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良大夫
话说良大夫
马望野
=========================
(一)题解: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讲起
这里话说的这位大夫并不姓良。我管她叫良大夫,不仅因为她医术精良,而且因为她医德也优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我们中华民族层出不穷的有志之士曾经立下的人生誓言。良相治国,良医济世,用我们国家解放以后的语言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吧?良大夫就是这样的人。病家都很尊敬她。有些等候她应诊的老病号以至他们的家属,一见她走过来了,都习惯地站起来向她点头致意。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从模样上讲,她还应该姓靓。她是增一分就高减一分就矮、添一分就红去一分就白的那种秀丽的妇女。她美好却不时尚,她圆润却不发胖,她端庄却不严厉,她文静却不木讷,她严谨却不死板,她和善却不随便,她敏捷却不粗心,她机灵却不耍滑。说话的时候,她轻声细语,却振聋发聩;处方的时候,她沉着从容,却斩钉截铁。
而她的靓,似乎也和她的良分不开。围坐在她身旁给她当助手的年轻人,一看就知道是她带的博士进修生。他们那种静静悄悄、兢兢业业的神气,那种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态度,就像是按她的模子翻出来似的。人们可以感觉出来,他们明显是幸运地摊上了一位良师。于是,他们无言地让她的诊室,仿佛形成了一个透着神圣而又祥和的氛围的气场,即使是心再急火气再大的患者,一进门也就不得不安静下来了。。。。。。
(二)缘分:出现在漫长的求医路的末梢
能遇上良大夫这样的医生,用我家老乡的话来说,是缘分。用我单位同事的话来讲,或者是偶然中的必然,或者是必然中的偶然。我曾经私下对我老伴说,那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老伴也曾经私下对我说,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若是讲起那个经过来,话可就长了去了。
一切都要从我家的那个堂客说起。
事情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之际。内人在外边上班,一直是一肩双挑,担子又重又累,身体越来越不济,不是这儿不舒服,就是那儿难受。上社区医院去找大夫,拿回来的药,不是管血压的,就是管心脏的。吃了消停一段,不吃又闹腾一段。那时候年纪还不算大,工作又太多,也就将就着硬挺过来了。八十年代末,大外孙女出世,当姥姥的又上班又照顾月子,等闺女产假一完,她老妈就病倒了。在诸多来探望的同事中,有人说,我看您还有点像是糖尿病,不妨问问医生看。等上医院时和大夫一提,对方不当回子事,笑了,说:不会吧?不信就查一查血糖好了。一查,果然大有问题。医生这会儿尴尬得很:“还真给你说着了!”应该说,这病是被耽误了。打那以后,在治心脏、血压以外,就添加了服用降糖药。这种不灵,就换那种。又是好几年过去,血糖一直往上升,还发起烧来,退休没几天就住了医院。这回一查,肌酐高了,肾功能出问题了。等病情较为稳定出院时,内科主任特地嘱咐说,您最好上三甲医院找专家再瞧瞧,别再给耽误了。于是跑了好几家大医院,找了好几个老专家,都认为是吃降糖药损害了肾功能,确定要注射胰岛素,要服用开同(一种复方的酮酸片)。据说,这是国外治理二型糖尿病的行之有效的老办法。一发现病情就应该如此处理。可惜,我国因为要节省医药费用,很少如此处方。真是害人不浅!虽然半路才改用这一招,结果还真灵。靠着这个办法,我们两口子竟然能到国外去探亲,还在那儿迎接了两个孙子的出世。可惜好景不长,老伴的血糖又控制不好了,经常发生波动。这时我们已经回到北京,便再一次找我国数一数二的大医院,到昂贵的特需门诊部,请著名的老专家进行诊断。但是,先后几次做了各种化验,也得不到一个说法。我们对花了高价只做化验不做诊断的做法很有意见。后来一次,遇上了一位年纪比我们两口子都要大的女专家,很同情我们的遭遇,除了建议我们向医院党委投诉不良的医风之外,还经过仔细计算给调整了胰岛素的用量,并且打电话给一位营养学专家,叫他给我们加挂一个号,再开一纸饮食处方。此后我们就十分高兴按照嘱咐如此这般在家养病了。不料,这一切并没有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病况依然在滑坡。于是,我们只好去找原来看病的社区医院的内科主任,因为她一直在监护着我老伴的健康,对我老伴的病情很熟悉也很在意,打算请她再给出个主意。谁知刚提升为副院长的她,也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她推心置腹地对我老伴交底儿说,我们西医就这么几招,都给你用过,除了透析、换肾,没什么好办法了。可你还不需要做透析、换肾。你是不是去找找中医试试,我想,也许他们还是会有办法的!
