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国,缔造新华,复兴华夏,润泽东方——当我跃迁成毛泽东!(十五)
卫国战争篇
引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疆域被西方列强宰割得不成样子,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领土却缩小了100多万平方公里,正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领土和主权的尊严才真正回到中国!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新中国400万人民解放军报效祖国,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卫国战争主要包括1950年朝鲜战争,1959年西藏平叛,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1974年西沙自卫反击战!(朝鲜战争前文已经做过详细描述,本文不再赘述。)
一.1959年西藏平叛:
1.自从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一直对西藏工作采取“极端谨慎、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对西藏上层的统战为主开展工作。但从《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实行时起,西藏有那么一股反动势力没有间断过同中央人民政府和驻藏部队的较量。1952年发生过非法组织“人民会议”要求中央撤军的所谓“请愿活动”,1956年又发生康巴叛乱,都被中央人民政府和驻藏部队平息下去。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西藏地区搞不搞民主改革,这个问题曾经在西藏上层人士中引起不安。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修改中央给西藏工委的复电中明确作出“六年内不改革”的决策。他在这份复电中加写一段话,指出:“改革一定要得到达赖、班禅和僧侣领导人的同意,要各方条件成熟,方能实行。现在无论上层和人民条件都不成熟,所以目前几年都不能实行改革,中央认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不能实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也还要看情况如何才能决定。”“目前应把在六年内不改革的方针在党内在藏族上层普遍加以传达”。
3.毛泽东同时还估计到另一种可能:“如果受外国指挥的反革命分子不通过协商而一定要通过反叛和战争破坏十七条协议,把西藏情况打烂,那就有可能激起劳动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制度,建立人民民主的西藏。”毛泽东把这个复电加发给正在印度访问的周恩来。12月30日,周恩来把这个决策向正在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槃两千五百周年纪念活动的达赖喇嘛① 作了传达。
4.为了贯彻“六年内不改革”的方针,中央在1957年春对西藏工作作了一些调整。在西藏的汉族干部减少了92%,驻藏部队减少了70%。
5.然而,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把中央人民政府宽大、忍耐的态度视为软弱可欺,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于不顾,逐步走上“西藏独立”的危险道路,企图在西藏永远保持封建农奴制度。
6.1957年5月,川、甘、青三省藏族地区的分裂分子在拉萨成立了名为“曲细岗珠”的叛乱组织。
7.1958年4月,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及藏军首恶分子同叛乱组织“曲细岗珠”签订了进行叛乱的同盟书,并在6月初分批前往山南、黑河、林芝等地集结,还企图把山南作为叛乱的大本营,宣布成立“卫教军”。同时,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积极扩充藏军,藏军人数从1951年的1400多人迅速发展到3000多人。
8.毛泽东对西藏地区可能发生叛乱有所警觉。1958年6月,青海地区发生了叛乱。这次叛乱与西藏上层反动集团阴谋分裂祖国的活动紧密相连。24日,毛泽东在转发青海省委关于平叛问题报告的批语中提出:“西藏要准备对付那里的可能的全局叛乱。”“只要西藏反动派敢于发动全局叛乱,那里的劳动人民就可以早日获得解放,毫无疑义。”
9.1958年底,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支持的武装叛乱,已经蔓延到金沙江以西大部分地区。
10.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认为时机成熟,在外国势力支持下,公然发动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武装叛乱。这一天,达赖喇嘛原定要到西藏军区机关住地观看军区文工团演出。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乘机煽动僧众赶往达赖喇嘛的驻地罗布林卡,阻拦达赖喇嘛如约前往。叛乱分子打伤了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桑颇·才旺仁增,杀害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官员堪穷·索朗降错,还拖尸示众。他们高呼“西藏独立万岁”等口号,还在罗布林卡集会,宣称“同中央决裂,为争取西藏独立而干到底”。他们纠集叛乱武装七千多人,在药王山、罗布林卡、布达拉宫等地构筑工事,包围了西藏军区司令部和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机关。
11.西藏武装叛乱一发生,中央就给予明确的指示。3月11日,中共中央致电西藏工委:“我们的方针是:让他们更加嚣张,更加暴露,我们平叛的理由就更为充分。(欲擒故纵)”同日,总参谋部给西藏军区的指示电也提出:“在敌人向我进攻之前,应严守自卫立场,不先打第一枪,以争取政治主动”。3月12日,正在武昌的毛泽东致电中央说:“照此形势发展下去,西藏问题有被迫早日解决的可能”。同时指示西藏工委:“目前策略,应是军事上采守势,政治上采攻势。目的是分化上层,争取尽可能多的人站在我们一边,包括一部分活佛、喇嘛在内,使他们两派决裂;教育下层,准备群众条件。”还说:西藏工委争取在拉萨打一大仗更为有利。“如果达赖及其一群逃走,我军一概不要阻拦,无论去山南、去印度,让他们去。”同时提出两种处置办法:“(一)宣布为叛国者,以后只有在他悔过认罪之后,才可以回来;(二)宣布为被人挟持者,仍然希望他设法脱离叛众,早日回来,罗布林卡位置及人大位置,仍给他留着。”
12.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驻藏部队十分克制,采取了后发制人的方针。3月15日,西藏军区政治委员谭冠三第三次致信达赖喇嘛,仍然规劝他“改变错误态度,立即负起责任,平息叛乱,严惩叛乱分子”。15日下午,毛泽东致电中央,说这封复信“很好,政治上使我处于主动”。同时提出:“要准备一封信历述几年以来中央对诸大事件宽大、忍耐的目的,无非等待叛国分子、分裂分子悔悟回头,希望达赖本着十七条及历次诺言,与中央同心,平息叛乱,杜绝分裂分子,归于全民族团结,则西藏便有光明前途,否则将贻害西藏人民,终遭人民弃绝。”
13.然而,西藏叛乱分子已经听不进任何劝告。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力量(自不量力),把驻藏部队的忍耐看作是胆小害怕。3月17日,达赖喇嘛暗自离开拉萨逃往印度,叛乱分子更加有恃无恐,一直发展到3月20日凌晨向驻藏部队和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机关发起武装进攻。
14.情况万分紧急,如再不采取果断措施,后果难以想象。西藏军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待增援,立即组织拉萨市内现有兵力进行反击。上午10时,人民解放军打响了平息叛乱的枪声。一举攻下药王山,控制了市内制高点,随即又攻占罗布林卡。21日清晨对叛乱武装形成合围。22日拂晓,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叛乱武装缴械投降。拉萨市的武装叛乱基本平息。
15.3月20日,中共中央电示西藏工委:“噶厦集团公开叛乱,达赖逃跑,叛乱武装攻击我军据点,西藏政治局势完全明朗,这是极好的事。但是对于达赖逃跑暂不对外宣布,暂时不把达赖放在叛国头子之内,只宣传叛国头子挟持达赖。”22日,又发出《关于在西藏平息叛乱中实行民主改革的若干政策问题(草案)》,提出一边平息叛乱,一边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叛乱地区先改,未叛乱地区暂时缓改。
16.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解散藏军,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任命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② 代理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这样安排,实际上给达赖喇嘛留了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
17.3月29日,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周恩来总理并转毛泽东主席,代表西藏广大僧俗人民坚决拥护国务院的命令,接受国务院的任命,担任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当即请邓小平告《人民日报》即予发表。
18.山南是这次叛乱的大本营。西藏军区在平定了拉萨之后,迅即调兵进军山南,迅速控制了整个山南地区。这时,达赖喇嘛已于4月18日到达印度的提斯普尔,发表背叛祖国的“达赖喇嘛声明”。
19.5月22日起,平叛部队挥师向藏北青藏公路以西地区挺进。9月中旬基本歼灭了青藏、川藏公路两侧的叛乱武装,后方补给线的安全有了保障。
20.4月1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专门谈了西藏平叛问题。在谈到对达赖喇嘛的政策时说:“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关死门,说达赖是被挟持走的,又发表了他的三封信。这次人民代表大会,周总理的报告里头要讲这件事。我们希望达赖回来,还建议这次选举不仅选班禅,而且要选达赖。他是个年轻人,现在还只有二十五岁。假如他活到八十五岁,从现在算起还有六十年,那个时候二十一世纪了,世界会怎么样呀?要变的。那个时候,我相信他会回来的。他五十九年不回来,第六十年他有可能回来。那时候世界都变了(希望毛主席的预言成真,2019年达赖真的能回来)。这里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长于斯,现在到外国,仰人鼻息,几根枪都缴了。我们采取这个态度比较主动,不做绝了。”还说:“他如果是想回来,明天回来都可以,但是他得进行改革,得平息叛乱,就是要完全站在我们这方面来。看来,他事实上一下子也很难。”
21.连日来,西方国家和印度等国对中国平息西藏叛乱进行指责。毛泽东密切关注这些动态,他要《人民日报》有选择地刊登一部分内容。
22.隔了几天,毛泽东为新华社起草电讯稿《西藏人民群众拥护人民解放军平叛,亲如家人》,用事实驳斥了境外一些人散布的谣言。
23.4月9日,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阿沛·阿旺晋美和詹东·计晋美③ 前往北京,出席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5月7日,毛泽东高兴地会见他们。
24.毛泽东关切地向他们询问对民主改革的看法。班禅表示:西藏要改革是肯定的,不实行改革,西藏无法发展。我希望快点实行改革。毛泽东说:“你们站在爱国、进步方面,是左派,不要怕丧失你们的庄园以后没有饭吃。对左派和中间派,要采取赎买的政策,保证改革以后生活水平不会降低。对你们要同对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广州、西安、兰州、成都等全国所有大城市的资本家一样,同对荣毅仁一样。”
25.谈到宗教政策,毛泽东说:“关于宗教,我们的政策很明白,就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看来,宗教寺庙也需要进行改革。寺庙中有些人参加了叛乱,同叛乱分子合作,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都有这样的情况。”
26.西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毛泽东对西藏寄予深切的厚望。他说:“西藏要发展,人口、文化、经济和政治都要发展。”“藏族人民是聪明、勤劳的。社会制度进行改革之后,西藏可能很快发展。你们的事业是有希望、有前途的。跑到印度去的人,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
27.1960年七月,平叛部队歼灭了整个西藏地区的大股叛乱武装,取得了平叛斗争的决定性胜利。这场斗争,粉碎了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分裂祖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统一,增强了民族团结。在平叛过程中,西藏地区普遍实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摆脱了农奴制的枷锁翻身解放,为西藏地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8.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为了维护反动的农奴制度,分裂祖国,发动以拉萨为主心的全区叛乱,17日,达赖喇嘛前往印度,19日夜,叛乱分子向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20日,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开始平盘作战,28日,国务院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驶职权,经过战斗,人民解放军迅速摧毁叛乱集团在拉萨和山南的两个指挥中心,到1962年3月,平叛作战取得全部结束,在进行平叛作战的同时,西藏全区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行民主改革,改革分为两部,第一步减租减息,第二步分配土地,民主改革对没有参加叛乱的上层人士进行和平赎买,因而是一场和平的改革,通过改革百万农奴获得了新生,成为西藏的主人!
