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耶酥、《圣经》与基督教--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六章

火烧 2010-06-05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探讨耶酥、《圣经》与基督教的关系,分析基督教起源、经典内容及神迹故事,结合东西方文化视角,简述基督教如何从犹太教中孕育发展,突出其核心信仰与历史背景。

耶酥、《圣经》与基督教  

   

新知:先生呀,你这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夫子”,一定不会知道这几天昆明几大电影

院门前人们排队看《达芬奇密码》的盛况吧?该片在全球已经刷新了票房纪录,其轰动效应可见一斑。不过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的天主教会,都发出倡议要求天主教徒要带头抵制这个影片。

清风:竟然会有这等事吗,何也?

新知:因为在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大片中,最后的情节就是人们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迷,那就是基督耶酥曾经结过婚并且还有过一个孩子,这当然会被认为是对一直在圣人的光环笼罩下的耶酥形象的亵渎。

清风:是真的吗,为师真的这次是孤陋寡闻了。该片肯定饱受争议了,十年没进过电影院的为师也一定去看看这部大片。既然如此,我们这本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巨著,对于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的基督教,至少也要蜻蜓点水般地简述一下吧,否则会被视为不完整的。

新知:正合我意,不过我知道先生有许多最新研究心得,一定要和盘托出,可不要在

弟子面前保守哟。基督教会和许多教会史研究者通常都认定根据《圣经•新约》的记载,基督教毫无疑问是由耶酥所创立的。据载,在罗马帝国之初,也即是正式公元纪年前后的一段时期,犹太人居住的巴勒斯坦的拿撒勒地区有一个叫耶酥的人,为拯救受苦受难的世人,受上帝耶和华派遣,由童贞女玛利亚经圣灵降孕而生。因而,耶酥是上帝的独子,也是上帝在世俗人间的化身。耶酥在传道过程中还施行神迹,治病救人。这些神迹显示了耶酥奇异非凡的神力,因而使人们相信耶酥就是他们盼望的救世主。此救世主在犹太教用的希伯来文字中被称为“弥赛亚”,在希腊文中被称为“基督”,所以后来将这个由耶酥创立的由犹太教中孕育出来的新教派称之为基督教。

众所周知《圣经》为基督教的经典,它由《旧约》与《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可以说是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共同经典。由于原始基督教最初只是犹太教的一个小派别,它继承了犹太教的“圣经”,但认为犹太教的“圣经”是上帝耶和华与犹太人订立的约法,犹太人“不恒心守约”,那么它已陈旧了,故称之为《旧约》;而基督教自身的经典是上帝基督徒重新订立的约法,故称之为《新约》。   

清风:说到神迹这个问题需要着重评述一番,在《圣经•新约》记载了大量的关于耶酥  

显现神迹的事情,这种情况在其它宗教中是少见的。在我们以前讲述的佛教中,佛祖就曾告诫弟子不可轻易显露特异功能,因为这是修炼中的副产品,并非修炼的目标,只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坚定群众的信心时可以展示一下。以现代的话而言,耶酥毫无疑问是一个修炼到极高境界的特异功能大师,并且他在宣教过程中还特别频繁地以施行特异功能,以此来促进宣教活动的开展。这些事迹不胜枚举,包括治愈许多麻风病人,治愈一个患血漏的女人,平静风浪,让五千人吃饱等等。  

新知:在我的印象中,在东方中国及印度自古有修炼禅定、瑜珈、内丹术之传统,因而历史上涌现了许多特异功能大师,而在中东及西方地区则少有这样的环境,所以对耶酥的神迹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或者有没有可能纯属后人所杜撰呢?  

