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危机与机会(书评)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00135657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
《当中国统治世界》这部书,光是目录就很浩大,从研究结构上看,真是一项硕大的工程。真正支撑他可以煞下心来,不顾辛劳,完成这个浩大工程的根据在中国,在那些农民工汗渍湿透的衣服和工地建设者们的一砖一瓦,在蒸笼一样的车间默默地工作的打工妹,在危机四伏的黑洞洞的矿井中,中国的管理者不同呢善待自己的公民,也就不能读懂这本书。也不能理解共和国创始者门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诲。
从书的内容看,数据非常详实,说理非常充分。本来以为可以很快看完的书,竟然消耗了大量的时间。除了自己的看书时间少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写的很好,做笔记和写感受耗时较多。
这本书数据和资料非常翔实,说理比较充分,的确非同凡响。尤其是第五章,已经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警惕声音,这对中国今后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警示。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本书有任何限制和视角与我们的不同,这样善意的提示,都是非常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改进的。如果一意孤行,受损的不仅是我们自己,也包括这些善意的人们。当然,也包括那些依托中国经济发展的所有国家。
全书分两个部分,一共10章,前四章构成第一部分:西方世界的终结。后六章构成第二部分:中国世纪的来临。
一、广阔的视野,是认识世界必要的视角
该书没有局限于经济,尤其是没有局限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分析方式,而是从人类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方面入手,这就使得今天世界上许多专家不得而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前景,有了一个可靠的依据和展开出发地域。在这个视角内,中国今天经济发展的许多特征,一点也不离奇,也不难理解。尽管作者没有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当前的问题,但许多分析,还是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书中对阶级的、阶层的、利益集团的、时代性的分析比比皆是。这也使得本书的理论,有了令人信服的可靠基础。在经济类理论中,这种分析是难能可贵的。
在为中国崛起做出努力的先行者们,开始都把眼光放在西方,日本。可作为老师的他们并没有把学生要求挤进他们行列有多大的兴趣,甚至经常折腾和殴打他的学生。在苦苦探索没有出路之后,到了1917年,中国年轻知识分子通过俄国的十月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才找到了一条可以不通过西方国家一般性发展历史,实现中国崛起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得来不易,坚持走下去,因为没有殖民主义者们常规的发展条件,不管资源还是国土人口承载力,都面临西方国家从没遇到过的重重困难。改革开放,给人们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可发展的理论在精英们不再继续沿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之后,如何解释中国可以不用走西方殖民主义道路,一样可以进入工业文明国家,也成了问题。这部书作者用西方人的观点,重新诠释中国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解释中国没有在西方许多预言家多次分裂和崩溃的预言依然存在的理由。
这本书一个特色是把欧洲当做一个整体研究,把中国和印度等后发国家合在一块研究。这就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是一个更高的视角,可以统御征地,认识到国家集团的核心价值。在这个意义上,那些貌似普世的自由主义,现代性,都有了可以重新审视的机会。虽然没有明说利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但这些分析无疑是让人们可以多个侧面地,辩证地认识那些自以为高尚的,其实是类殖民主义的货色!