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1.中印边界战争的起因:
a.20世纪之初,英国侵略者的一位代表狂傲地用手杖在地图上画了一道弧线,就是这一条弧线竟将中国西藏约9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划归于它的殖民国印度,这位帝国主义的代表就是享有英国爵士头衔的麦克马洪,他所画的弧线就是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④!
b.中印边境全长2000多公里,其中东段是英国殖民政府留给中印两国人民的遗产,而西段则是尼赫鲁政府继承殖民主义政策,而制造出来的,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规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的边界线,即东段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沿客喇昆仑山脉而划分,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是按照传统习惯标画边界的,两国人民也遵守这条具有传统习惯的边界线!
c.1858年英皇室接管对印度的统治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属印度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的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d.1947年8月14日,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从此尼赫鲁⑤ 政府又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留下来的遗产,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展政策”,对此,历史学家曾这样评论道:“每一个新生的政权,最初的,几乎是本能的反应就是仅仅保住遗留给他的那份领土,凡是殖民国家曾经统治过的地方,新兴的国家就一定要统治!”事实也正是这样,印度一独立就英印殖民当局对“布丹”“锡金”的统治,其控制之严密,连英印殖民当局也自愧不如!在我国领土西藏问题上,印度政府则完全继承了英国殖民政府在西藏的“权益”,使英国驻拉萨代表机构摇身一变成了印度的代表机构!
e.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中国政府派军队进军西藏时,印度政府立即做出强烈反应向中国政府提出一项措辞严厉的抗议,对中国解决西藏问题表示“遗憾”,中国的答复也同样尖锐,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进入西藏,解放西藏人民,并保卫祖国边疆!至于那条麦克马洪线,印度政府也不再羞羞答答,而是昂首走向前台,把它视为印度的新“国界”,并采取寸步不让和拒绝谈判的态度,这就等于要中国一方默认他单方面强加的决定,印度的这一态度对导致中印边境爆发武装冲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f.谁也不会想到这场冲突的制造者正是那个以公正,和平,无私的面孔出现在国际社会,并经常在世界个冲突地区作为仲裁人的奔走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正是由于1962年,印度和中国之间发生的边境冲突,印度军队在这场战争中被打垮了,尼赫鲁的一切也都玩完了!他的前任参谋长曾经提醒过他,不要去激怒中国,但他拒绝了!作为“印度独立之父”,尼赫鲁在印度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所到之处总会出现万民簇拥的场面,在印度人民院尼赫鲁也是说一不二,而这一切到1962年都成了历史,无论是他的声望还是对国际社会乃至于印度政坛的影响,从此都一落千丈!
g.虽然“麦克马洪线”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历史上的印度军队并不敢侵入中国和印度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趁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国成立之初,忙于国内事务,与抗美援朝战争无暇顾及中印边界问题之机,派兵100余人,越过西山口达旺河,侵占门偶首府达旺,强迫一直在那里行驶管辖权力的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搬出,1954年,印度军队在已经被他们侵占和将被他们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上建立起他的东北边界特区,并修改官方地图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第一次改标为已定边界,企图使其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f.在中印边境的中段,印度军队除了继承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中国领土外,1954年又侵占了查扎,拉布底,乌热三个地块,1955年又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口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度在中印边界中段,共侵占我国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中印边境的西段,1951年前后,印度军队趁我军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爱尼山口,约45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度军队又侵占了巴里加斯,尤其令人不能容忍的是1959年3月20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写给周恩来的信中,正式向中国提出了领土要求!不仅把已经占领的中印边境东段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而且还要把从来没有被印度占领过的中印边境西段历来属于中国新疆管辖的阿克塞钦⑥ 地区,也划入印度版图,这些领土总面积约有12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g.关于中印之间的边界争端,中国的态度十分明确,即中印之间的边界未经划定,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和印度政府之间从未订立过有关中印边界的任何条约或协定,至于说,被印度政府视为有国际法效力的《西姆拉条约》以及“麦克马洪线”,那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国政府干的,中国政府没有在条约上签字,也从来没承认条约的有效性,因此不能作为中印边界的协定,但考虑到各种复杂原因,中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对“麦克马洪线”采取现实态度,中国政府希望能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h.而印度政府则坚持认为中印之间不存在边界问题,“麦克马洪线”已经划定了中印边界,对边境的任何地段都不能进行谈判,因为一旦谈判就可能涉及“麦克马洪线”,但是一味拒绝谈判又不得人心,尼赫鲁政府就为谈判规定了一个先决条件,中国应该先承认“麦克马洪线”,同时接受印度声称的西段边界线,在这个基础上两国可就一些枝节问题进行谈判,这是中国政府根本不能接受的,印度政府这种强硬的立场一开始就关死了谈判的大门!使中印双方都失去了选择的权力,最终导致边境冲突的爆发!
2.中印边界战争的准备:
a.从1959年开始,印度政府逐步加进了进攻中国的军事准备,在环境恶劣的西段,中国边境沿线部署兵力,印度军队在入侵中国边境后,为了永久地侵占下去,造成即成事实,他们加紧构筑工事,设置据点,到1962年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部署了100多个据点!
b.对于印军这些挑衅行径,中国政府一直以中印友谊为重,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59年9月8日,周恩来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但是为了维持边界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中印边境出现紧张局势,都是由于印军越境挑衅造成的,应该由印度方面负完全责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军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境久已存在的状况,周恩来善意地提出,如果两国政府不拿出一个十分妥善的解决办法,双方都不愿意看到边境的冲突,今后还可能出现,为了有效地维持两国边境的现状,确保边境的安谧,并且为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创造良好气氛,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
c.1959年9月26日,周恩来再次提议两国总理举行会谈,经安排1960年4月周恩来率代表团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举行会谈,然而,中方为争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真诚努力,没有得到印方的响应,双方除同意由两国官员共同审查核对和研究有关边境问题的事实材料,并向两国总理提出报告外,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尽管如此,周恩来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为推动中印双方沿着和平谈判的道路走下去!周恩来指出:“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可以找到六个共同点,或接近点,他建议把共同点和接近点肯定下来以便于两国政府继续商谈!”
