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人民日报记者笔下的“非典型案例”

火烧 2009-08-28 00:00:00 时代观察 1028
文章围绕人民日报记者笔下的非典型案例展开,重点分析九江港改制案例,探讨国企改制中职工权益保障与共享成果,强调以人为本的改制经验。

人民日报记者笔下的“非典型案例”

库爽生  

    最近,人民日报记者潘跃发表了一篇题为《国企改制重组关闭破产 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何保障》(2009年08月24日《人民日报》)的文章。记者潘岳是善意的,该文意在要求国企改制要“规范操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但是潘岳对国企改制现实相当隔膜。应该说,这是一篇主题先行的“遵命文章”,主题定好之后,便千方百计在全国寻找合适的事例作为论据支撑。该文重点引用了一个改制案例:  

    “江西省九江港改制后,不仅没有一名职工下岗,随着新公司新港区的建立,解决了部分待岗职工重新上岗,职工人均收入增长了10%;且恢复了职工住房公积金,建立了职工工资增长长效机制。‘九江港的改制不是让职工没饭吃,而是要让职工吃得更好。改制成功近两年来,港口的生产瓶颈得到解决,港口的功能在充分释放的同时,职工工资两年实现了18%的增长,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今年仍达到8%的增长,不改制是无法想象的。’九江港外贸码头分公司工会主席骆扬说,‘职工充分分享了改制成果,真正实现了共建共享’。”  

    潘岳在文中重点引证的这个属于国家、企业和职工多赢的“江西省九江港改制案例”确实很振奋人心,可惜在十余年来改制浪潮中并无代表性、普遍性。在普遍存在的现实中,在人们心目中,改制等于私有化。全国十多万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基本上就是进行“产权转让”式的改制,也就是把公有企业卖给私人或私企。而该案例并不是私有化改制,这是改制成功的根本所在。  

    请看中国江西新闻网2009年7月16日报道《5.5亿让九江港口集团成功改制》。从该文我们知道,九江港改制路径,是九江港口集团接受上港集团的并购。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港集团)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港口股份制企业,目前是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第二的综合性国际大港。上港集团是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并非私企。上港集团购并九江港,是国企之间的资产重组。上港承诺首次投资5.5亿元全方位提高九江的通关能力,对企业原有资产和债务全盘接收,无条件全员接收企业原有在岗职工,签定不低于3年的劳动合同。对下岗员工维持原有政策不变,并对离退休员工实行全员接管。2008年2月1日,九江港正式并入上港集团,更名为上港集团九江港务有限公司。“几乎每一位接受采访的上港集团九江港务有限公司员工,在谈及改制成功的经验时,都谈到了同一点——以人为本。企业资产、负债、生产能力等等都可以用数字一一计量,但企业职工的顾虑与思想包袱却无法估量。”  

    富有奉献精神的工人阶级也是最通情达理的。九江港这样深得人心的改制,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现象,有利于国家、企业和职工,当然会受到职工的欢迎和支持!在国企改革初期,旨在增强企业活力的一系列转换经营机制的措施,国企职工非常支持,那时候媒体上到处有“我们工人盼改革”的报道,并非虚构。  

    如果全国国企改制都是这样国企之间的资产重组,不搞私有化,那么工人阶级一定会大力支持配合,那么通钢事件之类的现象绝不可能发生。  

    然而,如此很好很成功的国企改制,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是不足以论证改制只要规范操作就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人民日报》在通钢事件发生之后发出此文意在规范改制,可是九江港的国企之间资产重组式的改制和通钢的私有化改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家企业职工的遭遇也是有天壤之别的的。  

    事实上,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普遍大力推行的是对公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制。在私有化浪潮中,国有资产天量流失,国企职工遭遇了惨烈的“千万大裁员”。有关资料表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先后分别有三千多万工人下岗失业,在私有化浪潮中大约有在劳动力市场全无竞争力的六千多万人生活陷入困境。这就是惨痛现实,作为“时代敏感的神经、当代历史细节记录者”的记者,本应该直面现实,秉笔直书,把“千万大裁员”的现实转达给决策层,可是却明知“万家墨面没蒿莱”,却“敢有歌吟动地哀”(鲁迅语,“敢”是“岂敢”之意)。这样,就在客观上屏蔽了数千万为改制作出巨大牺牲的工人群众生活艰难至极的现实处境,误导了决策层,使下岗失业职工长期受各地政府和政策的冷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记得列宁说过,这个世界极其丰富复杂,想论证任何观点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事例(大意)。记者要反映改制现实,就应该记录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改制事实和现象,而不能一味主题先行,试图用罕见的个别事实来反映改制真相。如果专门寻找,可以说只要肯花力气,就能找到所需要的任何个别特殊案例。比如说,尽管我调查过两百多家实施私有化改制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还没见过改制后职工总体上生活水平不急剧降低反而提高的企业,但可以想见,在全国十多万家私有化改制的企业中,找几个职工很少下岗失业、工资福利不降反增的改制案例,还是能找到的;比如说,数千万下岗失业职工生活陷入困境,但是也有极少数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工资福利待遇不降反增,甚至还有凤毛麟角的下岗失业职工因为某种机遇、因为具备素质而创业有成甚至“先富起来”了。但是,任何个别案例,都不能掩盖在改制中国有资产天量流失和广大工人付出巨大牺牲、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普遍存在的铁的事实。  

    公有企业改制现实告诉人们,只要是搞私有化改制,就无法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因为,不管如何规范操作,绝大多数职工都逃不脱下岗失业,同时在寻找再就业的征途中四处碰壁、头破血流,最终陷入绝望的的命运,而极少数职工在改制后的民营企业就业,也是工资福利大降,生活朝不保夕。在不坚决遏制私有化浪潮,在规范改制程序上动脑筋,对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只不过是隔靴搔痒、舍本逐末。  

    数千万下岗失业职工生活陷入困境,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现实非常残酷。这也是一个非常集中的民意焦点。在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民生、保民生的今天,曾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广大公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的命运,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救助,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不懈地为他们鼓与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