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
文章指出高考阅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需长期经验积累,不能临时召集人员完成。强调改卷公正性需依靠专业队伍,而非仅靠责任心,呼吁重视阅卷工作,提升待遇与培训,确保公平公正。
lym258369网友在楼下发帖问《高考阅卷有必要那么赶吗?》,有三位匿名网友依次跟帖评论说:
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改卷人员的素质很差,而且负责改卷的工作人员,素质也很差.导致改卷很不公正.尤其是语文的作文题,文综的主观题. [ 123.159.72 2011-06-18 15:21:20 ] 64字 [ 0/3/0 ]
阅卷费用是包干的。时间拖长,发的钱就要多。 [ 222.64.178 2011-06-18 14:56:15 ] 21字 [ 0/2/1 ]
也是钱在作怪! [ 58.42.158 2011-06-18 14:32:11 ] 7字 [ 0/1/1 ]
改卷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不是差呢?从结果来看,“导致改卷很不公正,尤其是语文的作文题,文综的主观题”,看起来似乎可以说是“素质”差。但是,本帖要指出的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改卷很不公正,尤其是语文的作文题,文综的主观题”可以说是事实,但是,不能简单归因于改卷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还是这项工作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缘故。
从理工科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那就是要问:如何才能做到“改卷公正”?很多人以为这很简单:有了“公正心”和“责任心”就行了。
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改卷实际上也是一种技术工作,很类似于法官断案子。法官依照法律和案子的具体情况断案,改卷人员则依照发布的参考标准和答卷的具体情况来判分。但是,判卷其实又比法官断案还要困难。法官在断案过程中,是可以去不断询问原告、被告、证人,反复查看证物以便进一步了解清楚案情和被告犯案时的想法,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而改卷人员在改卷的时候,面前只有参考标准和试卷,是不可能再去把这张试卷的考生找来问他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答的。因此,改卷人员批改试卷,就像法官只能凭原告、被告、证人的证词和证物来断案,不能再去询问原告被告证人。在这种情况下,法官要能够“断案公正”,仅有“公正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得要有足够的经验才行,否则是无法实现“公正”和履行“责任”的。改卷人员也是如此,要能够实现“改卷公正”,除了“公正心”和“责任心”之外,他们也必须拥有足够的经验。
因此,高考改卷工作其实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并不是随便找一些有公正心和责任心的人临时来干就能做好的。凡是这类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要想做好,只能通过过多次反复做而从中积累经验,除此之外是没有任何取巧的捷径的。数学网友曾写贴论述过,对优秀文章发表颂扬评论也是一项技术工作,他的那个论述有一定的调侃的味道。本网友在这里论述高考阅卷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是没有半点调侃意思的,是严肃地指出这一点的。
只要高考制度不取消,高考阅卷工作就是必须完成的工作,而且必须尽量保证“改卷公正”,因为“公正”才是高考制度存在的真正理由。这样,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像培养一支其他行业的队伍那样,培养出一支能够常年按照要求完成高考愿捐工作的高考改卷队伍。
设想国家从今年开始培养这支队伍,那么,即便今年这支队伍是完全的新手,没有一点经验,经过这一次之后也一定能取得一些经验。明年再由同样这一批人来做,则肯定能够取得更多的经验。如果这批人不是特别的差,那么经过连续三次,应该就能够比较有经验了。这就像教师第一次上一门新课,肯定没有经验,往往会出错,但是连续三年上三次,就应该比较熟悉内容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可以一直用这批人进行高考阅卷。当然,也要考虑到人员交替的问题,那么,得到这支有经验的队伍之后,可以每年多招一些有志于此的年轻人进来,通过“观摩”或“陪练”获得经验,逐渐替代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这样,这支队伍就能长期稳定地工作下去。