3.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
a.1962年初起,印度当局在中印边境加紧推行“前进政策”,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向中国境内纵深进逼,在中印边境西端更为突出。到7月,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加紧增设据点,侵占中国领土。印军有些据点干脆设在中国边防哨所之间甚至侧后,与中国边防哨所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局面,冲突一触即发。
b.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判断中印边界特别是西段边界将是一个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局面,要使外交斗争同军事斗争相配合,军事斗争服从外交斗争。
c.1962年2月26日、3月22日,中国政府两次照会印度政府,指出印度方面用片面行动来改变中印边界现状的做法是危险的,表示“就中国方面来说,谈判之门总是开着的”,希望印度政府回到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途径上来。4月12日,中国外交部就印军在中国境内占地设点等问题向印度政府提出严正抗议,指出:“中国政府有理由认为,印度方面上述侵犯中国领土的活动是它蓄意在这一地段破坏边界现状的信号。”4月30日,中国外交部再次照会印度政府,抗议印军连续侵入中国新疆地区并设立军事据点,进行挑衅活动,郑重声明:两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单方面地停止向边界自己这一边的二十公里以内派出巡逻队。在印军步步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已命令边防部队在印军最近一再侵扰的地段恢复边境巡逻。5月11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政府又一次提出严正抗议,并重申:“如果印度方面不从中国领土上撤走侵略据点和入侵军队,并且继续进行挑衅活动,中国边防部队将不得不实行自卫”。
d.中国政府的这些外交努力,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印度当局拒绝。他们反而错误地认为,通过这几个月的蚕食行动,尼赫鲁的“判断和胆略已胜利地得到了证明,‘前进政策’的基本前提也从而得到了证实”。
e.到了六月,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继续增兵,并扩大蚕食范围。七月五日,印度军队侵入加勒万河谷地区。这一地区,是印度进入中国阿克赛钦地区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国外交部在七月八日向印度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印度政府在复照中拒不撤出侵入加勒万河谷的印军。随后,中国边防军在这一地区同印军展开了艰苦的反蚕食斗争。
f.印军入侵加勒万河谷,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证实了中央军委早在五月间作出的判断,印方的主要企图是逐步侵占阿克赛钦地区。
g.7月7日和11日,周恩来接连听取中印边界情况汇报,11日向毛泽东作了汇报。7月14日,中央军委派总参作战部负责人专程赶到新疆,向新疆军区和西线边防部队传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关于在中印边界西段开展反蚕食斗争的指示,并具体指导这一斗争。
h.毛泽东的意见是:印度在我境内设点,我们完全有理由打,但是现在还要克制,不能急于打。一要进一步揭露尼赫鲁的真面目;二是要争取国际上正确认识中印边境斗争的是非问题。有些国家想利用我们国内存在暂时困难的机会,推我们上阵,整我们一下,但我们不上他们的圈套。我们现在坚持不打第一枪。我们的方针是八个字:“决不退让,避免流血。”紧接着,毛泽东又补充了八个字:“武装共处,犬牙交错。”在毛泽东上述意见的基础上,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概括出了“二十字方针”,即“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反蚕食斗争的总方针。
i.就是在中印边界双方紧张对峙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仍然没有放弃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努力。在同毛泽东商量后,周恩来7月23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同梅农继续会谈中印边界问题的指示,发给正在率代表团出席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的陈毅等。指示陈毅利用这次日内瓦会议的机会,约见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向他说明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并商谈恢复谈判的有关事宜。
j.但是,中国政府一切和平解决边界冲突的努力,丝毫没有收到效果。后来,印度军队终于在中印边界的东段和西段同时发动大规模进犯,中国军队不得不实行自卫反击。
k.1962年10月7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公然在新德里叫嚣印度政府将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几天之后,他公然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1962年10月14日,印度国防部长乘飞机赶到中印边境东段,进行军事部署,随后印度在东段大量增兵,印度所有军事部署完成后,于1962年10月17日,18日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和西段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边境武装冲突,印度军队入侵的炮声,迫使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和政府不得不做出认真的回应!
l.10月17日,毛泽东主持召集会议,决定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当天,中央军委下达《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
m.1962年10月20日清晨5时,中国边防部队近500门大炮和迫击炮,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怒吼,中国西藏地区的边防部队反击战率先打响,首先在东段地区的克节郎方向,根据印度军队的部署,前重后轻,翼侧暴露,纵深浅的弱点,西藏边防部队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术,于当日7时30分,发起突然袭击,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迅速攻克了“卡龙”“扯东”等据点,左翼部队连克兼则马尼,仲昆桥等印军据点,战至中午,印度军队的左右两翼均被砍掉,印军第7旅的防线开始动摇,傍晚,我军实施迂回的部队也告成功,当天克节郎地区的印军就大部被歼灭,10月23日,我军喜马拉雅山东部地区的边防部队也歼灭了入侵的印军一部,占领了“棒山口”,接着兵分五路快速追击直取达旺,前两天还是不可一世的印军,此时一个个被吓得屁滚尿流,仓皇向达旺河以南的西山口一线撤逃,克节郎—达旺一战,我边防部队歼敌1800余人,另一阶段我边防部队的反击作战共计歼灭印军2200余人,在昌都,林芝,山南地区的我军边防部队也同样于20日开始反击,先后拔除多出印军据点,歼灭印军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在西段的我军新疆边防部队的反击作战也与1962年10月20日清晨8时25分打响,经过60分钟的激战,全歼印度守军,为了珍惜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缓和被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真诚的措施,1962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了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三项建议,同时周恩来致函尼赫鲁,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做出积极响应,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于1962年10月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
n.但是印度当局,仍不甘心失败,又一次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和平建议,1962年10月26日,印度领导人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付紧急情况的内阁政府,决心长期对中国作战,大有与中国一决雌雄的势头,到1962年11月中旬,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两个师部,9个旅,以及大量炮兵,装甲兵部队,总兵力由22000人,增至30000人,在进攻准备就绪后,印度军队分别在西藏山南地区,昌都地区等地对中国边防部队不断实施炮击,并于1962年11月14日,16日在中印边境全线再次发动猛烈进攻,面对印度军队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国政府再次实施反击,命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1962年11月16日清晨,中国边防部队的炮火再次怒吼起来,1962年11月18日,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的东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向入侵的印军发起总攻,首先担任正面攻击的两个团,发展顺利,印军第62旅等部,迅速瓦解,全面撤逃,当晚,中国边防部队进占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在西山口邦迪拉方向的作战,我军共歼灭印军5100人,与此同时,我军炮火对入侵印军5,6,7号据点进行了压制和破坏性的射击,在一阵猛烈炮火之后,印军大部分工事成为一片碎石,残余印军逃窜,中国边防部队于1962年11月20日上午,占领了所有的印军据点,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
3.中印边界战争的善后:
a.1962年11月20日中印边境东段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但各部队报告上来的俘虏人数并不多,原因是对这次自卫反击战,我军边防部队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仗一打起来,印度军队就支撑不住了,纷纷向深山老林逃窜,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在核对歼敌数字时发现印军的伤亡人数和被俘人数与印军实力不符,于是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下令部队继续向达旺地区追击前进,各部队立即封锁了克节郎河流域各山沟,路口和桥梁转入大规模的清剿战斗,在整个中印自卫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共俘虏印军官兵3900人,其中准将1人(印军第7旅旅长达维尔),校级军官26人,
b.1962年10月20日,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就已经向各作战部队发布了对印军俘虏的管理规定,其中特别强调一律不准杀害,不准虐待,不准侮辱,不准捆绑,不准没收私有财产的“五不准”原则,对于受伤的印军俘虏给予及时的治疗,并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对被打死的印军俘虏,要尽可能地查明其姓名和所属部队番号,妥善掩埋!对伤病导致死亡的印军俘虏要填写病例,由军医签署死亡证明书,所有这些人道主义的规定,中国参战部队在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前线,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一年之后,当这些印军战俘被释放之时,出现了古往今来,一切战争从未见到的感人情景,印军俘虏依依惜别的场面,无不为之动容!中国西藏边防军军这一行动,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军队是“正义之师”,“人道之师”!
c.1星期以后,中国部队做了清扫战场的工作,把印军撤退时遗弃的全部装备收集,叠架,堆积,排列起来,擦亮,并且详细开列清单,轻武器,迫击炮,大炮,卡车炮弹和弹药,服装以及遗留下来的其他物品尽量完好地归还印军,在交换的武器中有一些美国自动步枪,这是美国向印度提供的第一批军援,印军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箱子就被我军缴获了,中国政府通知印度政府安排接受军用物质的事宜,印度方面只派了若干行政官员办理交接手续,中国一一点交了移交的物资,并拿到了收据,中国并没有公布这桩异乎寻常的交接行动,以后也并不打算公布,中国之所以采取这样的举措,是为了进一步表示争取和平解决的诚意,印度方面按照中国的通知正式接受了交还的军用物资,但是他们感到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因此满怀怨恨,并指责中国的举动是个宣传的“伎俩”!中印边界的武装冲突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结束的!
4.中印边界战争的意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人民解放军的将士们,用热血捍卫了这片热土,故土和领土,多少英勇无畏的战士倒下了,然而却让世界看清了一个崛起的巨人,所应有的庄重和自尊!同时也让自己的人民看到了自己祖国的伟大与尊严!
