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读古书实录》想到李世民的“以史为鉴”论
华东师范大学的黄丽镛几经“病危”后,靠着坚韧的毅力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编辑了一本书——《毛泽东读古书实录》。该书较全面、详尽、客观地记载了毛泽东从幼年到晚年漫长一生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博览各类古书,评论古代人物、事件以及如何“古为今用”的许多故事,看后令人感慨不已。
中国或许缺这少那,但唯独不缺少历史。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遗产实在是太厚重、太丰富、太深奥了。
如何看待历史?
如何使这些历史成为我们以后工作的有益借鉴?
作为一个成熟的民族,面对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
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在谏议大夫魏征死后,曽感慨万端地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已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他非常清楚历史这面镜子可使己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中国历史上能够正确对待历史的人物有许多是可圈可点的。但像毛泽东那样,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遗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掘、梳理,剔去糟粕,吸取精华,学习借鉴、应用指导到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综合性的社会化影响,却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真正懂得历史的一代巨匠,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
毛泽东不是神,是农家子弟,是热血青年,是革命战士,是人民领袖。他的多才多艺,智商谋略,出类拔萃,伟人风范不是天生的,是刻苦学习,联系实际,谦虚谨慎,永无止境的奋发努力磨练造就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怕任何困难和威胁的精神,以天下大事和人民事业为己任的宏伟抱负激励造就的。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终身研究自己的民族历史,关注自己的祖国国情,服务人民大众的事业,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崇高理想。
毛泽东的伟大是同他孜孜不倦的学习中国历史分不开的。学习中国历史当然离不开读古书。读古书,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毛泽东是一位一生都废寝忘食,刻苦读书的学生,一位细致认真,深入研究历史的学者,一位结合实际,运用历史知识指导工作实践的领袖。
无论现代社会多么发达腾飞,历史只能延续,不能割断。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必须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自己的历史。要像毛泽东那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以史为鉴”。
学习毛泽东,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静下心来,认真地多读点古书,研究一点历史,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政治素质,决非一般意义上的业余爱好,更不是复古。
历史是面镜子。我们永远都不要丢掉这面镜子,特别是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因为在你们身上肩负着国家、民族安全和发展的重大使命。经常照照历史这面镜子,可以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犯错误,少犯错误,不犯原则性错误,我们的事业就会脚踏实地地兴旺发达起来。
人民寄希望于我们共产党人,责任重于泰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