清风:后人在记述中有些添油加醋是肯定的,但绝非是完全的杜撰。比如吕洞宾等八仙的故事肯定来自于民间传说,但并非毫无根据,吕洞宾及钟离权等人在历史上确系道教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道行极为高深在世时即已获神仙之誉也。至于说耶酥生于中东地区而非印度等地,但却练就一身高功夫以致在传教过程中屡施神迹,为师对此已有一个极为大胆之推断了。  

新知:赶快“从实招来”呀,让我一享“耳”福呀。  

清风:在《圣经》上有关耶酥的生平事迹在他12岁之后到26岁之间是一段长长的空白,没有任何记录说明他的行踪。据载12岁时耶酥跟随父母去了一趟耶路撒冷的圣殿,这之后直到26岁时方有受洗从事传道的表哥施洗约翰的记录。从12岁到26岁之间,我大胆设想耶酥应该是到达了古代印度所在地,潜心修炼禅定并且广泛接触了包括婆罗门教及佛教在内的所有古印度各派宗教的思想精髓。在这期间,耶酥不但练就了一身高功夫为以后反复地施行神迹打下了基础,并且吸取了许多古印度宗教的思想并用于自身的传教实践中了。  

新知:虽然是异想天开但确能自圆其说也,只是要盖棺定论还需要假以时日。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耶酥传教中所宣扬的思想许多都同古印度的宗教思想如出一辙,比如在耶酥著名的登山宝训中所告诫世人的完全是佛教戒律的另一种翻版也。当然的,至于说耶酥以上帝耶和华之子自居并且劝诫人们信仰上帝并弃恶从善,以能最终升入天堂等说法似乎与无神论的古印度各派宗教有异,那只是因为为了适应中东地区自古以来的有神论的宗教传统而已,其最终目的与古印度乃至东方各家宗教还是一致的。至于说历史上最有名的因门徒犹大出卖而导致的耶酥被钉十子架的事件,我也想如同老师一样地进行一番不自量力的老迷新解。  

清风:很好,此种不自量力是我最欣赏的,说不定就象新解红楼梦一样会令人耳目一新呢,快说吧。  

新知:人所共知据《新约》记载,耶酥在生前就已多次预言自己将被钉十字架然后在死后数日复活之事。在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中,耶酥对十二个门徒直言他们中的一个将出卖他,而最终确实是那个叫犹大的门徒出卖了耶酥并导致了耶酥之异常悲壮之死的发生。由于晚餐上有耶酥和十二个门徒,总计十三个人,因而导致十三后来成为了一个在西方世界广为忌讳的一个数字。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出卖耶酥的犹大却羞愧难当,自缢而忘。在我看来,犹大之卖主非是为了自己的求荣也,实是为了促使耶酥能够早日下定决心率领民众彻底摆脱罗马帝国的统治。但万没想到一向神通广大的耶酥此番并未显露任何神迹而是束手就擒,甘愿赴死。在耶酥看来,在当时想要推翻罗马帝国的殖民统治是非常危险的,而自己愿意受死,以替众人赎罪也,以此种方式来将基督教教义发扬光大,从而真正造福于广大信众也。  

清风:很好,此种解释于情于理都是非常站得住脚的,可谓是对被后世唾骂了数千年的犹大的平反昭雪也。基督教的演进历史表明,耶酥在当时并不主张教徒直接与罗马帝国进行对抗是明智的。当在后来随着罗马帝国内部严重危机的产生,奴隶主、大地主、大商人、官僚,甚至皇帝的亲戚也都加入基督教,教会的势力不断得以发展。到4世纪的时候,基督教被罗马帝国接受。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关闭一切异教寺庙,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此开始了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历程。当然这一切的产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叫保罗的人,正是由于他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才使得基督教能够从一个犹太教的小分支独立出来并发展为一个影响历史进程的世界最大宗教。  