三.1969年珍宝岛⑦ 自卫反击战
1.战役概述:
a.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生产活动,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
b.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入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
c.珍宝岛事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因珍宝岛的归属问题于1969年在岛上发生的武装冲突。最终,中国军队获得胜利。
2.战役背景:
a.根据1860年清朝政府和沙俄签署的《中俄北京条约》,中俄以乌苏里江为界。由于该岛位于界河之上,归属在整个二十世纪没有定论,中国和俄国(苏联)都曾声称拥有该岛主权。中方认为,据《中俄北京条约》,中俄边境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上,而该岛明显在主航道以西(中国一侧)故归属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八月风暴行动之后,从1947年开始苏联红军在此巡逻。
b.从1960年代初开始,中苏展开意识形态论战。1964年中苏边境谈判中,苏方准备将该岛归还给中方,但由于中苏关系日趋恶化而谈判中止。
①.蜜月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苏联在经济、国防、教育等各方面给予了中国巨大、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使中国的国家建设迅速走上了正轨,同时,新中国“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也决定了中苏两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亲密无间的蜜月关系。
②.转变
赫鲁晓夫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权利斗争白热化,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和其制定的政策,同时随着苏联国力的日益增强,对待社会主义盟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中国共产党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华援助非常感激,并不赞同将斯大林的是非功过一棍子打死,而且中共想把自己的观点加入到共产国际中,这些都与赫鲁晓夫领导的苏共产生了矛盾;赫鲁晓夫提出的“联合舰队”,限制中国发展自己的核自卫力量等做法表明了此时的苏共已经不再以无私方式帮助中国,而是更多的站在本国利益,冷战考虑上将中国绑在其战车上。
③.破裂
乌苏里江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爆发,苏共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极度膨胀,对阵营内国家都不惜大打出手。随后发生的中苏论战持续了10余年,双方都想用马列主义理论来批驳对方的思想,在赫鲁晓夫时代,双方关系已经有所恶化,但并没有达到分裂的境地,中苏关系的裂痕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代,中苏的分歧已经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恶化为国家间的敌视状态,中国一方面要摆脱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中国的控制,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要面临西方国家铁幕的包围和封锁,处境非常艰难。
④.入侵
a.从1960年代初开始,苏联在中苏边境不断策划和制造事端。1968年1月5日,苏联边防部队大批武装人员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侵入中国七里沁岛地区,野蛮干涉中国渔民正常的捕鱼生产活动,用装甲车轧死和撞死渔民4人,撞伤和打伤渔民9人;1968年12月27日,苏军75名全副武装的军人分乘7辆装甲车、卡车和吉普车侵入珍宝岛,打伤正在岛上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军人;1969年1月4日,我军登岛巡逻时,遭到30名苏军的拦阻和推打,我军被迫撤回;1月6日苏军再次入侵珍宝岛,抓走我方2名渔民;1月23日苏军76名全副武装的军人,携带军犬,分乘4辆军车,在直升机的掩护下,突然袭击正在岛上执行巡逻任务的我边防人员,围攻、毒打我军人,打伤20余人,其中重伤9人;2月6日至25日,苏军又连续5次围攻、毒打我边防巡逻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苏联共挑起边境事件达4189起,比1960年到1964年增加15倍。
b.1967年到1969年初双方在边界上的若干地方,比如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和珍宝岛,不断发生巡逻队冲突,从对骂到推搡、棍棒武斗等。
3.战役过程
①.对比
a.当时在两国发生冲突的珍宝岛地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然而中国军队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工兵,既无坦克、装甲车也无空军支援;苏军步兵则全部摩托化,不仅有占优势的炮兵,还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及空军飞机可直接用于支援作战,因而在技术装备、火力上居于绝对优势。尽管中国方面的军力在边境冲突地区处于劣势,但是中共中央、毛泽东进行边防斗争的决心却坚定不移。当时“九大”即将召开,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全国开展了声讨“苏修”入侵的群众性示威活动,参加者据当时宣称有1.5亿人以上。中苏边境、中蒙边界附近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和民兵,也进入了战备状态。
b.从1968年开始中方准备在中苏东部边界进行武装行动。1969年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批准之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部署3月在珍宝岛进行“珍宝岛反击战”,为在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定基调。
②.经过
a.1969年3月2日8时,中国边防部队派出巡逻分队登岛执行巡逻任务。苏军发现后,立即出动70多人,分乘2辆装甲车、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从苏联境内分路向珍宝岛急进,接近珍宝岛后,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进逼,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一个小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中国边防巡逻第二小组听到枪声后,在班长周登国的指挥下,给侧后的入侵苏军以沉重打击。随后,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发起反击,但遭参与珍宝岛事件的苏军士兵到丛林中苏军的猛烈射击。中国边防战士于庆阳猛然跃起,向丛林苏军射击,吸引火力。苏军火力向他射击,击中他的头部,他倒下后不久,顽强地站起,端起冲锋枪继续向苏军冲击,直至英勇牺牲。副连长陈绍光指挥一个班迂回到丛林中苏军侧后,但一股苏军又从他的侧后冲来,两面机枪夹击他们。陈绍光一面指挥分队英勇还击,一面奋勇向苏军一个机枪火力点冲去。这时他身受重伤,仍然坚持移动到有利位置,打掉了这个火力点后,倒在了血泊中。经1个多小时激战,中国边防部队击退了入侵珍宝岛的苏联边防军。
b.1969年3月15日凌晨,苏军边防军60余人在6辆装甲车的掩护下,从珍宝岛北端侵入。中国边防部队某部营长冷鹏飞奉命带领一个加强排登岛,与入侵苏军形成对峙。8时许,苏军发起攻击,冷营长沉着指挥,坚守有利地形,指挥部分兵力分割苏军,经一个小时激战,打退了苏军的进攻。 9时46分,苏联边防军在炮火掩护下,出动6辆坦克5辆装甲车向珍宝岛接近,从南北两侧发起攻击,并以密集火力封锁江叉,拦阻中国边防部队登岛支援。坚守在2号阵地上的无坐力炮班长杨林,占领有利地形阻击苏军,待苏军坦克驶近到只有10余米远时,他接连投出5枚手雷,打乱苏军队形,使其一辆坦克闯入雷区被炸坏。杨林带两个炮班机动射击,他连续击中3辆装甲车,但他也不幸被苏军坦克炮火击中壮烈牺牲。
c.13时35分,苏军边防军纵深炮火猛烈袭击中国防御阵地,正面达10公里,纵深约7公里。炮击2小时后,苏军100余人在10辆坦克和14辆装甲车掩护下,发起第三次进攻。守岛的中国边防部队分割其步兵与装甲、坦克联系与苏军近战,减弱其火力。火箭筒手华玉杰越打越勇,在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里,甩掉棉衣和绒衣,先后击毁击伤苏军4辆装甲车。经50多分钟激战,胜利地粉碎了苏联边防军的第三次进攻。
珍宝岛冲突中被解放军俘获的T-62坦克这一天,苏军先后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100多名步兵,运用直升飞机和纵深炮火掩护,并炮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同入侵苏军共激战9个多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击退了苏联边防军的3次进攻,胜利地保卫了珍宝岛。
d.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70多人,向岛上敷设地雷,企图阻止中国边防部队登岛并拖回被中国边防部队击坏滞留在江叉的一辆T-62型坦克。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击毙苏军边防部队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和杨辛中校,被炸坏的苏军坦克被中国边防军缴获,成为苏联侵略中国领土的铁证。
4.伤亡
①.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1969年3月2日的自卫反击作战击毙苏军31人、打伤14人,击毁装甲车、指挥车和卡车各1辆,击伤装甲车1辆。战斗中,中国军人牺牲20人、伤35人,另有1名通讯员失踪。
②.1969年3月15日的激战中中国边防部队抗击苏军5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大量步兵的轮番攻击,激战9个多小时,历经6次较大规模的炮战,粉碎了苏军3次冲击,共击毁苏军坦克1辆,装甲车8辆,击伤坦克、装甲车5辆,击毙苏联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杨辛中校等60余人,打伤80余人。我军牺牲12人,负伤27人。
③.1969年3月17日-4月2日争夺苏军T-62坦克的作战行动,我军发射炮弹1900余发击毁、击伤敌坦克各1辆,打死打伤苏军步兵30余人。
整个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军毙伤苏军230余人(苏联公布的苏军伤亡数字为152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19辆。
④.我军阵亡71人(统计至1969年11月为止),68人现安葬于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齐齐哈尔的西满烈士陵园里有2位,十八站烈士陵园有1位。
5.苏联反应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同时,苏联还与美国联系,试探性的提出联合对核武器发展尚处初级阶段的中国核力量实施摧毁性打击。苏联同时在国际上制造舆论,并且妄图在共产主义大会上驱逐中国共产党,孤立中国。1969年6月后,苏联继续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冲突不断。1969年8月13日出动上百名步兵,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侵入我国新疆边境,制造了铁列克提事件,导致中方38名士兵牺牲。
①.苏联转变
周总理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当中苏两国已进入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领导人出于全球主要战略对手是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难免在袭击中国后遭报复等多方面考虑,突然采取了缓和措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⑧ 利用9月上旬赴越南吊唁胡志明之机,突然向同去吊唁的中国代表团表达谈判的愿望,随后的周恩来总理和柯西金的会晤暂缓了双方的紧张态势,但并没有得到任何解决。中国和苏联从此开始进入了将近20年的敌对备战状态。
②.谈判
