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的超拔和孔子在【易】上的局限
中华文明——上苍赐予人类的唯一救赎福音(二)
隐函数
三、【易】的超拔和孔子在【易】上的局限
『前文为《儒家理论的正式确立》和《伏羲八卦与【易】的发展简述》』
中华民族之一切文明一切文化无不来源于易文化,无不被易文化打上鲜明的烙印。
自伏羲始创八卦从而肇始中华文明和文化起,这一源文化就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和构架,中华文明在其日后的发展中一直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伏羲时代处于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时代向父系氏族时代过度的时期,是一个历史大变革时代,具有等级意识的父系社会虽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原始的公有制在那个时代仍占支配地位。伏羲的先天八卦所凝练的是宇宙演化的初始状态和物象,更注重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矛盾,虽然就宇宙的演化等级而言,伏羲用三画卦涵盖了事物由初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但并没有融进鲜明的具有社会等级意义的思想意识。伏羲八卦的定位对象即整个存在,这为易文化开了一个好头,使的易从它的起始就是一部包容宇宙全息而不为任何时代、阶级、派别所制约的人类迄今为止最高超最深遂的哲学精华。
首次将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的是神农炎帝时代,所谓推演,就是将八卦推至为六十四卦,神农号曰“连山氏”,故此六十四卦称为《连山易》,当然也因它以【艮】卦为首卦,【艮】卦的自然取象就是山。
后黄帝轩辕又在前两位圣者的基础上再次重演六十四卦,所谓重演,实际上就是重新排列卦序,因黄帝号曰“归藏氏”,也因黄帝取五行之土德,以【坤】卦为首的黄帝之六十四卦称为《归藏易》,【坤】卦的自然取象即为大地,大地具有藏敛的特性。
另外对易的发展有《三坟》之说,上述二易是由其中的《山坟》和《气坟》演绎而来,《三坟》各有伏羲、炎帝、黄帝所做。这里不一一赘述。但《连山易》、《归藏易》大概在汉以后就失轶了。所以也较难考究其具体内容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是文王的《周易》和孔子《易传》的合并本。尽管如此,《易经》的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就是《周易》的原貌。所以现在讲的重演八卦至六十四卦就是文王的《周易》。
周文王在上古伏羲八卦及二易(神农之《连山易》、黄帝之《归藏易》)的基础上重演出的六十四卦——《周易》,并在其中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确立了周的政治纲领。自伏羲至周文王时代已历时几千年,这期间人类在经济、社会政治文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对自身、对社会等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统的的认识,社会从无阶级到有阶级,社会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文王的《周易》较之伏羲八卦而言是融进去了一定的阶级等级意识,但作为集人类一切科学、文化等领域之大成而凝练成的最高思想认识的哲学体系,《周易》更注重的是反应那个时代的最先进的人类对宇宙的全息认识,《周易》不仅涵盖了上述一切内容,而且与它的起源——伏羲八卦一样将它的研究对象定位于整个存在,这一点在易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它的立足点。
在对宇宙大化的认识和揭示上超越时代、超越时空是易的典型特征。即使你融进了一定的阶级意识,但你的阶级意识却不能涵盖它,却是它包容你,因为阶级社会和阶级意识仍然是宇宙大化的演化过程中的事物,而易原是一部揭示“与天地准,弥轮天地之大道”的具有超越善恶及伦理道德的高级智慧的哲学世界观之精华,在其所弥纶的宇宙大化的演绎规律中揭示了阶级社会必然覆灭的命运归宿。它可以为各个时代、各个领域服务,但各个时代各种意识形态却不能涵盖它。
《周易》的研究对象定位仍是整个存在,所揭示仍是宇宙生成及演化的主宰之力的真谛,并没有偏离这条研究轨迹,这使得保留至今为止的《易经》仍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最高极限和层次。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伏羲八卦还是文王的《周易》都是人类通向宇宙心灵和存在极限的神秘通道。自《周易》问世,由于它在卦辞的完备性和系统性方面都超越了前二易,并且首制了前两易没有的爻辞,故而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无不在其中汲取营养以完善、丰富自己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代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的变革时代,在这种大的变革冲击下产生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巨大的碰撞和繁荣,文化思想领域一时异花纷呈,这一百家争鸣也是建立于上古伏羲八卦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启发启始了春秋战国时代灿烂的百家文化。其中的老庄及孙子理论在对易的辩证法的运用上简直是攀上了一个高峰,至孔子作《易传》之前,易曾有过三种称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孔子作《易传》后,后人将《周易》与《易传》合并为《易经》。
儒家理论并不是无源之水,它也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成的自成一派的文化,而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对《周易》尤为重视,孔子从《周易》中汲取了营养,特别是阶级社会的尊卑等级的理念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孔子解《周易》从而作《易传》并不完全是《周易》本义,《周易》与《易传》产生的历史年代是不同的,反应的思想意识也不一样。“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史记·太史公自传》),这五百年间,历史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后人却把儒家的思想也说成是《周易》,这就让人最不能理解和接受了。
孔子从《周易》中汲取营养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了儒家理论,但是他在《周易》中汲取营养几乎是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准绳,他所做的《易传》对易学的研究不无功劳,但他是以儒家思想的立场解易,但儒家思想决不能和《周易》混同。后世将孔子对《周易》所解而作的《易传》与《周易》合并为《易经》,并将此做为易学和解易的正统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对《周易》的曲解。
举一个例子,《乾》卦是文王《周易》之首卦,其卦辞为“元亨利贞”,其义很简明,就是“卜得此卦吉利亨通”之意,但在《易经》中赋在此卦后的《文言》(孔子之《易传》中专对卦辞的解义篇)将此解为“仁义礼信”,这哪里是《周易》的本义?“仁义礼信”是儒家之道德核心,孔子硬是将其贴在“元亨利贞”上,完全是以儒家思想歪曲《周易》之原义。
伏羲八卦、《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的诞生时代并没有儒家思想,而伏羲八卦及三易都具有原始朴素的天道思维观,而魏(三国)以后统治阶层将儒家思想硬塞进《周易》,并以透着儒家思想的《易经》作为正统理论,从而篡改了《周易》的原本思想,至今我们所用的仍是以儒家思想贯彻始终的《易经》,真是误人两千多年!
作为我国古代最上乘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极限的《周易》历来备受推崇,被誉为群经之首。两千年来由于儒家理论是最合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而作为统治者自然很明白,无论何种理论一旦与易联系在一起就能成为极具权威犹如天条般的至高无上理论,从而获得牢不可破的正统地位。汉以前《周易》和《易传》还是独立成册的两部书,汉时将《周易》更名为《易经》,并第一次将《周易》和《易传》合为一书,但此时二者仍各自成篇,至魏(三国)时就已将孔子对易的解说辞分别列于六十四卦各卦辞和各爻辞之后,作为对各卦辞和各爻辞的正统解义和政论,这样就把儒家理论提高到了与易同等的地位,从而使其攀爬到了与易齐肩的至高无上的理论极限。
毋庸置疑,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始终的传统文化,伏羲八卦则是中华民族的肇始文明和源文化,儒家文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成的自成一派的理论,孔子从易学中汲取了自己需要的养分来完善其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立场解释和发展了易学,其所做的《易传》仍是他的儒家理论,我们应将其从《易经》中剥离出来,从而还原出易的真实原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