新知:保罗的故事我来说给大家听。大约在公元36年,基督徒在巴勒斯坦的大马士革活动频繁,遭到犹太教统治集团法利赛派权贵的敌视和迫害。而作为这一派忠实信徒的保罗本能地站到本派的立场上,成了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根据《新约•信徒使传》的记载,保罗在路上,突然从头顶上传来耶酥的斥责声,顿时昏倒在地上,三天后才苏醒过来。从此,他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转变,并正式皈依了基督教。保罗入教后,为献身传播这一宗教的伟大事业毅然抛弃了自己的职业,离开温暖的家庭,往返于西亚与欧洲各国,传教整整二十八年时间直到自己的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早期基督教史上的一位最伟大的传教士,他被基督徒尊为“上帝的钦差”圣•保罗。他一生的伟大功绩,还在于他用文字将基督教教义的基础确立下来,编撰成经典圣书《新约》。在新约的二十七章中,有十四章是保罗编写的。  

清风:讲得很好,没有保罗,耶酥的思想就不可能四海传扬也。没有你,则为师的思想也也无法泽被天下也,哈哈。你接着发挥,讲讲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吧。  

新知:承 蒙 老师厚爱,我就继续“传教”一番吧。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是基督教神学信条的主要来源。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神学家以《圣经》为蓝本,通过加工整理及发挥,形成了四个基本信条——  

一、              信“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世界和宇宙存在一种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化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上帝至高无上,全能全知,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他具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三部分。圣父在天名为耶和华。圣子为耶酥基督,受圣父派遣降临尘世,拯救世人的苦难。圣灵是在上帝与人的中介,启发人的智慧和信仰,使人弃恶从善。  

二、              信原祖原罪。认为人类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即亚当和夏娃,他们是在上帝创世的第六天,按照上帝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他们本居住在无忧无虑的伊甸乐园,后因夏娃受蛇引诱,与亚当一起偷吃了禁果智慧果,懂得了性别羞耻和生儿育女之事,触怒了上帝,降罪到尘世。因而神学家认为人类祖先犯了罪,且此罪有继承性,后世的人只有信仰基督,参加教会,经过洗礼,才能赦免。  

三、              信基督救赎。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酥降临世间,充当救世主,创立基督教,以拯救人类。耶酥为了赎世人的罪,甘愿牺牲于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血洗净世人的罪。所以,人们要想灵魂得救,就要信仰与祈求耶酥基督。  

四、              信灵魂不灭与世界末日。认为人的肉体是短暂的,而灵魂则长存;现实世界有限,死后生活永存,世界末日迟早会到来。人死后灵魂将根据生前的表现受到审判,善者升天堂,恶者下地狱。  

清风:讲得不错,你以后可以去当牧师了。关于基督教发展的历史我再给你补充一点,  

在公元475年时,罗马帝国在内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为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 罗马和以 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西罗马基督徒用拉丁语祷告及发表他们的神学见解,而东罗马人则用希腊语。两种不同的语言自然会导致对教义理解的分歧,两者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才是正宗。于是,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东西方教会在1052年的大分裂,西部的称为天主教,东部的称为东正教。17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和瑞士的加尔文等人领导了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再一次分裂了基督教,出现了路德宗、归正宗、安立甘宗等三大新基督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这些宗派统称“新教”。  

新知:谈到新教,我就必须向你介绍一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这本书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提出“工具理性”思想的韦伯在1905年发表的名著。中国人谁都知道马克思,但知道韦伯这个人的可能只有少数博学如老师之流呢,殊不知其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比之马克思其实是毫不逊色也。作者提出并回答如下问题——  

为什么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的信奉新教(福音教派)的地区而不是在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发展起来?为什么信奉新教的英国人能够在虔敬、贸易和自由这三方面同时取得长足的进步?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宣传尘世生活是罪与苦,幸福极乐远在天国,故而拜金欲被天主教伦理观斥为无耻,追求财富的人被视作“很难让人满意的人”。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之后,贬低现世生活的伦理与规范开始得到改变。“职业”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德文中有“神安排的任务”之义,因而肯定了履行世俗义务是神应许的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于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现代文化的一个持续的组成部分——在职业观念基础上的合理生活方式便从基督教的禁欲之中诞生了。  

