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危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教育危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何麦根
『摘要』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加入黑色会……,像暗病的根一样开始无形的渗透到中国下一代青少年内心深处,如果能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以人为本进行教育改革,病根可以转为阴性,产生社会免疫力,使病不至于发作。教育体制改革,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毁灭还是崛起。
『关键词』人生不懈的追求、天人合一境界、人生圆满结局
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这一顺口溜像流行歌曲一样红遍全国中小学。读起来的确相当的顺口,并且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当前这么一种教育状态,而这一状态的形成是有前因的,是由整体的教育体制和个体的家庭环境互相作用所形成的,说的更远一点是历史某一年龄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在没有听到这一顺口溜之前,不幸在北京大学未名湖边上的一僻静之处,亲身领受了一位母亲在中国一流学府内教育孩子的过程。母亲30多岁,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孩子六七岁,非常清瘦。两人坐在池塘边的石凳上,只听母亲用一种教训的口吻说:人是恶的,社会是很复杂的,如果不好好读书、不如别人……,到头来会……。本不想听,但又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知识的积累应该跟年龄的成长、与道德的修养,以及对“道理”的理解程度同时进行的。如果在不懂得道理的情况下过分的灌输知识,对个体、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道理是大肚,是个体与整体相接的消化系统,如果不懂道理,消化系统就不能与社会这个大身体保持协调,无论学多少知识,都无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甚至成为一个有害于家庭和社会的人。学而无用,有如一个消化功能异常的人,吃得再多再饱对身体没有益处,吃下那么多的东西多成了无用的粪便。但是,如果没有知识的支撑,并且在社会利益分配与价值结构不协调下,进行道德教育,有如封建教育体制下使儒家思想教条化,在伪善中重视道德礼教一样,人同样会像一个饥饿的人一样,会瘦得没有基本的脂肪,饿得没一点力气,没一点抵抗力和反抗力。当前的教育体制跟清朝末期的教育体制一样,是两种不同的极端。不同的是,清朝政府是个不可救的、腐朽不化的政府,它使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衰败到了极点,而当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却是主动的、大力提倡各领域自主创新,因此当前的教育体制的不科学只是在社会发展和转型期一时的产物,相信教育体制同样能在自主创新下,走出一条中庸的、蒂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育人之路。
社会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组成的,文化与知识应该回归生命,为生命提供立足的根基,通过一个个由知识与道德滋润成健康的生命,构建成绿色和谐的社会,而不是强迫灌输知识,缺乏道德修养,无法消化,使个体生命异化变态,使社会成为黑色的、恐怖的社会。
社会是不同能力、性格、爱好、特长的人组成的,人像不同功能的细胞一样,各有自身不同的价值。当前的知识灌输是构建当代价值体系的主要要素,然而,有价值的人是建立在没有价值的人基础之上的,看似没价值的人在社会中有着负面的、正面的、和组成社会不为人知的价值,只是认识论的问题把知识价值,和个体的特殊价值抬得太高,过于把普通人的价值抹杀了。社会的存在和延续依靠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知识,使一代代、一个个生命体组成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巨系统。个人的知识、能力、寿命同样跟细胞一样,在社会中呈现出两面性,一面微不足道,无比的渺小,另一面举足轻重,无比之大,大到心系万物和宇宙,与天地合二为一。而心系万物和宇宙属于心性道德范畴,知识的灌输如果缺乏人文道德教育、缺乏实践能力,必然远离整体道德灵魂,像丢失的羊羔一样没有方向而变得迷茫无知。无知使知识得不到消化,很难为他人为社会为自己达到统一,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自害自毁。心系万物和宇宙并不等于要具备认识万物和宇宙的全部知识,个体考察历史观察自然像单个细胞考察人生观察身体一样,看不到全貌,个体细胞无法知晓身体全部内在的结构。细胞寿命在整个人生过程中是极为短暂的,但是不管它们是多么的渺小和短暂,人生生命的存在正是依赖过去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细胞而延续。在这一点上,人跟细胞一样:“死而不死,生而不生”。个体生命从这个体中来,死后又回到这个体中去,物质在变化,意识灵魂还是伴随着地球物质在历史上延续,个体生命无论多么脆弱,哪怕没在历史上留下丝毫痕迹、哪怕大自然中一只蚂蚁,也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一分子,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是依赖过去的每一个细微分子才得到延续和存在。
由于社会真正呈现人体结构也是近代工业发展,商业竞争所产生的。也正因为现有的这种教育体制使IT技术得到产生与发展,使社会形成人体化结构。当人体化结构呈现后,尤其进一步往前发展,当下这种教育体制是很难继续走下去的。我们可以把当前非人性化的教育视为新文明的奠基期。人类初级文明出现时,经历了一个造字阶段,那同样是历史上一个庞大的工程,当文字形成文化后,后人必然从每个字以什么为根据,每一个字是如何造出来的,那样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去如何应用文字表达情感、传达信息、宣传思想,使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发展。逻辑学、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主要是由西方教育体制建立的。它的方法与方向跟中华传统文化几乎相反,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可量化、可观察、甚至可以触摸,依靠严紧的逻辑学向微观方向延伸。