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全民持股--第二次“土地”与“革命”背景下的央企改革
议全民持股--第二次“土地”与“革命”背景下的央企改革
----国家资源、央企股权全民持股化及向货币经济转型的市场经济改革。
前言:央企改革,是目前社会焦点。本文构思基于草根网博主益西彭措的博文《全民持股--第二次“土地”与“革命”》(此文附录于后),借助原文关于实施国家资产全民持股化、货币化、资本化变革--即上升到“第二次土地革命”改革高度的论证,复议“第二次土地革命”的改革载体首先是:实现国家资源及央企股权全民持股化的改革,以夯实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央企改革前提议:
1,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即为全体中国人民提供一新的生产生活资料保障的高度,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必须能够回答以下三大基本原则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构建自身的优越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为人民分配生产生活基本资料?
3,在宪法框架内的改革,就必须确立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改革理念,探索国家资源权益全民共享的现实路径,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市场改革方案。如此以鉴,央企改革在当前历史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立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从宪法的基本原则出发,明晰产权,完善功能,打造承载共同富裕目标的“桥”和“船”,从根本上保障社会主义公民权益的实现,从而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长久的发展。
4,只有在具备全民股东的权益保障这一前提下,央企才能有效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实现有益发展,从而能做大做强,并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分配不公的现状,进而推动服务型政府的民主法治权力结构建设,为下一步实现货币经济下资本化运作的经济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二,央企改革方向议;
全民持股,让全民成为央企股东,央企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保障全民的资本权益,在维持央企原有框架不变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全民福利;实施实名登记,公平分配,每年全民分红,人增股东增加,人去股权收回;全民股权不能流通买卖,人民只有分红权及有限监督权,没有所有权(这点很重要,不能随意改动,必须立法保障!可授权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有限度的资本增值运作);最终形成上市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资委三级经营构架,以业绩说话全民监督的评估考核优化机制。(如此渐进有分寸的改革,既奠定了现阶段发展基础,又为未来持续发展预留变革空间,且推动服务性政府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
三,央企改革路径议:
现阶段宏观经济背景:欧美经济体印钱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到达极限,国际金融资本垄断寡头控制了全球主要消费市场及大宗生产生活资料的供销权,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变身美债成了包袱,国内输入性通货膨胀发酵,国民经济结构严重扭曲,资源环境利益流失已到极限,房地产资产泡沫面临破裂,套利资本时刻在等待汇率与对冲时机(若有里应外合,或许还要布局央企全流通、中小企业兼并、产业链控制大餐),实业金融与虚拟金融缺失流动性,全民利益分配失控,内虚不足。
1,应对战略;启动央企全民所有产权改革;
2,实施金融创新,将外汇储备转化为国家资源、国有资产全民所有产权改革的金融保障及央企回购股权的金融支持,形成大量专门为央企产权改革服务的金融机构,同时适度扩张货币政策作为支撑;
3,央企上市原始股必然要溢价发行,国有资产的全民股权化、货币化、资本化改造就从这里开始起步。央企上市原始股溢价发行的收益全部计入全民股东权益,也只有全民股东才是原始股发行溢价的唯一享有者(此处必须立法保障,以上步骤严谨任何机构或外部利益介入。)。
上市后怎么也得拿出少量股权上市流通撑门面吧,伴随着央企股份市场流通,大量央企专业金融服务机构也同时进场为股市保驾护航,同时暗中大量回收具战略性的央企已流通的股权,一并积蓄存作全民股东的权益。
4,待全部央企改制完成,货币经济战略进入扩展阶段,强力注资支撑其调整、优化与扩张。在基础民生产业获得优先发展的前提下,加快国家资产货币化资本化转型进程。待基本条件具备后,就可以启动实施产业金融的高度开放政策,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拥抱全球资产与资本。如此,实业经济、虚拟经济、外储问题、外资套利逃离问题、汇率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内需问题、全民福利、社会公平、国企治理结构问题、宏观经济结构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都会从根本上获得改善。
四,央企改革功效议:
1,
构建出调控社会内需消费的直接通道。(如此变革,一切有关国企垄断地位的争议都不再是问题,而转变成政府实施二次分配有力的调控手段。).具备了有力的调控手段这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党的执政地位及国家民族的长久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的长久稳定与发展不在于产生多少富翁,而在于全民保障,如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能够率先在利益分配制度上得到体现,如何在社会其他领域得到有效贯彻。哪怕每年人均只有千百把块也是国家主人权益的具体体现。
2,
以三大“土地”与“革命”为载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将逐步成型完善。与以体现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权利益的代理人买办经济学相区别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以实现全民利益的理论方法为根本出发点,是全民利益的代表。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环境下,央企治理结构之所以长期无法理顺,资源垄断特权日益严重,腐败越演越烈;社会之所以严重两极分化,改革的成效之所以同人民大众的利益日益背道而驰,内需之所以长期疲软,乃至通货膨胀等等;社会信仰之所以丧失,政府之所以缺乏公信力,这些当前紧迫现实的重大社会问题,无一不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确而导致不能建设有效的治理监管机制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中国社会由全民所有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造的关键时刻,必须亡羊补牢,将维护保障主体人民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切实打造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桥”和“船”,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改革开放的航程始终通向预定目的地。确立了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开创了国家资源全民共有共享的模式(全国土地资源价值分配共享机制需另议。),在全体国民共有共享,有效参与相关监督的机制下,相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治理结构会极大完善。现阶段国家资源和国有企业的基本任务就两个:1,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2,为全体国民创造福田。