然而,如今的高考阅卷工作,似乎并不是这么做的。每年都是发出通知要求报名,临时召集一批报名者。当然,资格审查还是有的,参加者通常必须是大学教师,也有一些高中特级教师,还有一些研究生也参与。但是,每年都这么临时招来,虽然可能有一部分制定标准的专家是每年必到的,但是每年的大部分改卷者恐怕都是头一次做这件事情,所以多半也就缺乏经验。即使他们都有公正心和责任心,经验的缺乏也无法弥补,仍然会导致一些“冤假错案”,从而实际造成“判卷不公”。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本网友认为,还是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高考改卷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性强的专业工作,没有长期多次的参加是不能保证工作质量的。主管部门既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只会把改卷工作视为一种简单劳动,每年临时招一批人来做就行了。而且,由于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并不简单,给予的待遇和报酬也就不会高。在市场经济下,待遇和报酬不高,参与者自己也就不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多么重要,“素质”当然也就高不起来了。
在教育事业里,还有很多日常工作也像高考改卷工作这样,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好,却长期被视为简单劳动。例如,各高校每学期期末都有两项工作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是制定全校的期末考试时间表,另一项是制定全校下学期的课程时间表。这两项工作,都要考虑到很多因素。例如,同一个班级的两门都比较枯燥难学的课程,就应该尽量不要连续地上课,更要避免连续地考试。但是,那些课程是应该避免排在一起的呢?这就是个经验问题了,不是仅靠制定时间表的人有责任心就能很好地做到的。现在不少学校仍然重视这两项工作,但也有一些学校并不重视这两项工作,以为这是临时找人就能做的事情,从而导致制定考试时间表和课程时间表的人几乎每年都在换,每次都是几乎毫无经验的人在做这两件事情,这就可能导致误事。要知道,这两个时间表确定下来之后,如果再发现问题要修改,那就像军队已经整装待发突然要换装换武器一样,可就不是在纸上改一下那么简单的事了。
军队不能临时找人,医生护士不能临时找人,教师不能临时找人,工程师不能临时找人,否则要出乱子,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是,很多人却以为,高考阅卷这样的工作,是可以临时召集一批人就能做好的,只要给出一个看起来合理的选人标准即可。其实,不仅教育工作,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工作,都与高考阅卷、排课程时间表和考试时间表这样的工作一样,要想高效率地做好,就得需要长期的工作经验,但是这类工作却长期不受重视,被认为是随便临时出钱去雇佣就能行的。这类工作的共同特点就是直接经济效益很低,但是又是必须完成的工作,所以,在市场经济下,这类工作是很难受到重视的,也难以仅靠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去改变这些工作不受重视的状况。但是,这类工作又是必须的,等到这些工作逐渐无人问津了,这时候价格或许能上升了,但事情也就被耽误了,造成的损失也很难用金钱来弥补。
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改卷人员的素质很差,而且负责改卷的工作人员,素质也很差.导致改卷很不公正.尤其是语文的作文题,文综的主观题. [ 123.159.72 2011-06-18 15:21:20 ] 64字 [ 0/3/0 ]
阅卷费用是包干的。时间拖长,发的钱就要多。 [ 222.64.178 2011-06-18 14:56:15 ] 21字 [ 0/2/1 ]
也是钱在作怪! [ 58.42.158 2011-06-18 14:32:11 ] 7字 [ 0/1/1 ]
改卷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不是差呢?从结果来看,“导致改卷很不公正,尤其是语文的作文题,文综的主观题”,看起来似乎可以说是“素质”差。但是,本帖要指出的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改卷很不公正,尤其是语文的作文题,文综的主观题”可以说是事实,但是,不能简单归因于改卷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还是这项工作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缘故。
从理工科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那就是要问:如何才能做到“改卷公正”?很多人以为这很简单:有了“公正心”和“责任心”就行了。
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改卷实际上也是一种技术工作,很类似于法官断案子。法官依照法律和案子的具体情况断案,改卷人员则依照发布的参考标准和答卷的具体情况来判分。但是,判卷其实又比法官断案还要困难。法官在断案过程中,是可以去不断询问原告、被告、证人,反复查看证物以便进一步了解清楚案情和被告犯案时的想法,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而改卷人员在改卷的时候,面前只有参考标准和试卷,是不可能再去把这张试卷的考生找来问他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答的。因此,改卷人员批改试卷,就像法官只能凭原告、被告、证人的证词和证物来断案,不能再去询问原告被告证人。在这种情况下,法官要能够“断案公正”,仅有“公正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得要有足够的经验才行,否则是无法实现“公正”和履行“责任”的。改卷人员也是如此,要能够实现“改卷公正”,除了“公正心”和“责任心”之外,他们也必须拥有足够的经验。