如果不是吧欧洲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就不能有效地分析他们的特色与价值观的荒谬性。这与今天欧盟的有效运作也有相当的客观联系。现在看,当年毛主席主张欧洲联合的设想,是正确的。不仅给了国际社会更多的利益团体发言机会,也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转圜的机会。也给人们认识社会创造了客观条件。这本书,就是一个明证。
二、用文明国家代替民族国家作为研究中国发展的主要方法
作者用文明国家作为基础研究中国,是对中国发展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避开西方惯用的民族国家概念,重新解释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这个基础上,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20多年前,参加某边境联检,我方翻译和对方说,我们是有国家的民族。当时我非常惊异,这种感受是我这样一直以为国家就是所有民族集合的概念人来说,是从来没有仔细琢磨过的。也因为边境线这边和对面的人,是同一种民族,那种对保密方面的疑虑,让人油然而起。也是从那时开始,对国家与民族,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再后来经历的许多重大民族冲突事件,都获得了较好的解决,从中也体验到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在创立共和国之时的那种伟大的智慧和博大的胸襟,在世界上创造性地开创了我们这样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多民族国家。看到苏联一个个加盟共和国分裂出去,对比自己的国家,更加感佩那些伟人们。
根据百度词典,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
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府体制,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府体制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作者指出:“在实现现代性的过程中,欧洲面对的是极为特殊的形式:外部威胁相对缺乏、殖民主义、工业优势、相对缓慢的增长、欧洲内战和个人主义。”(P31)这些特色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已然无法具备。
作者利用了大量的篇幅,说明中国统治世界的可能性。但实际上,指望用缜密的学说让人们都接受,这是不现实和不可能实现的。就像拿破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广形式,无法通过滑铁卢以外的方式制止一样,中国的崛起,更多地需要哪些实际的行动,包括应有一些激烈的行动,坚持可能证明实际可操作的制度方式,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民众,才能战胜对手。
在强权和森林法则还在起作用的时代,以为中国文化可以成为不破坏西方既得利益基础上的中国崛起的基础,即便儒家学说的确有这样的功能,西方的主流也可能不会愿意接受。哪怕你立即放弃社会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宣称仅仅是历史和传统的文化,才是中国崛起的基础,但人家也不会承认这个文明的普遍性。实际上中国主流们自己对此也是没有信心的。儒学的腐朽性,无论如何也无法掩盖。
用文明国家分析的办法当然优于所谓民族国家的分析,但也不能过于乐观。今天许多人对自己的古代文明传承,过于自信。甚至死抱住自己家比别人高贵、文明,国际交往中处处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和文明自信。可中国历史上,表现出自己宽宏大量的蠢猪似地善良宽宏并不少见,宋襄公就是一个。当我们一旦愚昧到把宋襄公式的文明当成主流,离自己的灭亡大概也就不远了。这样可能最终约束自己的手脚,让那些野蛮的对手得到鼓励。
所以趁机鼓吹儒教的人们,他们的许多想法,让人生疑。他们会不会最后成了对手的帮凶,也未可知。在这个意义上,毛主席后来要求人们评《水浒》,警惕投降派,至今令人感到振聋发聩。我们曾经成功过(这也是这本书作者可以冒西方学者的大不韪,重新审视中国的主要原因),也在改革开放后重新排出了经济座次,世界经济地位也有了相应的改善,可就是有人迷信招安,一心与国际接轨,也可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制度优势成果,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因为改革开放后,跨国公司是代表发达国家利用金融和产业优势,占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统御地位,加上一系列国退民进,国家30年辛辛苦苦积累的制度和财富,转眼就成了别人生钱机器。由此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并不是很友好的一个投资伙伴,实际上他们是作为寄主进入中国,目的也就是吸吮着巨大市场中的超额利润。这个目的,他们现在已经基本达到了。
在这个意义上说,宋朝是被自己文明落后的对手打败的,明朝的灭亡,其对手满清也不是文明发达的民族。由此,即便中国有高超的文明,也不敢保证这文明具有对抗对手的强大威慑力。相反,因为中国文明的内容多样性,素质复杂性,不仅有精华,也有糟粕。如果不能去粗取精,反而可能成为自己的积弊。如果用所谓中庸,仁义礼智等去面对凶残和野蛮的对手,历史上有西夏,有宋朝和明朝的例子,这也是需要警惕的。