以西方文化为根基,靠强化知识产生的自然科学,为人类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到了一个极端,首要是在这一过程中导致了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和造成资源环境危机,其次是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现有的知识,和已经认识的物质,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分解下去就是无,它已经没有了方向,处处呈现出复杂性,并且在把人类推向毁灭。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当前的人类社会,如果教育还是被物质与势利主导,不能对人文、对个体生命更多的关怀;尤其脱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方法论,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具有产生万物、守护万物、有其普遍性规律的万物灵魂;那种不可以用语言说的清楚的“道”为高级方法;而继续延用以物质名利激励的教育体制,吸引人学习一些没有价值意义的伎俩,和迫使人在自我奴役下学习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自然知识,并且企图用个人有限的生命所掌握的片面肤浅的知识,去认识深奥的大自然和复杂的人类社会,是不可能的。而通过社会实践与道德的修养来吸收消化知识,根据各人不同的社会磨炼和悟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悟到具有万物普遍性规律的“道”,它所认识的自然与社会才更客观全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是自然规律,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全人类和万物的灵魂。
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加入黑色会……,像暗病的根一样开始无形的渗透到中国下一代青少年内心深处,如果能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以人为本进行教育改革,病根可以转为阴性,产生社会免疫力,使病不至于发作。教育体制改革,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毁灭还是崛起。自经历五四运动使西方文化大量引进我国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得到很好的清除,但真正的精华通过一批良知学者的努力,以及社会和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比较好的保存了下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前似乎成了一大空洞的口号,多停留在理论上,主要成了向外谋取名利的工具和手段,原因是当前还是西方低级自由主义思潮主导世界,所形成的知识价值体系、政治经济价值体系、建立的社会体制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很难进入个体修与行的层面。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一定要耗巨大资金和人力在它国建立孔子学院,最关键的问题是掌握它的精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挽救当代青少年,使传统文化真正意义的在本土复兴,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唯有在本国复兴,使民族复兴,才可能形成世界主流思潮影响世界,引导人类社会进入更高级的文明。
圣贤已去,众口难圆,具体把哪些定位为糟粕,哪些定位为精华有非常大的困难,那个时代的精华在今天可能是糟粕,那个时代的糟粕可能成为当代的精华,为了使传统文化更好的与实践与当代相结合,在此试图打破传统的范文格式,打破到书本上找理立论,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试着从圣书中外求和自我内求相结合,来作些自我剖析。因此作者不得不用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如何通过道德消化知识进行肤浅的阐述。
本文作者出生于六十年代末,小学四年级时厌学回家放牛,没有成为牺牲品,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悲剧,主要得益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起作用。以下是作者父亲当初影响作者一生的话:“自然中有一个自然,如果自己读不进去,强迫也没用,坐在肚子里教也没有用。种地需要人,做什么都需要人,无论到哪里,无论做什么,只要不做一个伤天害理的人就行,顺其自然”。
离开了学堂,广阔的大自然、家庭和社会就是一所最好的学校。而真正的道理往往潜藏在无知无为的大自然中:小草、花木、小虫、动物、小溪、泥土、高山……是童年、少年需要与它们接触培养一种自然感情,如果那个阶段过于灌输那些根本不真正懂得学了有什么用的知识,不可能有足够的闲情培养出对大自然真实的情感。那种自然情感看似没有多大用,但是如果缺乏那么一种自然感情,很难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上、在社会实践中悟通那些深奥的道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并不是简单描述一种美好的社会形态,而是个体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到相应的年龄,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的达到首先要具备这么一种自然感情,因为大自然是生命之源,其二社会是生命立足之本,具备了自然情感再有意识的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当两者结合使道德修养达到一个层次以后,本能的会对大自然、对先人产生缅怀之情,使你的眼睛总是含满泪水,感觉到他们从来没跟你脱离过;并且使你感受到穷人的忧愁、富人的烦恼、贵人的孤独、大自然中一切生灵的渴望……,感悟到自身的每一个细胞,与天地万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天人合一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应该是个体生命不懈的追求,因为唯有达到那么一种境界,才称得上实现了圆满的人生。而当代的教育体制,一方面剥夺了青少年的自由,扼杀了获得大智慧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使人趋向于追求名利、权势,那种以传统文化相违背的价值。人的一生即使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得到了非常多的财富、名利和权势,如果没有达到那么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传统文化看来,也是低级和不成功的人生。