听说中医对控制肾功能受损可能有门儿,我们仿佛看到了希望,有了盼头。可是,上哪儿去找谁们?我年轻的时候,知道北京名气最大的中医有施今墨、蒲辅周。。。。。。可是,他们早已经过世了,现在还有谁?从来没有关心过。而今要找救星,就两眼一抹黑了。我这个人向来不相信广告,总觉得要是轻信了广告,上了当,受了骗,那是绝不会有谁为你负责为你买单的,所以从来不看广告,一见广告版面就马快翻过去。谁要递给我广告,连接都不接。一天,老伴把《北京晚报》拿来了,说:咱们去找她吧!我以为是广告,正要顺手往一边撂,谁知偶然一瞥,却看见是一篇报道,拿过来一瞧。文章作者介绍的是钻研中医的一位中青年专家。文章里介绍的疗效我看不大懂,但是,这位女同志的专注精神却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如今连月亮都是外国的园的年代,竟然还有人这样执迷于祖国传统医学、并且被认为是获得突出成就的后来人,还真是少见了。我马上说:“试试吧!”
确定了求助对象的第二天,我凌晨四点就爬起来赶头班公交车,去挂良大夫的号。不料到了医院门口,挂号的人已经排到了五十米开外,轮到我的时候,发现良大夫当日不出诊,别的专家号也没有了,只能随便挂一个普通号了。我不死心,等老伴赶来让一位主任医师看过病以后,便奔到特需门诊部挂号处打听,幸运得很,可以预约到我们要找的良大夫这位专家第二天的特需门诊号。喜出望外,我也顾不得要花多少钱,拿了预约号就等着次日再到这北京数一数二的大医院来看病了。
(三)印象:现在真是有点离不开她了
第二天,我们终于见到了良大夫。然而,谁知道能不能遂自己的心愿呢?她比我们老两口年轻多了,从容貌上看,大约要少相个十来二十岁吧!在我老伴诉说了对病情的担心和求医的的经历以后,她很奇怪我们为什么要特地选择了她?当我老伴拿出那份《北京晚报》上的那篇文章,良大夫的回应却使我有点意外甚至失望。她只说了四个字:“我试试吧。”其实,后来一琢磨,这正好流露了她为人老实的品格。等她开完处方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良大夫却忽然又主动开口说:“你们以后到门诊找我吧,上这儿来太贵。”我说,“我们住在郊区,天不亮就赶头班车过来都挂不上号。”她便把自己出门诊的的时间表告诉我们,还说,到时候来了,我给你们加个号。更另人感动的是,第二次去看病,她在开药的时候,突然问我的老伴:“你能报销吗?”因为一向有公费医疗的待遇,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可是她却为我们想到了。她该有多细心!当一次次拿着她给我们的药方和下两周挂号的预约条走出她的诊室之时,良大夫给了我们的满心的温馨,让我们把原来在这个医院看病遇到的委屈全忘到脑后去了,再也没有想到过上医院党委去投诉什么医风的不正了。其实,她也并不知道我们曾经在此有过那极不愉快的遭遇。
在这里,我不想去细说疗效的事了,一来是说不明白,病历手册上写的很清楚,懂行的一看就知道。二来是我们自我感觉向来良好。在请良大夫诊治的过程中,我老伴曾经为此而暂停过就诊,可是暂停不到个把月,就自觉到不去找她不行了。从此,每两周去就诊一次,也就成了习惯。到而今,将近六个年头的悠长岁月过去了,好象这样活着才能心安理得似的。换句话说,真是有点离不开良大夫了。如果要问:你那位内掌柜的老病她并没有给治好呀!为什么还那么信任她?那我就要不客气地说,其中的道理是年轻人所难以理解的了。人和机器不同。机器的零件磨损了,可以更新、调换,人的零件磨损了,除了极少的个别部位能够修理、替补之外,几乎都不可能更新、调换。因此,七老八十的患者求医,如果奢望返老还童,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如果只求益寿延年,却是一种较为现实的可能。可以得到这种可能的实现,我们还不应该满足吗?要说,这样就感激医生,便是迷信和个人崇拜,那么,这种迷信和个人崇拜,却是从现实实际的深厚土壤中孕育和生长出来的,无须多加挑剔和质疑。也许是基于这种病家的切身感受吧,逢年过节,我们不少病号,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总惦着给良大夫和她的团队寄送贺卡以至礼品,祝愿他们他们健康愉快!瓜子不饱是人心么嘛,秀才人情纸半张啊,那都是代表着一种情分的,至少,我们家的人心里全都是这么想的。
(四)祝愿:给大家带来健康愉快的人,也健康愉快
医生们的健康愉快也需要病家操心吗?