在心理效果方面,这种生活方式使追求财富摆脱了传统伦理观的阻碍,炸毁了束缚追求赢利的锁链,不仅使追求赢利合法化,而且使其被认定为神的意愿。这种特殊的宗教价值观,即伦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冲动,使信奉新教的人群采取十分严格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方式,为增加财富而创造一种能动的经济秩序,其特征是资本积累,通过消费使赢利达到最大限度以及不断提高生产率。  

清风:美国开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的名言如“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等等就是这种精神的反映。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资本主义的世界强国,也是得力于这种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打住,你接下来对耶酥、《圣经》及基督教简要的评价一番吧,如此就让我们的讨论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新知:好的,恭敬不如从命。耶酥毫无疑问地是在历史上可与佛祖、孔子、老子等等并列的伟人也。一方面他所领悟的澄明境界与佛祖、老子等人所领悟的殊无二致也,但另一方面他又能切合西亚地区的实际社会环境,提出了许多易于人们理解接受的伦理性教条,这方面又非常象孔子。由此我认为,耶酥思想实际上是兼有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之长也,这也使得一心修道的人(在修道院)及常人(在尘世中)都能找到精神的归宿,也就使得基督教后来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宗教。  

清风:孔子基本上可算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耶酥则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上帝耶和华这个唯一的神来强化对信徒的教化。耶酥为基督教制定的教义可归纳为两个字“博爱”,即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爱人如己的思想倒是与孔子的仁有近似之处,孔子不是说过“仁者,爱人”的话吗?  

能够亲近世俗常人并树立起一整套道德规范是耶酥相比老子、佛祖等伟人之长也,但没有象老子、佛祖那样建立起宏大的超越世俗的思想体系则是其短也。所以,基督教比之佛教、道教在其传播地区的世俗社会中的普及程度要高得多,但是其专心修道之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则必然要低得多。虽然众人在教堂中一起祷告、礼拜等等宗教仪式也确实能够造成一种巨大的场效应,一定程度上能够净化人之身心,但毕竟能够达到的层次是有限的。而佛教和道教则能够在佛祖、老子开创的思想指引下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能够建立起一个宏大的从思想到具体修行技术的宝库来,使得能够证得天人合一境界的老道高僧代不乏人也。而你能想象出基督教的修道院中能有几个人修出极高的境界和功力来呢?可以说修女修男们主要是靠着信仰来支撑也,并无具体技术来保证其进入身心融合的境界也。  

新知:接下来我再来谈谈《圣经》。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书,它用约1500  

种文字出版,发行总量仅次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所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圣经》对西方人的生活影响之巨大,我们从电视上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了,比如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要手抚《圣经》,口诵《圣经》的牧师在教堂为结婚的新人主持仪式等等。  

《圣经》由39卷本的《旧约全书》和27卷本的《新约全书》组成。《旧约全书》的内容主要有4个部分。1.律法书——共5卷,即著名的摩西五经,是《旧约》的基本部分,其中包括世界和人类的起源,乐园和洪水的神话传说,也有犹太教的教规和国法。2.历史书——共10卷,记述以色列和犹太国家的兴亡史。3.先知书——共18卷,是犹太教祭司对社会现象的或褒或贬的评述。4.诗文著作——共六卷。  

《新约全书》成书较晚,是记载耶酥生平、教训和他的门徒们言行的基督教经典,共27卷,分为3个部分——福音书5卷,使徒书信21卷,启示录1卷。  

《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全面和深远的,不仅是在宗教信仰及哲学的层面上,在文学、绘画、造型艺术、音乐、建筑甚至饮食、家具等各个方面无一不感受到它的影响。例如,但丁的《神曲》三部曲——《地狱》《炼狱》《天国》就是把《圣经》中的形象和神话同古代历史人物和当代政界人物混合起来,把诗人的生活体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等灌注其间,表达出新时代的人文主义世界观。英国诗人弥尔顿根据《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创作了《失乐园》和《复乐园》两部伟大诗篇,表达了诗人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支持。米开郎基罗的《哀悼基督》《大卫》《摩西》等石雕,达芬奇的《圣孕》《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西斯廷教母》等著名绘画作品都是取材于《圣经》。  

清风:你可懂得真多呀,这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那气氛烘托地悲壮异常的《最后的晚餐》了。你又如何评价基督教呢?  