“自然中有一个自然”,是“道”中的无为,当初作者的父亲就是一种无为的做法,不强迫作者有什么作为,而是用做什么都需要人去做,无论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可以,那么无为就成了无所不为。但是,无所不为的后面有一个大的前提:“只要不做伤天害理的事”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无论到哪里都要遵循道德规范。遵循道德规范同样也是佛教、基督教、全世界一切宗教的基本宗旨,只是用的不同的表达形式和说教方式而已。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世界各宗教道德体系是形成人类社会的初级灵魂,知识是构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道德体系本应该是建立在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
作者的父亲并没有系统的经过传统文化教育,可是当发现作者不懂得珍惜物时,作者的父亲还是潜移默化的用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理对作者进行教育:“物是物,钱是钱;钱掉了别人在用,物浪费了就真浪费了、糟蹋了就真糟蹋了。”物不能糟蹋,需要人用,那么人的身体更不能糟蹋,并且需学习知识才能对社会有用。如果一旦懂得了这些简单的、基本的、朴素的道理后,就自然而然的会立志做一个有用的人,再去学习知识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能快乐主动的去学,而且可以学有所用,非常好的消化掉。那时作者已经到了十五六岁,发自内心地知道需要学习知识了。孔子同样到了十五志于学,并不是作者有意要跟孔子比,意思是只要懂得道理,到十五岁、哪怕二十五岁、三十五岁学习也不晚,否则从胎教开始,天天补习,学习一些消化不了的东西不懂得道理,读到了硕士博士还得跳楼。
当作者打算养鸡时,非常快乐的学习养鸡的知识,每当打算改行之前都会自觉的学习相关的知识。社会不仅是由不同性格、不同能力和爱好的人组成的,也是由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事物组成的,那么在选择行业和变换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修养的过程。各种欲望和一切的心理活动、各种毛病和缺点,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那么就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发生关系,在摩擦中磨合,发现自身的缺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选择自身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当前这种教育体制和就业环境下,是很难做到的,人很难得到正确的人生观,多片面的理解成功与失败,没有勇气选择,多在一种环境下发现不了自己的特长。孔子曰:三十而立,立什么?做什么?因为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哪里热闹哪里去,而不是“知其雄、守其雌”,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做值得做的事。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可能立的,是立不住立不稳的。作者因为记住了父亲当初说的:“钱与物是两回事,物浪费了就真浪费了、糟蹋了就真糟蹋了”的简单道理,当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看到社会巨大的资源糟蹋与浪费时,有如糟蹋自家的东西和损害自己的身体,于是决定放弃追求金钱;把酸甜苦辣、名利得失、成败荣辱当作生命的过程,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通过社会实践,来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如果按照孔子的生命过程: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当前的素质教育还远远不够科学,童年少年时期应该适当学习知识,多学习朴素的道理,和有更多的时间亲近大自然。物有不同,人有差异,同样的教材,在一种模式下以学分来衡量一个人的优劣是很不科学的,有的人五六岁就可以通道理,有的十多岁,有的要到更大的年龄;有的因为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等因素,需要学习的东西不一样,甚至需要选择不同的老师。如果能采用一种无为开放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开发潜能,悟通道理,那么今天那一段带有病毒的顺口溜不可能产生,并且在全国中小学流行。一个人只有悟通道理后才可能立志,只有立志后才可能主动的学习,并且很好的消化。学习是自我要求的过程,而不应该在不懂得道理,不知道学了真正有什么用的情况下,靠父母和老师强迫学习,使孩子误入歧途,造成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兴国以教育为本。那一段红遍全国中小学的顺口溜,已经在为我们中华民族发出教育危机警报,同时也将把我们的民族从西方拜金主义、西方低级自由主义中唤醒;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当前西方主导世界政治经济思潮的影响下,已经变得“有形而无行、有声而无动”。中华传统文化是道德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是道德的复兴、是新价值体系的建立、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只有在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进行自主创新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传统文化才可能从理论中、从口号中走出来,进入个体修行的层面,使传统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使中华民族复兴。
从孔子一生年谱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吸收到育人的精华,育人首先要使人懂得道理自我立志,知识只不过是我们每天需要吃的食物,个体生命通过学习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使生命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使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达到统一,精神境界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体,使生态社会得到和谐,个体生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