因此,高考改卷工作其实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并不是随便找一些有公正心和责任心的人临时来干就能做好的。凡是这类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要想做好,只能通过过多次反复做而从中积累经验,除此之外是没有任何取巧的捷径的。数学网友曾写贴论述过,对优秀文章发表颂扬评论也是一项技术工作,他的那个论述有一定的调侃的味道。本网友在这里论述高考阅卷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是没有半点调侃意思的,是严肃地指出这一点的。
只要高考制度不取消,高考阅卷工作就是必须完成的工作,而且必须尽量保证“改卷公正”,因为“公正”才是高考制度存在的真正理由。这样,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像培养一支其他行业的队伍那样,培养出一支能够常年按照要求完成高考愿捐工作的高考改卷队伍。
设想国家从今年开始培养这支队伍,那么,即便今年这支队伍是完全的新手,没有一点经验,经过这一次之后也一定能取得一些经验。明年再由同样这一批人来做,则肯定能够取得更多的经验。如果这批人不是特别的差,那么经过连续三次,应该就能够比较有经验了。这就像教师第一次上一门新课,肯定没有经验,往往会出错,但是连续三年上三次,就应该比较熟悉内容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可以一直用这批人进行高考阅卷。当然,也要考虑到人员交替的问题,那么,得到这支有经验的队伍之后,可以每年多招一些有志于此的年轻人进来,通过“观摩”或“陪练”获得经验,逐渐替代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这样,这支队伍就能长期稳定地工作下去。
然而,如今的高考阅卷工作,似乎并不是这么做的。每年都是发出通知要求报名,临时召集一批报名者。当然,资格审查还是有的,参加者通常必须是大学教师,也有一些高中特级教师,还有一些研究生也参与。但是,每年都这么临时招来,虽然可能有一部分制定标准的专家是每年必到的,但是每年的大部分改卷者恐怕都是头一次做这件事情,所以多半也就缺乏经验。即使他们都有公正心和责任心,经验的缺乏也无法弥补,仍然会导致一些“冤假错案”,从而实际造成“判卷不公”。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本网友认为,还是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高考改卷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性强的专业工作,没有长期多次的参加是不能保证工作质量的。主管部门既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只会把改卷工作视为一种简单劳动,每年临时招一批人来做就行了。而且,由于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并不简单,给予的待遇和报酬也就不会高。在市场经济下,待遇和报酬不高,参与者自己也就不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多么重要,“素质”当然也就高不起来了。
在教育事业里,还有很多日常工作也像高考改卷工作这样,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好,却长期被视为简单劳动。例如,各高校每学期期末都有两项工作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是制定全校的期末考试时间表,另一项是制定全校下学期的课程时间表。这两项工作,都要考虑到很多因素。例如,同一个班级的两门都比较枯燥难学的课程,就应该尽量不要连续地上课,更要避免连续地考试。但是,那些课程是应该避免排在一起的呢?这就是个经验问题了,不是仅靠制定时间表的人有责任心就能很好地做到的。现在不少学校仍然重视这两项工作,但也有一些学校并不重视这两项工作,以为这是临时找人就能做的事情,从而导致制定考试时间表和课程时间表的人几乎每年都在换,每次都是几乎毫无经验的人在做这两件事情,这就可能导致误事。要知道,这两个时间表确定下来之后,如果再发现问题要修改,那就像军队已经整装待发突然要换装换武器一样,可就不是在纸上改一下那么简单的事了。
军队不能临时找人,医生护士不能临时找人,教师不能临时找人,工程师不能临时找人,否则要出乱子,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是,很多人却以为,高考阅卷这样的工作,是可以临时召集一批人就能做好的,只要给出一个看起来合理的选人标准即可。其实,不仅教育工作,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工作,都与高考阅卷、排课程时间表和考试时间表这样的工作一样,要想高效率地做好,就得需要长期的工作经验,但是这类工作却长期不受重视,被认为是随便临时出钱去雇佣就能行的。这类工作的共同特点就是直接经济效益很低,但是又是必须完成的工作,所以,在市场经济下,这类工作是很难受到重视的,也难以仅靠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去改变这些工作不受重视的状况。但是,这类工作又是必须的,等到这些工作逐渐无人问津了,这时候价格或许能上升了,但事情也就被耽误了,造成的损失也很难用金钱来弥补。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