这不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医生也是人,也是吃五谷杂粮长大,当然也会生病,也会有三灾六难。这些话听来也许有点不吉利,有点别扭,然而,那却不能不是我们的社会必须去关怀的事情。特别是对于良大夫这种忘我地济世救民的许许多多医务工作者,就更是让人放心不下,如果你也和我们一起亲眼看见过他们是如何地行医、如何地为病人服务的话。
据我的观察,以及其他的不少病家的见证,良大夫为了满足前来求医的男女老少的急切的期待和希望,其中还有许多是从外地而来的呐!大家都觉得,她全部的机体似乎一直在超负荷地运行,精力和体力仿佛也难免在透支着。每次门诊,她都是在上班时间之前的一个钟头来到诊室,马上开始对预约而来的老病号亲自进行望、闻、切。到了上班时间以后,接着又开始依次轮流为当天挂号的患者与还没来得及诊治的预约患者应诊。有好几次,因为有其他事情在医院逗留的我,亲眼看到,在下班时间过后,她的诊室还有病人在等待着,几乎到了下一个班次开始的时候,她才能脱下工作服离去。我估计,每个半天,她至少要接待三十个到四十个病人。当然,医院对此会有准确的统计数字,说明她的劳绩。但是,我想,患者旁观的印象大概也会是八九不离十的。联想到她每周在普通门诊就有三个半天,此外还有特需门诊和专家会诊,还有住院病人要照料,还有博导要尽责,还有科主任的职务要担负起来。。。。。。我很担心,她每周能不能全身心地放松过好两个法定的假日,因为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家里还有多少家务事要她去当家啊!人毕竟不是铁打的。神仙也要有歇息的时候啊!但愿苍天有眼,能稍微地维护好她起码的生活情趣和公民权益吧!须知,这也是持久战获得胜利的前提和决定性条件。要是连我们这些身受其恩泽的男女老少诸多病号,都不能为她的健康和愉快有所惦记,那似乎也就有点太那个了。。。。。。
在这里,我没有提及良大夫的的名字,是因为担心有人会猜疑是在为她、为她所在的医院进行市场炒作。如果那样,会有失我书写这篇文字的本意。不过,她本来姓氏为梁,却是可以公开明示的。这个姓氏,在这里似乎还有着某种象征的意味。每次看到她提前上班,延后下班,我就常常想起身先士卒的工农红军、老八路、新四军的指战员们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形象。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良大夫这里,我想这话大概还可以表述为:上梁正,下梁也不歪。如果联想到今天医院以外的社会的现实,我更觉得,更应该有更多的像良大夫这样的同志,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地成为支撑社会主义共和国大厦的栋梁才成!虽然,从生理的角度上讲,一个人是不可能万寿无疆的;但是,从心理的角度上讲,一个人是可以精神不死的!我颂扬良大夫的业绩,我更赞美良大夫的心灵!永远,永远,永远。。。。。。
(20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