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局限
孔子的局限
西周后期,周厉王时发生的“国人暴动”事件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据记载,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周厉王实行经济上的“专利”政策,——王室把持了国家的大部分工商业。这让一些贵族和自由民大为不满。有些贵族为此向周厉王提意见,周厉王却置之不理。最终国人暴动就发生了。国人指的是自由民,或称作平民。参加的人员中有大量的从事工商业的人,还有卫戍王宫的军队,某些贵族在其中肯定也是起了作用的。这样,周厉王就被赶出镐京,并最终死在彘(在今山西境内)。然后,国人就推举另一位贵族“共伯和”来主政。可见,当时在工商业方面,王室与贵族和平民之间已经有了争夺。私营工商业已经出现了。
另外,据史书记载,到西周后期,私有土地也已出现。国家的土地被称作井田,分配给贵族使用,也被叫做公田。按西周的礼制(即礼乐制度),贵族是不能在井田之外开垦土地的,因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都是周王室的。但当时生产力进步了,某些贵族就让奴隶在井田之外开辟土地,这些土地就成了私田。公田需要向国家纳税,而私田最初不向国家纳税。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在降低。贵族和平民拥有的土地,和他们经营的工商业的规模和范围,国家已不能完全控制。国家经济正受到私人经济的冲击。两者之间的斗争已经展开,周厉王时的国人暴动就是这种斗争的表现。
西周从周厉王时已经衰弱,共伯和之后,周宣王即位,号称“中兴”,事实上王室的力量并没有增强多少。宣王的继任者是著名的昏君周幽王,周室附近的犬戎部落攻入镐京,幽王被杀死,西周灭亡。周幽王的儿子在几个贵族的护送下迁至洛邑,历史上所谓的东周就开始了。王室已经没有任何力量来控制各个诸侯国,真正成了形式上的国家象征。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是这样:由于铁制农具的推广,生产力大大提高,贵族拥有的私田面积和私自经营的工商业规模都大大增加。一些平民在经营私有农业或工商业中也发展起来,成了新兴的经济力量。西周礼制在经济上的规定被破坏了。公元前594年, 鲁国国 君废除井田制,实行“初税亩”制度,对公田私田一律收税。这就等于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为私人经济的发展开了绿灯。在这种政策之下,土地买卖也渐渐出现了。但对公室(即各 国国 君)而言,制定这样的政策是迫不得已的,他们并不愿自动放弃对土地的控制权。结果,贵族与公室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因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停止,反而是愈演愈烈。由于土地私有,贵族之间也因为争夺财富发生了激烈冲突。但春秋时期,贵族内部的斗争主要发生在公室与其他贵族之间:公室总是想更多地控制国家经济,比如土地的分配、工商业上的专利,以维持西周礼制。而贵族只想扩大自己的经济势力,不愿受公室的束缚,他们要的是自由的私人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一些贵族为了争夺劳动力,改变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把土地租佃给劳动者耕种,收取地租。这样,封建的地主经济就出现了。这些贵族也渐渐转化为地主。这种方式对劳动者的剥削较奴隶制轻微,所以,许多奴隶就跑到这些贵族的土地上劳动。而各国公室在这方面最为保守,因此,他们土地上的奴隶就大批逃亡。公室的力量不断衰弱,一些贵族的力量越来越强。到春秋末期,私有的地主经济在各国已占据统治地位,贵族地主阶级也夺取了政权。
经济在发生变化的同时政治上也有所变化。在宗法政治之下,统治者只任用贵族子弟做官。而现在,一些贵族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需要处理的政治、经济事务不断增加,也由于贵族内部斗争的加剧,许多贵族需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他们就任用一些有才干的平民替自己做事。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毕竟政权开始对外开放,贵族专政的宗法政治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成为日后官僚政治的萌芽。这些受到重用的平民,有许多最终也发展成为地主阶级。
另外,春秋时期还出现了按军功赐田宅的制度,最初是在晋国出现。这样,在平民中又产生了一批军功贵族,他们也是地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些人通过经营工商业也富贵起来。
这些在平民中新兴起来的阶层,在历史上被称作“士”。
在私有经济壮大的过程中,那些顺应历史潮流的人成为富者贵者,而又有一些贵族却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走向没落。齐、晋、鲁等国被打倒的 国 君,就是在这个历史变迁过程中没落贵族的代表。
以私有制为特征的地主经济代替以贵族国有为特征的国家经济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在这个革命过程中,新旧势力之间必然要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斗争中,旧的生产方式要渐渐被打破,建立在旧的生产方式上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要被推翻。春秋时期,西周的礼乐制度完全被颠覆了。诸侯国力量强大,周天子力量弱小,诸侯就敢用箭射天子的肩膀;卿大夫的力量超过了 国 君,在与 国 君的斗争中,就敢把 国 君赶跑;父子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君位,你杀我砍,互不相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制等级秩序完全被破坏了。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国内贵族间的斗争如火如荼,广大平民和奴隶也因战争备受劳苦,整个社会陷入极度的动荡之中。
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表现为对财富的争夺过程。“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出自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生产的发展,对财富的争夺,完全把旧的道德冲破了,而新的生产方式还没有稳固,新的道德还只是一颗被埋藏在土里的种子,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逐利”成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
孔子把这样的时代看作一个危机时代。他对这个时代的评价是“礼坏乐崩”。
由于历史的局限,孔子看不清历史的发展趋势,他不知道他所遇到的社会动荡正孕育着一种进步的生产方式,旧的礼制的破坏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他眼中只看到社会动荡不安,人与人之间因争权夺利而相互杀伐。那么,怎样去改变这种现状呢?