新知:早期基督教所宣扬的平等原则,在下层人民中有广泛影响,也对反对罗马的统治起过一定作用,因为其宣传的“救世主”思想和来自上帝的福音给无助的人以精神依托和向往。但是,其后来成为罗马国教之后,在西方世界造成了一种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独特性,给整个西方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种情形,有点类似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之后给社会造成的灾难。  

清风:实际上不是类似而是大大地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中国的儒学从一开始并没有居于正统主流的地位,直到理学兴起,方一统天下,但也是依附于世俗政权而已。而基督教则不然,它到后来成为一种高高在上的神权,整个西方各国的世俗政权都得唯其马首是瞻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西方世界在罗马帝国奉基督教为国教之后,在文艺复兴之前的这千年的历史一向被贯以黑暗的中世纪的标签。有个著名的故事,可以帮助你来认识清楚这个问题——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趁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局势未稳之际,命令亨利四世放弃任命境内各教会主教的权力,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甚至可以罢免皇帝。对此,亨利四世以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于是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敇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在种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亨利四世再也无法顾及自己高贵的皇帝身份,演出了一场德国版的“负荆请罪”。  

1077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人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这就是史称的“卡诺莎觐见”。  

新知: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极端压抑,而基督教则更是将禁欲主义推向了极致。特别地由于它在欧洲具有了超越各国的特权,因而其影响就尤其巨大,对人性堪称极大的摧残。虽然佛道等出世宗教也带有禁欲之色彩,但是它们的学说从来都没有依附政权而被强制推行。(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在中国西藏曾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直到1959年在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废除。)  

并且,它们的学说中本身就具备了一整套具体的修炼体系,为修道者真正超凡脱俗提供了保证。从而可以说,对人欲非禁也,实是化欲也。而理学则不然,靠提倡空洞的道德修养来灭欲,基督教则是靠一个对上帝的皈依和信仰来灭欲,其效果如何就是可想而知了。前面老师讲过理学权威朱子自己尚好色不能免俗,况于凡人乎。而从古至今,莫说是基督教的一般信徒,就是许多主教、牧师也屡屡爆出奸淫修女或是女信徒之类的丑闻来。  

清风:不仅如此,基督教会特别是天主教会在后期还在政治和经济上对西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控制。政治上,天主教会拥有自己的法庭、监狱和武装力量。在经济上,天主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教皇的收入比欧洲各国国王的收入的总和还要多。教会日益成为了庞大的经济实体,拥有大量地产,向广大农民征收高额封建地租。天主教会极端腐败,鬻卖神职,道德堕落,引起民怨沸腾,使得人们对罗马教廷的信仰开始动摇,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宗教改革和新教的兴起。正如我们前面评述儒家特别是理学时所言的一样,人欲是不可能靠道德的力量来束缚的,当然也无法靠信仰上帝来克服的。  

新知:说到基督教对给西方社会带来的灾难,恐怕更为我们东方人所熟悉的是天主教会对科学的摧残。我们中学学历史时都学过,宣扬哥白尼日心说的布鲁诺于1600年2月17日,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而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则因为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宣传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思想,而被罗马教廷强迫悔过,书被查禁,而人也被终身软禁起来。  

