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为对外开放:毛泽东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战斗

火烧 2009-08-2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毛泽东晚年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坚定原则和外交智慧促成尼克松访华及《上海公报》签署,展现中国尊严与对外开放战略。

为对外开放:毛泽东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战斗
弦断有谁知


  实现四个现代化,将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前列,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们为之奋斗终生的宏愿。为打开美国紧闭的封锁铁幕,彻底开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晚年的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依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每念及此,总是令当事美国政要惊叹,让中华子孙动容。
  为了叙述的更真实、客观、准确,我会在本文中更多地引述当事者的记述,以及当时的官方纪录。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按主题和总题目的主旨分为几个小标题来阐述。这篇文章所指的对外开放,主要指的是对美国的开放,因为在此之前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相继对新中国开启了政治经济大门。
  一、“谁也不能否认他已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这加了引号的小标题,是美国第一个向中国打开美国大门的前总统尼克松说的。
  1976年2月23日,距离毛泽东逝世只有7个月的时间,毛泽东为了打破福特总统对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冷滞和可能遭遇的逆流。已经病入膏肓的毛泽东,又出奇谋,先是约请尼克松的女儿、女婿,继而顺理成章地约请因“水门事件”下台的尼克松再次访华,逼使动摇观望的福特总统回归中美《上海公报》的路径,保证中美互相开放战略的实施,其良苦用心,其凌云壮志可昭日月,可泣鬼神!
  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到什么程度了?还是让当事者尼克松叙述更为真实:“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些单音字组成的嘟哝声。但是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深邃。我说的话他全能听懂,但是当他想回答时,就说不出来了。他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就不耐烦地抓起笔记本,写出他的论点。看到他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难受。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他的思维依然敏捷,但一次严重的中风使他失去将思想化作语言的能力。这位富有领导魅力的共产党领导人曾运用他的革命思想推动了一个国家并改变了这个世界,但他现在却连要一杯水都十分困难……
  他在起始于四年前的我们两国实现新关系方面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会谈中,我说,我们必须继续合作,不仅在我们两国之间,而且要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之间寻求和平……
  在他刚嘟哝出半个字时,他的脸就憋得通红。他的译员试图将他那含糊的话译成英语。毛泽东掌握的英语足以使他明白她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他生气地摇摇头,一把抓过她的笔记本,用中文写下他的话。她大声地用英语念道:“和平是你们唯一的目标吗?”我没有料到他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稍稍停顿之后,我答道:“我们应该寻求正义的和平。”
  “震颤性麻痹症的袭击使毛的动作全部僵化了。……在我们会晤结束时,秘书们把他从椅子上扶起来,搀着他陪我走向门口。在电视灯光和摄像机要记录我们最后的握手时,他却推开了助手们,自己站在那里向我们告别。”
  美国对中国紧闭了27年的大门,几乎完全按照毛泽东这位战略大师设计的方向与方式被打开了。
  还是让外国的消息来证实吧:“3月5日,‘世界各地14名中国问题专家’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聚会,研究尼克松访华的意义。据合众国际社报道,在会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安德鲁?内森博士说:‘中国人邀请尼克松是既向美国也向俄国发出的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说,我们肯定利用美国作为对俄国的抗衡力量。尼克松是传递这个信息的理想人物,因为他曾是利用美国抗衡俄国的政策的象征。’英国伦敦大学《中国季刊》主编迪克?威尔逊说:‘我认为,将来在世界史中回忆起尼克松的,主要是他对华工作,而不是水门事件。’他说,‘中国人认为尼克松在改善中美关系方面所做的事情,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们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的,而不是像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那样在日常的基础上看事物。’
  毛泽东逝世后两个月,即1976年11月,美国举行大选。人们普遍认为,在职总统福特享有种种有利条件,定能赢得大选,结果却败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卡特,这与毛泽东破格邀请美国‘不光彩的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有关。卡特政府改变了福特政府的对华政策,‘认为中美两国建立合作关系会大大加强远东局势的稳定,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同苏联竞争,从美国战略地位考虑,美中关系正常化是十分可取的。’经过双方努力,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毛泽东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
  毛泽东设计的是讲原则、有尊严的对外开放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开拓者、设计者、也是伟大的奠基者。他老人家设计的对外开放的宏伟蓝图,几乎完全体现在《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的签署过程与实际内容里。而从这个过程和内容里,世人都不难看到毛泽东设计的对外开放是有尊严,讲原则的“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
  毛泽东设计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写在《上海公报》上的对外关系的五项原则:“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让一个几个世纪以来都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让一个不惜血本悍然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的世界霸主,屈尊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与他们连中国总理的都不肯握的国家签署体现中国尊严的“五项原则”的关系正常化的公报,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件震撼世界的大事件。
  美国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封锁了中国二十多年,中国之所以与美国霸权抗争力二十多年,其原因不就是美国始终不肯平等待我之民族,始终不肯放弃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台湾吗?
  毛泽东设计开拓的对外开放的原则和尊严就叫做:“对外五项原则”不能改变,“台湾问题”不容谈判!
  下面就看一看毛泽东是怎样坚定地坚守着一原则与尊原的。
  据知情者回忆,毛泽东、尼克松批准的公报第一稿对台湾问题是这样确定的:“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但因国务院专家们对公报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及表述有‘一大堆意见’,又因为美国的体制原因,尼克松不得不同意向中方提出对公报进行修改。例如,有人对“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这句话提出了异议。说这话说得太绝对了,或许还有一些中国人不这样认为呢(当然是指搞台湾独立运动的人)。建议将“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重要修改处,竟有15处之多。
  周恩来就此用红色直通电话报毛泽东。毛泽東听了汇报,口气十分坚决地回答:“你可以告诉尼克松,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之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主席停顿了片刻,又严厉地加上一句话:“任何要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
  于是,基辛格与乔冠华在刘庄宾馆又开了一次夜车。凌晨2时许,另一个“最后”的公报文本终于完成了。在刘庄宾馆一个八角亭里,尼克松与周恩来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通向中美建交之门终于以毛泽东的方式打开了。
  讲原则,深喑外交斗争艺术,才会赢得中国尊严。如果像晚清政府那样,一味的让步,无原则的妥协,甚至为一己小阶层的私利可耻地献媚、投降,那只有自取其辱,只有落得个卖国贼的可悲下场。
  你看毛泽东,自知时日无多,更晓得与美建交重要,他还是不失战略大师风范,不失社会主义主权国家之尊严,极为准确地分析与把握世界大局和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要,即其巧妙地推动至今传为佳话“乒乓外交”,以娴熟的外交灵活性,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五项原则”,宁愿放弃无原则的开放,也不放弃民族独立、国家尊严,始终掌握着中美建交谈判的主动权,这样的对外开放才是令中华民族志气大增、豪情万丈的对外开放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