3,
腐败的根本症结在于社会权益分配不公,并且是严重失衡。在人民毫无话语权益保障下的全民资产私有化,在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下和毫无制约的特权条件环境下实施完全市场化改革,那无异于是让那些修道成精本领高强的众妖在瓜分没有孙大圣保护下的唐僧肉,而根本谈不上实现公平竞争。没有两极分化才奇了怪了,在两极分化扩大的趋势下未来是不会有国家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民众没有途径获取相关教育资源,在面临由全民体制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那些曾代表人民利益的知识分子、经济学家们突然转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利益了,人民在权益分配上吃了大亏,所以才有了目前权益格局。现在,历史发展又进入一个紧要关头,事关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归属,全国人民必须勇敢的站出来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争取自身的国家公民权益。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是一场接力。
第一次“土地”与“革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全民化。确立了共产党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奠定了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华大地的根基。
第二次“土地”与“革命”,将实现国家资产的全民化、货币化、资本化。将为人民开创新的发展资源,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和维护主体人民权益,为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本条件。
第三次“土地”与“革命”,启动教育变革,将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全民化、生产生活资料化及人力资源资本化,中国进入到智本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数百年国运就此夯实,此篇留待后文分解……。
======================附录:
全民持股--论第二次“土地”与“革命”
作者: 益西彭措 2007-08-02
一、背景知识
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诞生,1929年《兴国土地法》实施。
从此以后,新政权蓬勃发展,经过二十余年的卓越实践1949年建立起新中国。
这里成功的关键是"土地"与"革命"。
在抗日战争中,保卫中华土地唤起了无数优秀儿女的舍身忘死。
在大决战中,无数农民手推肩扛,60万装备劣势的解放军活生生地埋葬了美式装备的80万军队。
一声"保家卫国",中国军队冲出国门,在朝鲜战场上把昔日的后台老板纠集的拥有先进装备的联合国军打到谈判桌上。
因为"土地"是中国自周代以来中华民族2000余年时间里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土地"在这个农业国度不仅仅是生息繁衍的资本,而且是神圣的资本。因此,"土地"所引来的"革命"凝聚力是无与伦匹的。
汉代以降,中国人均土地在10亩以上,但近代以降,人均土地不足2亩,现今人均土地为1.4亩。
我们要问,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资本在哪里?
如何重新凝聚起古老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无限的创造力?
政权是关键,但不是所有的政权都能团结人民、凝聚人民进而战胜一切困难。
新政权的建立没有"土地"和"革命"这两驾马车将无所作为。
二、中国何去何从
在"政权"、"土地"、"革命"这三要素中,我们的新抉择充满了疑惑。
为"革命"褪色,在东欧大陆此起彼伏,实行颜色革命。其结果是丧权辱国,自我矮化。
改变"政权"从十月革命以来就不断发生,各种势力不断蓄谋。以"人道"的名义、以"民主"的名义、以"改革"的名义。 其命运不过是政权翻覆的精英游戏 ,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无有丝毫的改善。
因此,中国的未来必须重新寻找眼光、寻找新的立脚点,寻找新的"土地"来团结人民、凝聚人民、焕发人民。
三、对现代经济的误解
揭示现代经济的运行规律,按现代经济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始终是马克思的奋斗目标,其经典结晶是《资本论》。
但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在中期马克思著作中徘徊,在《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共产主义原理》中固守,在苏联模式中摸索。
错误地取消商品交换、极端地实行生产资料公有。
取消商品交换也就没有货币存在的必要,没有货币也就没有了商品价值的体现物,没有了价值体现物,劳动价值也就无法度量和认知,劳动价值论也就得不到实现。
这从根基上催坏了劳动价值论,从而催坏了劳动,破坏了生产,因此,革命与否、社会进步与否不是取决于劳动与否而是取决于思想汇报和文字游戏。
生产资料公有与私有是生产资料的权属游戏,从公有变私有抑或从私有变公有不能改变生产资料的规模和质量。
在一个国家内部,生产资料的权属变迁只是零和游戏。在特定的生产率水平,产出商品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于国家经济实力、国民福利水准没有丝毫改变。唯一能够改变的是分配的公平度,也就是平均化水平。
而生产资料这一术语本身就表明生产资料相对与商品而言不是终端产品,相对于资本而言不是生产起点,它只是现代生产方式的中间环节。既不构成资本利得,也不构成产品的价值,而只是不断得到补偿的生产耗费。
当这一补偿被扭曲时,所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环境破坏,其最终的经济行为是资源型经济。靠对资料的疯狂剥夺、变卖来满足人民的消费。
俄罗斯恰恰是在这条道路上陷入了出卖资源的道路,中国也因曾经的模仿而毁坏了大量的森林,过度开发出卖了石油等珍稀资源。
这是一种向资源等生产资料要效益的资源型经济,是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
四、马克思的"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说"本书的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 。
那么现代经济的实质是什么呢?