a.1969年3月6日,苏联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发生在乌苏里江的事情。政治局的委员们给边防军人以很高评价,但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如,在冲突区域没有“好的部队集群”,无论是边防军还是常规军的集群;作战和部队侦察组织不力;没有夜间观察等。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政治局的路线是:该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毫不让步、坚决对抗。
b.但是,此前并不是没有和平的努力。苏联边防军就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还有1964年时,当时的边防军司令济里亚诺夫上将受命与中国就这些问题进行磋商。为完成这一使命,他又被赋予副部长的头衔。济里亚诺夫在一次磋商会上曾有勇气声明,有可能就一些岛屿做出让步,其中就包括达曼斯基岛。赫鲁晓夫得知后将其从北京召回,并对其大发雷霆,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在冲突发生前一年,即1968年夏,济里亚诺夫再次声明: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c.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曾讨论过与中国边境地区的局势问题。主持人是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在会上他让每个人站起来回答:“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边防军人中没有一个人说要用武力解决日益恶化的领土争端。济里亚诺夫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此外,会后他还给自己的部属下达补充命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国人进入我国领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在最后,要和大家说再见时,才暗示:“如果情况非常严重,那就还击”。
d.那次战斗以后,从中国方向进入该岛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而在乌苏里江右岸集结了大量的军队。直到1969年9月,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会晤后,紧张局势才逐渐平息。 中国于1969年5月24日发表声明:中苏边界问题演变到今天的地步,不是中国方面的责任。但是,中国仍然准备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苏联于1969年6月13日发表声明称:沙皇专制虽然崩溃了,但俄罗斯国家的边界不应该毁灭,沙皇从未同中国签订过任何不平等条约。
e.在边境冲突上,中苏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从东段扩大到西段。同年8月13日,中苏在西部边界铁列克提地区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出动直升机掩护坦克装甲部队,在炮火支援下袭击在铁列克提地区巡逻的中国边防军巡逻分队。中国边防军几十人(一说38人,一说78人)被围全部阵亡。
f.事件之后,中苏双方试图恢复1964年的边境谈判,但双方积怨太深谈判难有进展。苏联在报纸上发布准备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打击的威胁,同年8月,苏军在中苏西部边界铁列克提(今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对中方实行报复性打击,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这一系列事件史称“中苏边界冲突”。
③.事态缓和
a.1969年9月11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周恩来等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主要原因在于苏联认定中国有核反击能力,并且双方都愿意防止大规模军事冲突。
b.根据此次会谈时所达成的谅解,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
6.国防意义
在国防建设上,珍宝岛战役也产生了诸多影响。珍宝岛战役结束后,苏联对中国的实力也有了新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苏联的战争企图。此后,中俄两国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中俄双方不断加深联系,现互为战略伙伴关系,此举不仅促进双边关系良好发展,更为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为造福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远远超出两国国家关系的范畴,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世界正经历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邻国、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坚持睦邻友好,战略协作,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俄关系的升温,中俄边界勘定、中俄东马格拉2.16边境冲突事件的低调处理、双边贸易的不断发展,当年一度陈兵百万的中苏边境,已逐渐恢复了宁静。
①.反坦克技术
a.在珍宝岛冲突中,双方都动用了正规军,尤其是苏方甚至动用了火力强大的“冰雹”式火箭装置和当时苏联最先进的T-62主战坦克!
b.1969年3月17日为争夺T-62坦克,双方互对炮击,但均没能将该辆坦克拉回。参与珍宝岛事件的苏军士兵1969年3月21日苏方不愿让中国获得这个当时最先进的坦克,遂派出爆破组试图炸毁坦克被击退。之后苏军用炮火把坦克下的冰层击破,坦克沉入乌苏里江。
c.4月,中方派出海军潜水员将这辆T-62坦克打捞出来,之后坦克被放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并以此为原型作为中国自制坦克的蓝本。
d.56式火箭筒且不说随后开始的规模巨大的战备工作,单就装备上讲,由于在珍宝岛之战中,当时我军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75毫米无后坐力炮、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等,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刺激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我军开始进行重点进行打坦克的训练,军工部门则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73式100毫米滑瞠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等一系列应急装备首先投产,其后一直到80年代。红箭-73反坦克导弹、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等都能够有效对付苏军T-62坦克,基本解决了当时的战备需要,并使我国的反坦克装备和技术储备至今仍居于世界前列。这种结果,恐怕也是当年拿坦克恐吓我们的国家所没有想到的。(国产“红箭-9”反坦克导弹可以击穿1000毫米匀质钢板)
e.珍宝岛冲突后不久,1969年8月,我军在岛上建立了营房,派驻1至4名官兵开始常年驻守该岛。如今,岛上的营房已经换了五代,4名解放军官兵在这里行使着国家的主权,只有岛上林中依旧埋藏的2000多枚地雷和偶尔可见的雷场标志,还能让人追溯回当年炮火隆隆的时光。
7.影响
①.战争让世界看到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国
在全球格局多极化的今天,中俄如今已签署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符合中俄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为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今天中俄相对和平的大背景下看来,珍宝岛战役还是为中俄的和平道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建国后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越西沙之战、中俄东马格拉2.16边境冲突事件,中国的表现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新中国,面对强权毫不低头,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也让世界意识到仅靠战争手段很难征服中国,直接遏制了阴谋家的战争企图,同时,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②.战争的洗礼促进装备发展和技术储备
中国军队在冲突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在事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尤其是当时非常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手段,而经过多年的奋起直追,今日我国的反坦克装备和技术储备已位于世界前列(国产“红箭-9”反坦克导弹可以击穿1000毫米匀质钢板)。对于世界而言,珍宝岛战争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美国并非中国的敌人,而且可以成为中国的战略盟友,成为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拐点,促进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得到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加重,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四.1974年西沙自卫反击战
1.战争概述
西沙海战是1974年1月19日在西沙群岛西部的永乐群岛海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越南共和国海军(南越海军)间发生的一次小规模的战斗,结果南越海军撤退,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得西沙群岛西部的永乐群岛中的珊瑚、甘泉、金银三岛,并获得了对整个西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控制权。
2.战争背景
西沙海战位于南海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历来是中国领土。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越南共和国(南越)侵占西沙群岛之珊瑚等岛屿,并对南海其他诸岛怀有领土野心。1973年9月,越南共和国(南越)又非法宣布将南沙群岛的南威、太平等10多个岛屿划入其版图。1974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谴责南越当局对中国领土主权的肆意侵犯,重申中国对南沙、西沙、中沙和东沙各群岛拥有领土主权,中国政府决不容许南越当局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任何侵犯。南越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1月15日派驱逐舰16号(“李常杰”号)侵入西沙的永乐群岛海域,对在甘泉岛附近从事捕鱼生产的中国402、407号渔轮挑衅,无理要求渔轮离开甘泉岛海域,并炮击甘泉岛;17~18日,又增派驱逐舰4号(“陈庆瑜”号)、5号(“陈平重”号)及护航炮舰10号(“怒涛”号)侵入上述海域,强占金银、甘泉两岛,企图作为继续侵占其他岛屿的据点。
3.战前态势
a.西沙海战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以后,法国的势力被逐出,被其占据的珊瑚岛又落入南越政府之手。到1973年为止,南越军队侵占了的中国南沙、西沙群岛的岛屿达6个之多。1973年1月,美国根据巴黎协定从越南撤军。撤退以前将包括10余艘舰艇等装备移交给了越南共和国(南越)政府,这让南越海军实力陡然暴涨,由于当年越南本土陆上局势相对稳定,南越有精力发动对华侵略。
b.当时中国国内还处于文革中,政局混乱,国内在进行“批当代大儒”运动,1969年珍宝岛战后紧张的中苏边境全线对峙,牵制了中国主要兵力。南海舰队主要护卫舰严重失修无一可用,只有扫雷舰、猎潜艇等轻型舰艇可以出动,造成南越海军实力超过中国狂妄自信,敢于挑衅冒险入侵。
c.1974年1月15日以来,南越西贡当局出动军舰,飞机侵犯我西沙群岛领海与领空,强占我岛屿,向我正在生产的渔民和执行正常巡逻任务的海军舰艇开枪开炮射击,1月15日下午1时许,南越西贡当局派军舰对我在“甘泉岛”附近生产的渔轮进行骚扰破坏,并向树有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该岛炮击,无理要我渔轮离开我海域,1月17日上午8时许,西贡当局军队侵占我“金银岛”,下午3时,又强占我“甘泉岛”,公然取下我国国旗!
