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粽子香
昨晚在电视时上看到某地举行的吃粽子比赛,马上让我想起了儿时的一个谜语,“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并且知道今年的端午节就要到了。
在五月初五这个传统节日里,给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粽子。出生在鲁北农村的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平日从来吃不到米饭,能在端午节吃到个粽子真是感觉比过年还兴奋。
虽然市面上粽子种类繁多、花样纷呈,从形状上,分为“角黍”、“筒粽”、“锥粽”、“枕头粽”、“宝塔粽”等,从用料上有馅粽、果粽、豆棕、纯米粽之分。但老家的粽子品种式样较为简单,就是用糯米配以红枣、豆沙、蜜饯等做馅,再用苇叶包起,在锅里下熟后用白糖沾着吃。
包粽子时,先将两张苇叶叠加,折叠成漏斗样,接着往“斗”里加少量糯米,再加点馅,再用糯米盖上,如此循环三四次,待馅足时双手将苇叶一边合拢折叠,封住斗口,多余的苇叶则沿粽子轮廓折回剪齐,最后用五彩丝线或细绳拦腰扎紧,呈瓷实的锥体状。扎绳很讲究技巧,用力要均匀,绳子扎得太松米馅容易泄露,扎绳太紧粽子成歪瓜裂枣状,外观不好看。
说起来虽然简单,但看花容易绣花难。我也曾学着母亲的样子试着包粽子,可就是没有成功。不是叶子没有完全包住粽子,就是绳子扎得太松,反正总有毛病出现。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真正包好过一只粽子。
煮粽子也十分讲究火候,先将灶下的柴火烧旺,等水开后再将粽子下到水中,待锅中水重新滚起后再用温火煮。煮粽时间长短决定着粽味的浓厚醇香,通常不能少于3个小时,不断地加柴添火,按叶加水,煮出来的粽子才够味道。
每每在母亲煮粽子时,我都会感到时间特别慢,从锅里不断飘出的香味直馋得我垂涎欲滴。待粽子终于煮好时,从锅里捞出来一看。啊!真是太神奇了!翠绿的外衣不见了,换上了土黄色的衣裳。我顾不得烫手,便急火火解下粽子身上的绳子,脱掉粽子的外衣,顾不得欣赏那糯米的晶莹透亮,闻一闻那散发着浓浓的米香,也忘记了沾些母亲早已备好的晶莹剔透的白糖,便狠咬一口细细品尝,享受粽子那软而不粘、甜而不腻、香嫩鲜美,平日难得一见的珍品。吃过粽子后,我会长时间美滋滋乐呵呵地陶醉在粽子的香味中!就这样一年一度,在浓浓的母爱和粽香中,我慢慢成长……
长大了才知道,粽子的来历源于屈原。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屈原在自己祖国灭亡时投汨罗江而亡,楚国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进江里,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便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年长日久,最后就发展成了以后的粽子……
屈原那悲壮的纵身一跳,在给后人留下遗憾的同时,也留给后人更多精神上的启迪,并使本来普通的一天成为千古不衰的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屈原的精神就是热爱祖国的精神,就是坚持真理的精神,就是宁死不屈的精神。“屈原精神”绵延了2000多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无论何时,对我们都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屈原精神”通过端午节的形式传播,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在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凝聚和团结等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端午节纪念的不仅仅是一个屈原,更是他的精神。一个人也许很平凡,但是一个人的精神却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很多年、很多代。今天,我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缅怀他,更多的应该是从他的爱国精神中,去找寻那些让我们感动、震撼我们灵魂的东西,从而化为我们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强大而增砖添瓦!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邱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