同样,影响中国工业发展的,不仅有皇权,还有儒教,几千年形成的大酱缸似地旧文人传统,他们在孔孟之道基础上发展的程朱理学,对正统观念的狂热,不仅在制度上,也在思想和观念上,遏制了人们的发展观念,扼杀了明显区别于他们的科技发展。而中国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底层人民——非主流的发展。知道先生打学生,才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惊醒。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中国可以支撑统治世界文化?书中提到的儒家文化,这是令人犹豫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历次成功的国家变法和国家治理,都不是依据儒家说教,而是法家、道家学说。历史上儒教只是一种让统治者感到舒服的一种学说,除了维护统一之外,是国家从治理到动乱正反馈的理论力量。不仅不能维护皇帝永久的统治地位,而且其核心理论,常常起到鼓励外敌的作用。例如西夏国的灭亡,这些国家尊儒曾经不亚于中原,这也说明儒教不能有效抵御外侮,在外敌入侵面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近代中国能找到富国强兵的道路,也是在五四运动打倒孔老二,砸烂孔家店之后,才突破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藩篱,从而可以找到中国的出路。
指望儒教可以让中国崛起,肯定是不现实的。作者当然不是忽悠,从作者的经历看,这样的看法不是成心的。大概是自己对儒教了解不多,对儒教在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地位听信了中国精英们的忽悠造成的。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儒教的介绍时模糊的,在指导作用的分析上,是混乱的。
中国指望不走殖民主义道路崛起,关键是对自己民众的有效组织,而这种方法,是儒教不理解甚至是敌视的。这种不希望和普通劳苦大众接触,不打算和群众结合,不重视动手操作的观念,在今天依然作用明显。例如对文革期间下放的控诉,说那是蹲牛棚,把那一段比当地农民工人还要优越待遇的经历,竟然把说成是无法忍受的迫害和折磨。这样的思想状态指望他们和工人农民结合,非要下大力气不可。
这部书中,正好把日本和中国做了比较。和日本的武士阶层,比较起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没有武士阶层那种国家危机意识和踏踏实实弯腰实干善于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同样的维新运动,在日本的明治可以成功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只有百日。六君子最后悲壮激烈的献身,但无法掩饰其不能控制整个局面,让变法事业陷于失败。设想如果是日本武士参与戊戌变法,一定会拟旨控制甚至绑架袁世凯,软禁慈禧,收拾后党。至于那些可能引起社会变动的革新举措,大概会晚一些发布和实行。仔细琢磨一下华国锋和汪东兴粉碎四人帮的行动,几乎就是这么做的。而等在幕后的邓小平,几乎是在完全忍让状态度过的那一段。他是在事后很长时间之后,才动手讨论两个凡是的。
壮烈地牺牲自己不是社会改革的最高境界。这不仅仅是涉及到发起人身家性命的问题,是整个事业成败,国家民族命运前途明暗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人的所谓传统舍命谏言,即便正确,也绝不都是可以鼓励的。其内核可能是无能与软弱的。尤其当儒教那种复辟理论,那种敌视人民,厌恶群众的观念,无法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在历史上,常常表现为对内的残暴和对外的软弱。
比较中日经济发展,等级制度是维系家庭关系必不可少的元素,中国大家庭中那种父兄与子弟的关系是维系关系的关键。可以保持家庭决策与执行的效率和实现的效果。这在船上体现的更加深刻。因日本国民大多有海洋船运的跨海经历感受,所以这种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比中国大陆,要强化的多,影响也深远的多。
大陆则更体现在国家对抗的军事组织上,例如秦军的排兵布阵,国家军事化的形成,是统一六国的基础。而满清的八旗制,则是可以逐鹿中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新中国建立以后能够对抗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和威胁,显然也是和全国的组织军事化有必然的联系。而今天精英队军事化的极端不感兴趣,大概不仅出于军事组织化对他们的忽视,大概也因为他们清楚中国继续那样的富国强兵,对他们意味着永远不能占据主流,因为他们需要军事组织之外的散漫,中国知识分子凝聚力少是抗拒军事组织的无法扭转的核心误区。
“与日本不同,中国清政府实施变革的决策,是由极少数精英做出的,并且从来没有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同和一致同意,所以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这些改良一直在犹豫和零碎中进行着。除了一些文人和诸如康有为那样的有着广泛社会关系,而且精于新思维和传统儒家教义的学者之外,此次改良的发起者还有清政府的一小部分官员。问题在于,除了1898年的短暂时刻,他们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统治者的支持。”(P73)
中国精英从来都是百姓的对立面,他们不怕被皇帝杀头,但耻于和百姓为伍。被皇帝杀头还有死谏的名声,与百姓弄到一块很可能有造反到嫌疑。历史上死谏还能留名,造反可是弥天大罪。他们是皇权的极端维护者。这个意义上,中国精英没有出路。
三、通过对中国和周边历史的研究,将中国经济发展放在一个较长的阶段分析,可以看到制约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中国对远距离贸易的不重视,甚至把洲际的跨洋航行当作仅仅是远播皇德,造成无法产生近现代工业和金融体系。不说不能殖民,获得外部资源和市场,即便促进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也作用甚微。
国家没有远距离的贸易积极性,没有几年以上时间的远期获利安排,就无法形成现代金融的信用架构。作为晋商和广东商人,他们可以的个体票号,已经基本具备现代银行的作用,但他们没有获得国家战争筹资和税收保障等现代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加上1840年以后列强强制清朝政府不准从商号筹资支付的金融限制,从而扼杀了中国金融资本的形成。