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主要表现为贵族之间的利益争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由各国的贵族决定,国内斗争也发生在贵族之间,平民与奴隶各自依附于对自己有利的贵族。由平民或奴隶作为领导阶级的战争在春秋时代是很少的。贵族之间的斗争有两种:一种是代表地主经济的贵族地主 和以国 君为首的坚持国家经济的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两种生产方式的斗争;另一种是贵族之间纯粹为了抢夺财富而进行的斗争。
面对这种情况,孔子就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贵族身上(他没有想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在于贵族争权夺利。只要贵族不争权夺利,安守本分,社会就和谐了。安守本分是什么意思?就是遵守礼制,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西周礼乐制度。所以,孔子对贵族的要求分为前后相接的两部分:不逐利,守礼制。这就是“克己复礼”。
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就是西周的氏族贵族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看了夏、商两代的演进,它的一切礼乐制度是何等美盛啊!我主张遵从周代。
礼乐制度是在西周最高统治者周王的主持下建立的。建立之初,周王的势力最大,他在礼乐制度中的等级也最高;诸侯王的势力次于周王,等级也次于周王;卿大夫的势力次于诸侯,等级也次于诸侯。这时,贵族的等级和他的势力是一致的。也就是“名实相符”。正因为这个原因,周初的社会就保持了安定。诸侯王的势力敌不过周王,他当然会遵守周王的命令;同理,卿大夫也会遵守诸侯王的命令。即使没有成文的规定,势力小的也不敢冒犯势力大的。所以,周初的礼乐制度不过是将势力的等级进行文件描述。当势力的等级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文件也就失去了现实支撑,只能成为空文。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西周的兴盛时间并不长,到昭王、穆王时期,已经出现危机。
孔子推崇周代的原因,就是他认为周代是一个“名实相符”的时代,人人遵守礼制,尊卑上下有序。
而春秋时代,由于贵族争权夺利,导致名实不相符了。诸 侯国国 君的势力比天子大,卿大夫的势力比 国 君大,真个是“礼坏乐崩”了。所以,孔子提出了“正名”思想。什么叫正名?就是恢复规定“名实”的礼制。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各级贵族要遵守各种礼仪,比如祭礼等。孔子就曾因为鲁国有个贵族不遵守祭祀的仪式,生气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这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敢干的?二,各级贵族的势力要和自己的等级保持一致。比如, 国 君的势力超过天子了,就削弱 国 君的势力;大夫的势力超过 国 君了,就削弱大夫的势力。也即“张公室,杜私门”。最终,让名义上地位最高的贵族拥有最大的势力,次一等的拥有次一等的势力,依名求实。史书上说,孔子本人就干过这种事,说是鲁国有三家贵族的势力超过了 国 君,孔子就主张把人家修筑的城拆了。
概括地说,孔子的思想和政治纲领,就是“克己复礼”。复礼的途径是什么?那就是“正名”。
孔子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为了挽救社会的动乱,他曾经周游列国。但现实告诉他,要想泯灭人们的“逐利”之心,是不可能的。而逐利之心不泯灭,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就不可避免,礼制的恢复也就成了不可能。最终,孔子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晚年的孔子,只好把精力全部放在整理古代典籍和教育事业上,感叹“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自己也明白,西周礼乐制度的恢复只能是幻想。由于历史的局限,直到死,孔子也没有看明白历史的发展趋势。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阶级立场是站在氏族贵族方面的,他是希望恢复一个等级固定的宗法制的社会。所以,孔子所有的言论都是对“贵族”讲的,平民或者奴隶的事情不在孔子的思考范围内,——他把种地种菜的事当作贱事,认为君子不该考虑这些事。他的一个弟子向他询问这方面的事,他就很生气。孔子所以有这样的阶级立场,是有历史原因的。在春秋时期,平民和奴隶还不能作为独立的阶级对社会产生影响,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和贵族阶级中的进步势力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这种进步势力,也就是后来的地主阶级。春秋时代的社会斗争主要是在这种进步的贵族地主势力同落后的王室贵族之间展开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地主阶级必然是领导阶级,下层人民是跟随地主阶级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把目光放在进步贵族和落后贵族身上,是符合实际的。
孔子没有看清历史的发展趋势,他的思想和政治纲领也是不现实的。那么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圣人呢?该不该受人尊敬呢?
首先,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人物,由于历史的局限,孔子看不清历史趋势,这无可厚非。但他的社会责任心是让人敬佩的。更重要的是,孔子的思想是丰富的,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兹从《论语》中摘取若干条与大家共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道德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克己复礼”。但在今天,我们可以对仁有符合我们时代特征的认识,最大的仁是“为人民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有教无类。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候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
2010年3月 河南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