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也垄断了整个精神生活。教会这种万流归宗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敌视压制以对自然的自由探索为己任的科学。罗马统治者和教会联合在欧洲历史上演出了一场类似于中国“樊书坑儒”式的丑剧,其代表事件就是使古典文化遭受灾难性摧残的烧毁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关闭柏拉图学园。在思想上,教会建立了镇压人民和控制教徒的“宗教裁判所”,将其变成了压制科学思想及迫害科学家的反动工具。任何揭示自然奥秘的科学思想,只要不符合宗教的教义,都会被斥为异端邪说。持有这种思想的人轻则被革教籍,流放异地,重则被监禁,甚至被判以绞刑和火刑。据不完全统计,基督教会用他们的宗教裁判所杀死过数量达50万的科学家和有自由思想的人。  

清风: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布鲁诺牺牲289年后的1889年,罗马教皇不得不亲自出面,为他平反并恢复名誉。1983年,罗马教皇承认“给伽利略定罪的法官犯了错误”,宣布给伽利略平反。  

新知:这就充分说明了真理不是强权所能永远压制的呀,历史上无比黑暗的中世纪也早已成为了过去。但是,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基督教却一直是长盛不衰,即使是在当今科学如此发达的文明社会,我想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清风:你可参照我们前面对佛教的评述呀。科学再发达,但也无法解答人生一些终极性的问题,更何况现代文明本身还带来了许多令人精神空虚的弊端。人是需要精神救赎的,现代人尤其如此。基督教就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因而西方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普遍地有一个基督教的信仰,不是天主教徒便是新教徒。2005年布什来华访问时,不是都还提前联系好要去作祈祷的教堂吗?诚如我们前面所说,每个俗世中的人都还是有那么一丝出世的需要的,这种需要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痛苦的需要也。前不久我去一个古镇旅游时,在一个庙前看到一幅对联,让我感触颇深,“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里人。”  

其实宗教性的需求永远不可能被消除,原因就在于此了。这是因为现实中的苦痛并不是完全可由物质的富足所能完全化解的。当在众人聚集在教堂做祈祷时,此时一切贫富贵贱等分别都荡然无存了,人们至少也能获得片刻的宁静也。诚如我们所说,即使是专门的修女、牧师等,他们能够获得的超越境界比之佛道等宗教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基督教的优越性就在于容易入门呀。你看,只要有一丝对上帝的共同信仰,众人便可聚集在一起,一种巨大的场的力量一下子也就让人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宁静。  

新知:门槛低呀,这也是基督教在世界上更为普及的原因呀,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普及度只有伊斯兰教在中东的影响可以与之媲美。再有就是基督教有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规范,从古到今都是适用于现实人生的,因而使其更能够被人接受也。这种情况就类似于儒家在中国的情况,相对佛道二家来说,其一直在中国处于一个主流的地位。当前国家提倡复兴国学,很大程度上也是复兴儒学也,各地流行的祭孔大典就是明证也。经过对儒学思想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远落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国人而言自然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也。  

当然,我还是矢志不渝地 相信 老师以前的分析是正确的,任何伦理道德的教化,无论是基督教的也好,还是儒家的也好,对于人欲而言都只有治标的作用,而不象佛道等那样有治本的作用。但是,佛道实属高妙之物也,又不是常人所能广为接受和实行之的,所以,其固然不可能流行成为主流也。儒家也好,还是基督教也好,固然不能治本,但对于似乎世风日下的现实社会而言,毕竟从中还是可以部分地起到一些调和作用。所以,复兴儒学与弘扬基督教,理所当然地成为中西社会现实的召唤也。正如老师所爱打的一个比喻那样,吃药固然只能治标,但它简便易行也,因而人们总是将其作为治病的首选也。老师,以为然否?  

清风:你是如此出色,我只有不妨再来画蛇添足一下了。对东方人而言,一边是红尘滚滚,一边是经声佛号,这种格局是永不会改变的;而对于西方人而言,一边是物欲横流,一边是唱诗礼拜,这种情形也必将永存。更何况基督教义中尚有不少属于入世之道德规范,因而就更能融入于世俗生活中并发挥其巨大影响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