4.海战经过
a.舰队出击
①.1月18日下午西贡当局的两艘舰艇,蛮横无理地又冲撞我两艘渔轮,1月19日上午7时许,西贡当局的军队强占我“深航岛”,向我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打伤我渔民多名!10时20分,西贡当局的舰艇,向我“深航岛”开炮,10时30分,西贡当局的飞机四架轰炸扫射我“深航岛”,与此同时,西贡当局的舰艇也向我巡逻舰艇炮击,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部队奉命立即出动,向侵占我岛的敌人发起自卫反击作战!
②.面对南越当局的侵略行径,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击入侵之南越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奉命派出猎潜艇271、274号组成编队,在舰队航空兵掩护下,于1974年1月17日驶往西沙永乐群岛海域执行巡逻任务,保护中国渔轮安全生产。18日,扫雷舰389、396号也驰援永乐海域,加入巡逻编队;猎潜艇281、282号部署于宣德群岛之永兴岛,准备随时支援巡逻编队作战。
b.舰队战斗
西沙海战19日晨,南越海军10、16号舰由广金岛西北向中国巡逻舰艇接近;4、5号舰由金银岛以南向琛航、广金两岛接近。中国海军扫雷舰389、396号将南越海军10、16号舰拦阻于广金岛西北海面,猎潜艇271、274号进至琛航岛东南海域,与南越4、5号舰对峙,形成分割南越舰艇的态势。7时40分和49分,南越4、5号舰先后以40余人,强登琛航、广金两岛,当即被中国守岛民兵在海军舰艇编队支援下击退。10时22分,南越4舰同时向中国舰艇编队发起攻击,中国舰艇被迫奋起自卫,各舰群近战歼敌,集中火力猛烈还击。与此同时,增援的281、282号艇由永兴岛向永乐战区急进,于12时12分加入战斗。经4个多小时激战,南越护航炮舰10号被击沉,驱逐舰4、5、16号被击伤后逃逸。
c.舰队歼敌
19日海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遵照上级指示,为输送、掩护陆军分队收复被南越军队侵占的岛屿,并准备打击可能再次入侵的南越舰艇,迅速调集各型舰艇15艘,载运陆军4个步兵连,于20日8时以前,分批抵达永乐群岛海域。9时35分,步兵分队由海军舰艇和渔轮输送并在海军航空兵掩护下,向被南越军队侵占的甘泉、珊瑚和金银三岛逐岛发起攻击,失去海军支援的岛上南越军队,实际上已成为瓮中之鳖。经过约4个小时的战斗,至13时45分收复三岛,五星红旗就再次插在了珊瑚、甘泉、金银三岛上,歼入侵的南越军队。
d.战争反应
①.战事结束后,南越一度摆出报复的姿态,派出6艘军舰从岘港向驶向西沙群岛,又派两艘驱逐舰增援岘港,并下令该地区的海、陆、空三军全部参战,同时请求美国第七舰队援助。
②.对此,中国的中央军委和海军批准张元培司令的请求,“调东海舰队3艘导弹护卫舰紧急南下,支援南海舰队”。以往,由于台海关系紧张,中国海军舰艇从东海到南海,都需绕道入太平洋,过巴士海峡。而这一次在毛泽东主席“直接通过台湾海峡”的要求下,三艘导弹护卫舰有惊无险地通过海峡。
③.南越当局看到局势发展对自己不利,于是做出了“应避免下一步同中国作战”的决定。西沙海战结束。
e.歼敌统计
①.这次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共击沉南越海军护航炮舰1艘,击伤其军舰3艘,士兵被歼灭100余人,俘48人(战斗结束后不久,中国全部俘虏遣返),收复被南越军队侵占的永乐群岛中的3个岛屿。这一胜利沉重打击了南越当局的扩张主义,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战斗结束后,参战部队和民兵受到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通令嘉奖。
②.我军则牺牲了冯松柏、周锡通、曾端阳、王成芳、姜广有、王再雄、林汉超、文金云、黄有春、李开支、郭顺福、郭玉东、杨松林、罗华胜、周有芳、曾明贵、何德金、石造18位烈士长眠于西沙琛航岛。
5.战争之后
a.台湾声明
①.台湾当局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领土归属问题上,却从来都是毫不含糊地宣称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
②.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派出“中业”号、“永兴”号、“太平”号、“中建”号四艘军舰,由指挥官林遵(林则徐侄孙,后投诚,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姚汝钰率领前往西沙、南沙接收被日本和法国占领的群岛。
③.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就是以接收舰“永兴”号命名的,南沙群岛中的太平岛亦是如此。此后,国民政府开始对西沙和南沙实行有效管理,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驻守南沙及西沙的国军也在1950年撤离。
④.1956年,“中华民国”军队再次巡察南沙群岛,并在太平岛、南威岛、西月岛重竖石碑、举行升旗礼,并将其改编为“南沙守备区”,改派海军陆战队守备太平岛。
⑤.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战爆发前后,台湾当局曾于1974年1月18日郑重声明:“中华民国”是南沙、西沙等群岛的唯一享有合法主权的“国家”,其主权不容置疑。此后,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连续报道了“中共与越军西沙群岛发生海陆战斗”的战况,报道一改过去攻击“共匪”的基调,大概也是表明立场吧。
b.紧急会议
①.这场战斗,中国四艘舰艇受伤,18人牺牲,67人负伤;南越损失更大,除“怒涛”号被击沉,阵亡53人,包括“怒涛”号舰长阮文达(音译),16人负伤,48人被俘。
②.何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从中国方面的回忆材料看,尽管中方事前对南越开战的决心估计不足,派出的兵力十分薄弱,但中国从上到下都有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和信念。参战的中国海军官兵,英勇战斗,战术运用也十分成功,终于取得了胜利!李兆新在《回顾西沙自卫反击战》一文中有个细节,说到1974年1月18日晚9时许,“勤务团截获了极为重要的情报”后的情况:
③.这一情报非常紧急,莫海燕参谋拿着译出的情报去了指挥厅。此后,立即向总参谋部、海军司令部和广州军区司令部作了报告。很快,张司令、段政委等舰队首长、司政后主要负责同志都来到指挥厅,研究部署紧急作战方案。
④.有关电报很快传到党中央,经毛主席同意,周总理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既要寸土必争,又要后发制人。中央还决定,由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副主席牵头,由王洪文、张春桥、邓小平、陈锡联、苏振华等六人组成“领导小组”,叶剑英、邓小平负责,到总参作战部指挥西沙海战。
⑤.坊间曾活灵活现地传言蒋介石当时配合默契,一句意味深长的“西沙战事紧啊”,让国民党军队放行东海舰队的舰只,并且还下令开军舰探照灯为共军军舰导航。但李兆新回忆说,真相并非如此。三艘导弹护卫舰穿越台湾海峡时,虽然有惊无险,但也惊心动魄,毫无默契可言(有人在美化老蒋)。
c.美国撤军
①.1975年南北越统一后,参加西沙海战的不少南越军官去了美国,他们著书撰文,对这场战事进行回忆。武友山在1998年回忆:“在越南的美国海军军官就认为,南越海军应该悄悄撤退。美军不仅明确表示不会卷入争端,而且撤走了舰队。”
②.而时任南越海军作战副参谋长、在西贡指挥整个战事的杜剑(音译)回忆说,在美国签署《巴黎和约》(1973年)决定从越南撤军后,美国只留下少量的“观察员”,之前他能直接和美国第七舰队联系,后来只能和美国使馆下属的防务联络办公室联系。
③.西沙海战中,杜剑多次通过这个办公室,请求第七舰队支援,但都没有回音,他说,“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把我的请求告诉第七舰队”。武友山和杜剑都提到,战事结束后,他们请求美国第七舰队帮忙打捞生还者,遭到了拒绝。而且美国人给他们提供的错误情报说,中国有大量的舰队和导弹驱逐舰在增援,以至于南越军队仓皇逃离。
④.这些回忆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美国“袖手旁观”的抱怨。从中也可见自诩为“海军强国”的南越政权心虚。杜剑还描述了南越军队配合之糟糕:请求空军支援时,飞行员说因为“飞得太快”,没有发现目标;战事发生时,一些高级指挥官不知所踪。
d.阮文绍⑨ 态度