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既可以是用来购买使用价值的消费货币,又可以是用来购买潜在价值的资本货币。
在第一个意义上,购买使用价值的货币是传统货币,这种货币存在了几千年。
在第二个意义上,购买潜在价值的货币是现代货币,这种货币只有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以来才揭示给世界。
现代经济是追求价值的增值,实现G-M-G的价值增值运动,而这个运动之所以实现,在于用大量货币购买劳动。唯有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
也就是说首先要有第一个G的大量存在,其次在资本有机构成中,C的大量存在。
这一规律,指明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改革的方向。
五、中国的改革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建立现代经济方式,实现经济现代。而现代经济是资本经济,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首先是资本的发展。
1、投资引导经济增长的方向必须坚持:
马克思的《资本论》发表于1867年,从《资本论》起算,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150年的货币资本化进程,发达国家发展起雄厚的货币资本。中国的货币资本化进程刚刚开始,因此,强化投资、以投资引领经济增长的道路很长。因此,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始终是投资型经济增长。
在投资增长中,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必须得到优先发展。任何反对投资、反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发展言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加以反对。
2、货币发行模式的改革:
中国货币发行模式是在六十年代建立的以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八分之一为根据的模式。这个模式是传统货币、消费货币的发行模式,完全不适应现代货币、资本货币的经济需求。
在建立现代化经济中货币发行模式的错误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引发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摩擦。
新货币发行模式必须是资本型货币和消费型货币兼备的模式,既能够满足消费需要,又要能够满足资本需要。彻底解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货币短缺。
3完善市场经济,推进资本化经济
马克思说过"流通不创造价值"这个论断,我们曾经坚持了很长时间,也因坚持这个论断,消灭市场、消灭流通的极左做法盛行一时。
针对流通领域的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因此,中国经济的资本化进程需要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只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环节,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市场经济不是目的,不是终点,它仅仅是资本化经济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完全是为资本化服务的,是资本化经济的前提。
没有市场,资本运动的购买环节和实现环节就无法实现。G-M-G的价值运动就将成为泡影。
因此,建立市场经济不是中国经济运动的完成,而是中国经济运动实现现代化经济的开始。
也因此,市场经济建设不能停滞不前,不能产生错误认识,而是完善市场经济,推进资本经济,把市场经济建设引向深入。
六、第二次土地革命
中国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中国的第二次土地革命。
在传统农业社会和经济中,土地是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资本,在马克思《资本论》的指导下,货币资本才是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资本。
中国目前的广义货币M2约39万亿,作为传统货币和消费货币,它显得很多,人均约3万元。但作为资本货币或者现代货币它是非常地少。
作为资本货币,人均3万元,按10%的年收益率,人均年收益3000元,只是一般农村公民的生活水准。
达到月收入5000元的生活水准,按10%的年增殖率计算,人均货币量应打到60万元,才能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因此,从资本化角度计量,中国M2应达到600万亿的水准。
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公民无论是国内生活还是世界生活都将得到根本改观。
按公民个人占有50%货币资本,国有企业占有50%货币资本计算。
在国内,公民以30万元的货币资本,按10%增殖率计算,年收入3万元,那么中国公民足以购买住房、汽车、教育、医疗、保险。
在国外,中国公民不再仅仅是刷盘子、背尸体的打工崽,中国公民完全可以以30万元/5万美元/3万英镑开店、投资,完全改变中国人穷鬼的形象。
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国资本将充斥全世界,是世界商业领域真正的人民战争,是和平崛起的真正实现。
600万亿人民币,约和78万亿美元,在任何市场上,足以打败美国60万亿全球美元资产。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人"平天下"的理想。
七、全民持股
无论是当前的股市热潮还是历史上中国股市的疯狂,中国人民都是自发地意识到"货币既资本"这一马克思揭示的现代经济规律。
由于摸石头过河,由于西方不愿意中国资本化,由于殖民化学者的误导,人民这一热情不断地被打击,通过股市向人民转移货币化资本的进程始终不能合理发展。
"全民持股"被妖魔化、赌博化、泡沫化,正如1927年开始土地革命被妖魔化一样。
中国共产党必须毫不动摇地让人民持有新的土地,这个新土地就是货币资本。
货币,在特定具体数量上或者是私有或者是公有,但全部货币是社会化所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象征。
全民持股不过是人民持有新土地的一种方式,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