四、本书用翔实的资料和中国发展近况,证实中国今天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1、从外部环境条件上看,改革开放的时机,已经“不可能像日本和早期的亚洲新兴国家那样,依靠关税的保护来实现产业和公司的成长,直到它们具备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另外还存在一个困难,即与亚洲新兴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受到来自美国的一定程度的猜忌和怀疑:加入世贸组织花费了15年的时间,并与任何国家都签订了最为详尽的协议,完全不同于某些几乎未被附加苛刻条件便顺利入世的国家,例如印度。”(P126)所以中国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并不十分理想并没有给自己的企业,创造较好受到保护的发展空间。
“为了应对日益全球化的经济所带来的挑战,尽管中国领导人很清楚加快改革进程的必要性,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了休克疗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推行的经济战略相比,中国大陆90年代迅速消除关税壁垒以及允许外来直接投资大量流入的举措,给国内企业创造了极其残酷的竞争坏境,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拼命地与更富有和更先进的西方和日本对手竞争。迅速的开放使中国经济能够利用外国资本的巨大流量,同时迫使中国公司了解并学习外部世界,但这种做法的成本较高,还包含着许多痛苦的挣扎。日本和亚洲新兴国家享有长期免受外部竞争的优势,它们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谋求发展,相比之下,中国却没有那么幸运。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国的公司要么无力竞争而倒闭,要么适应国际竞争规则而生存下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被附加的条件,意味着中国在被允许用何种方式帮助国有企业的问题受到了严格的限制。”(P128)作者的这些见解非常深刻,可这些显而易见的不平等,对自己企业的扼杀性质的开放,通过最近的一些国家规定,还在坚定不移地地执行中。这些舆论使得曾经全民几乎无条件地支持改革开放的局面已经开始不那么完美,并将继续影响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2、国内舆论方面,随着美国、西欧等国的军事压力和外交遏制,以及频繁的经济摩擦甚至贸易制裁,国内反对声音在逐年加强。《中国可以说不》等畅销书的出版发行,网络平台上的各种质疑之声,反映了这种状况。(P127)
3、“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根本,表现为中国令人瞩目的出口。”可“中国的出口仍然由外国跨国公司主导。”(P132)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上升至75%,按照国际例行的发展经验,这是已经无法继续利用出口增加经济增长的标志,并且“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例如全球经济下滑,尤其是美国经济衰退,或西方日益增长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等的影响。” (P129)
4、利用“农村劳动力‘无限’供应造成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未来几十年内,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将继续维持低位:换句话说,这个时间远远长于先前的亚洲新兴国家的情况。” 形成这个并不光彩名头:“这个星球上迄今为止最便宜的低端和中端制造业的国家基地。”(P129)“据估测,2009年年初,约有2000万工人失去了工作,”“如果西方衰退真的会导致本国经济的大规模收缩,……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的后果将是严峻的,经济增长率可能降到6%~7%以下,甚至更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可能面临不断增加的社会动乱和失业问题。”(P134)
“经济增长高于一切引发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使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高度平等的社会变成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P135)由此而发生的社会进一步贫富分化,也正在影响中国的未来。实际情况比书中介绍的药紧迫的多。去年在吉林通化钢铁公司的转制过程中,引起工人不满,最后酿成总经理身亡。最近富士康的5个多月内13跳的连续自杀案,和东莞三个日资企业工人的罢工,以及各方面处理的失当,已经引起人们通过对待遇和劳动强度的不满,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疑问。“政府以前非常注重采取更加平均主义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所产生的效果非常有限。”(P136)所以,势头还没有得到遏制的趋向。
5、利用国家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已经走到后续乏力。“多年来(投资率)都保持在占其GDP40%的水平,目前该数值已临近45%,很快将接近50%。”(P130)尽管有世界上最高的国内储蓄率和外来资金保障,这种投资效率和回报,长期看,需要衡量其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增长仅仅依靠不断增加GDP中用于投资的比例,因为它将吸收越来越多的国家资源,从而给消费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P135)