①.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武友山曾夸耀当时南越海军的“士气”,但杜剑则称,当何文锷临时决定登“陈平重”号时,他在后方能感觉到这位前线指挥官在舰上“感到紧张”。
②.“怒涛”号受到重创时,“李常杰”号舰长要回去救援,他的副手却劝他快跑,说“怒涛”号凭自己的一只引擎能回到岘港。
③.南越逃生的士兵,一部分是次日被一艘荷兰油轮救起;“怒涛”号的逃生者,则是几天后被越南渔民救起。那时,南越才知道,“怒涛”号舰长阮文达已经阵亡。
④.杜剑抱怨阮文绍没有决心,开始指望“和中国海军商谈”,到18日才开始授令开火。战事结束后,杜剑飞抵藩朗向在度假的阮文绍汇报,他没敢说当时找不到一些高级指挥官,但却说了空军没有支援。
⑤.阮文绍却没事似地说:“不用担心,剑大校(越南习惯以名字最后一个字来称呼人),我会给你再补一艘舰艇。”“态度几近轻浮”。汇报是在度假区的一个露台上进行的,和总统一起度假的阮家人不断进进出出,寻找毛巾或香烟。
6.海战回忆
a.两军对峙
①.在1976年2月之前,越南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北方是越南共产党建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南方是美国扶持的越南共和国(南越)。南越当局1973年9月就把南沙群岛中的南威、太平等十多个岛屿被划进本国版图。1974年1月,又派出一艘驱逐舰和三艘护卫舰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
②.中国外交部1974年1月11日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等岛屿的主权。1月14日,海军南海舰队指示榆林基地在春节前巡逻西沙,为渔民护航。榆林基地副司令员魏鸣森⑩ 提出:猎潜艇大连号已退出现役,还有两艘猎潜舰在大修,小艇出海困难,建议派其它编队去。
③.南越军舰1974年1月15日13点,骚扰中国在甘泉岛附近作业的渔轮,并炮击竖有中国国旗的甘泉岛。海军南海舰队认为西沙情况紧急,调兄弟舰队已经来不及,由魏鸣森任海上编队指挥员,率领两艘抢修出厂的轻型猎潜艇出发,驶入西沙海域。
④.南越军队19741月17日占领了金银岛和甘泉岛。当天深夜,周恩来打电话问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李力,有关西沙的细节,说西沙可能引发一场战争,这个问题很大,需请示毛泽东。1月18日20点,周恩来召开作战会议,指示既要寸土必争,又不使战争扩大。已经到达西沙的魏鸣森在艇上召集紧急战备会议,转入战时状态。
⑤.据魏鸣森回忆说,中国海军当时发现了八海里外的南越美式驱逐舰。南越军舰的排水量为2600吨,是中国轻型猎潜艇的十倍,它打出灯光信号:“是在越南共和国领海巡逻,你舰离开!"中国的猎潜艇也打出灯光信号:“自古西沙就是中国领土,你立即离开!”
⑥.中国海军1974年1月18日凌晨3点从情报中得知,南越军舰准备拂晓前强行登陆晋卿岛。南越军舰总吨位在6000吨左右,装备有127毫米口径以下的火炮约50门。中国虽然也是四艘军舰,但总吨位才1600吨,火炮数量少,口径也小,又处于被动的内线阵位。但中国海军最终还是夺得该岛控制权。然而时近黄昏,又有三艘南越军舰增援,与中国海军编队相距一百米,面对面地对峙。
b.邓小平指挥
①.四艘南越军舰1974年1月19日一大早左右逼近中国海军编队。5点40分,周恩来再次给总参作战部打电话,认为有打起来的可能,原计划调动的兵力不一定来得及了。中央研究决定,由叶剑英、邓小平、王洪文、张春桥、陈锡联、苏振华六人组成领导小组,叶剑英、邓小平负责,到总参作战部指挥西沙海战。
②.邓小平当时复出,1974年1月5日才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这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停职七年后指挥的第一个军事行动。邓小平第一句话就说,先把情况汇报一下。然后说,要首先明确一下指挥关系,陆海空参战部队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接着,邓小平口述作战命令,作战参谋复诵一遍,他改动了几个字和个别标点,问其他官员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邓小平下发作战指令,一份份电报就这样发往广州军区。
c.作战一线
①.在作战一线,魏鸣森指挥两只小艇在南越军舰距离五十米时,突然退车左转,右舵进车,与南越军舰成一字形同步漂泊。因东北季风的影响,南越军舰不时调整舰位和队形,中国海军编队也随着变换。
②.据魏鸣森回忆说,1974年1月19日8点5分,南越16号军舰插进中国389艇的航线,将389艇的舰舷栏杆挂断。魏鸣森说,当时中国海军当时苦于兵力弱小,又被岛屿分散,不得不另选战机。10点21分,南越四艘军舰成战斗队形开来,并猛烈开炮,试图登陆广金岛和琛航岛。魏鸣森立即命令舰艇全速冲撞,中国两组编队相靠,从两千多米一直冲到南越军舰几十米处,将其编队冲散。
③.中国的274艇在作战中通信和操作设备全部打坏,政委冯松柏、副艇长周锡通牺牲,只剩艇长李福祥指挥。389艇中弹起火。
④.战斗一小时后结束,南越四艘军舰中三艘受到重创,先后离开作战区域,剩一艘完好。中国的的271艇和396艇也负了伤,弹药已经不多用完,要击沉南越10号舰,只有靠271和274艇上的一百发深水火箭弹了。但是11点32分,中国281编队赶到增援,一排重炮弹将位于羚羊礁以南1.5海里处的南越10号舰击中起火,该舰的弹药库爆炸,右倾下沉。战斗至此结束。
d.邓小平:该吃饭了吧?
①.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两百多海里处,西临越南,东靠菲律宾,是亚洲东北部通往东南亚的必航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51年声明西沙群岛一向是中国领土。越南当局也于1956年声称西沙和南沙群岛归他们所有,并出兵占领。中越海军于是在1974年1月为此打了一仗,中国方面的指挥官恰好是复出的邓小平。
②.远在北京坐镇指挥的邓小平收到战报后,捻灭手中的香烟说:“该吃饭了吧?”离开作战值班室前,邓小平给广州军区发电报,定下指挥西沙海战的最后一个任务:继续扩大战斗,收复珊瑚、甘泉、金银三岛。
③.到1974年1月20日13点,中国海军收复三座海岛,俘虏对方48人,其中包括一名美国联络官。中国在此次西沙海战中牺牲18人,战后被安葬在琛航岛的最高处。
7.战役总结
a.参战舰艇
参战舰艇数量和型号:一共6艘,271、274猎潜艇,396、389号扫雷舰编队,281,282号猎潜艇;其中先开战的是前4艘,在开战一小时后即重创南越海军,后来2艘猎潜艇赶到,而正是后面赶到的2艘猎潜艇让南越海军以为还有大批增援舰艇赶到,吓跑越军,在最后关头让胜利的天平倾向了中方。
b.开第一炮
其实如今也说不清谁先开第一炮。据参战人员说,当时肯定没有下达开炮的命令,但在开打前越方以小口径炮向发射了一发炮弹,(当然没有命中)由于越方舰艇的主要火炮均是由雷达自动控制,故这发炮弹判断为是射击前的火控系统校正,同时越方舰艇后退以图拉开距离(这在战术上大舰和小艇开战时必须的),所以指挥命令两个编队紧紧咬上,同时警告所有炮位:注意,敌人要开炮了!这个时候,海战爆发了。人员发现敌方炮位上火光一闪,立即脚踏击发!所以,几乎在敌方开炮的同时,我军的炮弹也出膛了!但由于是小炮,初速高,这样,后击发的首群炮弹反而先落在南越海军的头上。这时指挥确实没有下达开火的命令,反击完全是战士们自觉的反应(这个自主反应相当关键,如果等军官下令再还击,可能西沙战事的历史要重写了)。写到这里,谁先开火大家可以清楚了(越军先开炮)。
c.拼手榴弹
并不是在海战中有拼手榴弹的战法,而是当时的一艘舰由于受伤,舵机失灵,速度过快,直接冲入了越方两艘舰艇之间,受到交叉火力的攻击,起火燃烧,损失惨重,后面舰艇看不清楚(当时以为是自己施放的烟幕)怕误伤己舰,又不能支援,结果,这艘舰眼看驾烟带火直接撞向敌10号舰,艇长红了眼:装火箭深弹!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可是10舰一转舵,和我舰擦身而过,险到了极点。这时双方的火炮都用不上,艇长灵机一动:扔手榴弹!当时根本没有准备打海战,这艘舰上了好几箱给守岛民兵送的手榴弹,这时候倒派上了用场。于是,大家七手八脚的把手榴弹扔上了南越的10号舰,有人抄起步兵的反坦克火箭筒也向越南舰艇发射!这就是后来南越向新闻界通报的共军使用了导弹的出处,趁敌人晕头转向时,全速倒车,退出了越军的夹击,然后就是冲礁自救去了。
d.战术的得失
①.开战时双方均本着擒贼先擒王的想法,攻击对方的指挥舰,但均判断失误:两个编队中,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是指挥舰,而敌方攻击的是两个编队的后两艘舰艇,判断失误(如果敌人当时看看国内的报纸就不会失误了)。判断敌人怕死,所以指挥官应该躲在后面,所以也攻击后面的两艘舰,同样判断失误!战后查明,敌人的指挥舰是第二编队中的首舰!