6、资源需求无法继续按照这个发展水平保障。“为了获得经济增长所需的大量原材料,中国正变得越来越依赖世界其他地区。它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金属进口国、铁矿石的第二大进口国和铝的第三大进口国。” 吸收世界三分之一的煤炭、钢铁、棉花供应,“……毫无疑问,从世界现有资源来看,这种需求是难以持续下去的,”(P137)环境和全球碳减排形成主流,都在逼迫中国转变发展方式。(P140)
7、“中国的经济增长绝大多数依赖于进口技术,只有0.03%的中国企业拥有它们所使用的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此外,中国公司研发费用,平均只占其营业额的0.56%,大公司会略高一点,也只有0.71%。”(P144)
综合上述书中列出的论据,可以看出作者的结论是可靠的:“无论全球衰退会导致何种后果,人们都有强有力的理由相信,从长远(甚至是中期)来看,当前的增长模式将无法持续。”(P135)这需要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到目前为止,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最多的,是消费品实际价格不断下降的发达国家,以及那些主要生产初级产品的国家。”
就国家情况看,中国实际上起到一种寄生循环中的寄主位置,本书用事实,基本揭开了这种寄主被列强吸吮而自己愈加贫困的处境。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基础上,势必加强社会分化,如果不注意社会公平,社会财富会进一步向少数人集中。
五、中国特色道路的可行性
作者认为,中国的这种在政府强力控制下的完全市场化经济模式:利用中国内部东西部差距形成的投资落差,在国内造成市场需求和投资空间;利用腾出的大量农业劳动生产力,接受国外投资,加强外向型加工业的发展;利用国民注重储蓄,积累的巨量银行存款,提供给企业金融条件;利用全民重视教育的传统,发展自主的科技创新;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摆脱对国外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的相对依赖等,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作者对中国特色道路的这种可行性,显然是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对我们身处中国内部的人们来说,觉得这些还不足以代表中国经济模式的最大特色。中国工人农民,用劳动造就了今天的现代化,但更加重要的,还是发展自己的基础工业?用愚蠢小猪的话说:是读书,还是给人家刷盘子?
宣传中国文化当然很好,也别让人给忽悠了。中国文化好,为什么十月革命前,中国就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大清王朝GDP还世界第一呢。为什么人家几条船,架上几门大炮,就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蒋介石也有所谓的黄金十年,可那是怎样的十年呢?小日本接二连三地挑衅和侵略,都无法制止,到最后大片国土沦陷。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共产党组织民众,就能够建立共和国,中华民族挺身而立。不要把封建糟粕当作宝贝,这是需要注意的。
更重要的现实是,新中国经济之所以可以有今天的发展,其基础是中国政府从成立一开始,就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民众,从农村这个最薄弱的社会组织开始,开展了空前的组织创新。从合作化开始,到人民公社,一步步地完成了中国社会基层组织划时代的革新。形成了农村的组织完善和工业企业的集中控制。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全国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那种发达国家通过殖民掠夺才建立的工业化所需的原始积累,实现了中国全方位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今天的改革开放,依据的还是这种基础。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崛起,依然不可能依赖散漫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对中国民众的有效组织,今后的发展道路,远远不能说已经具备了可以统治世界的可行性。设想,今后的农村的组织不是削弱,而是必须加强。国有大型企业,甚至集体企业的发展和控制,也应该纳入到国家管理的重要地位。例如,房地产行业中,是不是可以考虑建立集体企业,以实现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相互补充。这些碳素是需要进一步开展的。没有这些,就没有经济的完整控制,就没有可能组织全民的充分就业。当然就不会有,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以上看法,虽然这部书在中国统治世界的观点上,还有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余地。但作者那种扎实的研究风格,那种从广阔的视野统御研究课题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这部书作为认真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著作,还是非常出色的。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借鉴的。
我本来是个看书非常快的人,可惜最近一段,事情太多时间较少。又加上书写的不错,为了吸收书中的营养,不敢像以前常常在睡觉前看书,当作催眠。需要用脑子较好的时间仔细研究和做笔记,所以看书的速度一直提不起来。但已经答应论坛在一个月内写出书评,所以只好在没有完全看完全书的情况下,写了这个东西。我想这一定是肤浅和不全面的。不过我还是会认真继续看书,如有新的想法,继续写出来。当然,也希望得到网友们的指正,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