②.战术运用上越方失误:南越海军认为,我舰大炮大,用穿甲弹把你穿几个孔,你小艇马上就沉,所以交火中越方使用的是穿甲弹(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是,如果一艘用穿甲弹一艘用爆破弹,可能的结果就惨了,毕竟的艇太小了)认为,尽管你是自动化火力,但你总得来人操作吧?我把你人全打趴下,你自动化也没有人按按钮啊!故采用的是爆破弹(笔者认为这是当时没有办法提出的战术)。交战时的情况:双方一交火,南越军舰甲板上的水兵全都钻甲板下去了,而自动化的火炮也因为火控雷达天线被我重点攻击而失灵,由人操炮当然打不过。受穿甲弹攻击后,水线下穿出一个个大洞,而准备的最大的堵漏塞也不够大,幸亏战士郭玉东舍命堵漏,才保住了战舰。
③.这次西沙自卫反击作战,由于是解放军海军的首次对外海战,自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从小的方面来看,海战以后,当我国派遣陆军收复三岛时候,由于缺乏乘船训练,将士们普遍晕船,严重影响了战斗,正是这
个教训,才会有海军陆战队的建设,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次海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海军的战略,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的海军,始终是作为陆军的辅助力量,是一支“黄水”甚至“绿水”海军,就像三国时期东吴的水军一样!
④.当然不排除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从西沙自卫反击作战以前的海军部署来看,最重要的舰艇,几乎都是部署在从未作战过的渤海舰队,而作为广阔的南海,仅靠一些轻型舰艇,甚至于武装渔船来守卫,不能不说其中有着严重的失误,因此西沙战事一起南海舰队只能仓促迎敌,如果不是参战将士的英勇无畏,后果将难以估量!也正是由于这场海战,才确立了我国海军在远离大陆作战时的信心,次战役后,榆林基地马上得到了两艘护卫舰的增援,可以说从那时起那湛蓝的南海才映入我国海军战略发展的视野中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沙自卫反击战正是我国海军迈向蓝海的第一步,而正是为了这一步则有18位海军勇士在西沙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
8.双方伤亡
a.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阵亡18人:冯松柏、周锡通、曾端阳、王成芳、姜广有、王再雄、林汉超、文金云、黄有春、李开支、郭顺福、郭玉东、杨松林、罗华胜、周友芳、曾明贵、何德金和石造,琛航岛上修有烈士陵园。
b.越南共和国海军根据不同信息,阵亡为53人至100余人。其中南越10号舰编成82人:阵亡失踪45人,获救37人(一艘丹麦油轮和一艘南越渔船分别救起了23和14人)。 在中国军队收复甘泉岛、珊瑚岛及金银岛3岛时俘虏南越军队范文鸿少校以下官兵48人(包括美军一名联络官)。
9.双方舰艇
a.中国人民解放军
①.271(船名"锦州")、274(船名"泸州")号猎潜艇,标准排水量320吨,航速18节,85mm口径炮1门,37mm口径炮2门,12.7mm口径机枪(6604型猎潜艇)。
②.281、282号猎潜艇,标准排水量375吨,航速30节,双联57mm口径炮,双联25mm口径炮各两座(037型猎潜艇)。
③.396、389号扫雷舰,排水量570吨,航速15节,双联37mm口径炮,双联25mm口径炮各两座,14.5mm口径机枪,389号舰将原舰艏双联37mm炮改为1门85mm口径炮(6610型扫雷舰) 。
b.越南共和国海军
①.5号舰“陈平重”号(HQ-5,旗舰)、16号舰“李常杰”号(HQ-16),标准排水量2040吨,1门127mm口径炮,1座双联40mm口径炮,2门20mm口径炮,2门迫击炮(最初为美国海军巴奈加特级水上飞机支援舰,后改为美国海岸警卫队巡逻舰)。
②.4号舰“陈庆瑜”号(HQ-4),标准排水量1253吨,2门76mm口径炮,1座双联40mm口径炮,8门20mm口径炮(原美国海军萨维奇号护航驱逐舰(英语:USS Forster (DE-334)),曾作为防空雷达警戒舰)。
③.10号舰“怒涛”号(HQ-10),标准排水量650吨,1门76mm口径炮,2座双联40mm口径炮,6门20mm口径炮(原美国海军“Admirable”级扫雷舰。与1946年中华民国海军接收永兴岛用的美国援助的“永兴”号军舰同属一级)。
10.战争影响
战后,中国获得了对整个西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控制权。而南越对西沙群岛的领土宣称及曾经的控制成为了越南战争之后统一越南的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后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对该地区领土要求的主要依据之一。
--------------------------------------------------------------------------------
注释:
①.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全称为“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这个称号最初是明代蒙古可汗俺答赠给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尊号。顺治十年(1653),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②.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1938-1989),藏族。国务活动家,藏传佛“格鲁派”两大教主之一。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三岁时被选定为第九世班禅的转世灵童。1949年6月3日,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批准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1954年9月,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获印度瓦然那斯梵文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59年4月,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9年1月9日,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主持班禅东陵扎什南开光典礼活动,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于1989年1月28日在日喀则市新宫德虔格桑普彰逝世。
③.詹东·计晋美,藏族。西藏谢通门人。曾任班禅行辕秘书,班禅驻重庆、南京办事处处长。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独立支队副指挥员,从西北进藏。1952年任班禅堪布会议厅主任、扎莎。1956年后任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副主任兼日喀则专署专员。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④.麦克马洪线(Mc Mahon)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⑤.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圣雄甘地的忠实信徒,其培育的尼赫鲁王朝至今影响印度政坛。尼赫鲁也是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创始人之一,在思想上接受资本主义制度、执行社会主义政策,冷战时期在美苏之间偏于亲苏。尼赫鲁的大国雄心后来导致了中印边印关系的边界问题。
⑥.阿克赛钦(AksaiChinBasin,突厥语,意为“中国的白石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西藏两自治区与印度的边界西段,作为新疆、西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阿克赛钦面积有3万多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属于新疆和田地区管辖,南部很小一部分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管辖,印度方面认为此地属于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但世界公认阿克赛钦地区为中国领土,中国政府对其拥有实际控制权。由于中印两国在尊重彼此既得领土的意见上达到了一致,因此降低了这一地区发生领土争端的可能性。
⑦.珍宝岛(Chen-pao Island或Zhenbao Dao),乌苏里江江中小岛,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岛长约2200 米,宽约500 米,面积约0.74 平方公里。其原为乌苏里江中国一侧的江岸部分,因有局部较低洼地段,洪水期江水漫流而过,受江水和山洪冲刷,1915 年前后终于同陆地冲开,形成江中岛屿。岛屿形成后中国边境地区有年老居民上岛盖房搭棚,从事渔猎生产,称为“翁岛”。由于该岛形似元宝,故称“珍宝岛”。该岛因1969年3月发生中苏边界事件而名震中外。
⑧.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Alexei Nikolayevich Kosygin) 1904—1980),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20世纪60-70年代与勃烈日涅夫和苏斯洛夫并称,是当时的三驾马车之一。以经济专家和务实派著称。
⑨.阮文绍((1923年4月5日 – 2001年9月29日)南越前将军和前总统。 1924年12月(一说因相信八字命理,将生辰改为1923年4月5日)出生于宁顺省潘朗的小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加入了胡志明领导的越盟,致力于使越南脱 法国的殖民统治。但当他发现越盟的目标是在越南建立共产主义后,便于1946年脱离了。在族中长辈的资助下,阮文绍于1947年进入海事学校学习,但因为时局变化,转入越南自由邦军官学校第1期,这所学校位于大叻,是由法国支持的保大皇帝所建立的。1949年毕业后,他成为越南自由邦陆军中的一名少尉,与越盟游击队作战。
⑩.魏鸣森(1920年7月24—2007年12月4日),河北省隆尧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高级将领,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海战前线最高指挥官。
魏鸣森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榆林基地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海军后勤部顾问等职;为新中国的建立,人民海军的建设,以及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该篇文章是《拯救中国,缔造新华,复兴华夏,润泽东方——当我跃迁成毛泽东!》系列论文的重点,衷心希望我们的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同志,总参谋长:房峰辉上将同志,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同志们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中,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浏览一下这篇文章,希望此篇文章对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和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