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新闻足以使绝大多数人变得聪明些
一条关于千元存款25年缩水的新闻引发对经济发展与普通人关系的思考,涉及改革开放利益分配、两极分化及私有化改革影响,引发对薪资变化与社会公平的讨论。
这条新闻足以使绝大多数人变得聪明些
昨天的新华网有这样一条新闻:千元存银行可取10万 安庆一市民等待25年梦成空(见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4/21/c_127714512.htm),这条新闻中还有如下情节:
【上溯至26年前,沈学仁时年37岁,在怀宁县大龙山镇(现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一家煤矿里搞财务工作。】
【当时,他每月的工资只有70元。】
【“当年的1000元是我一年半的工资,25年后这5000元只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半月的工资,这笔钱存的不但不保值,还严重缩了水。”】
看了这条新闻的标题,以及这些相关情节之后,绝大多数人大约是不难根据这些相关情节,用自己当年的工资(80年代末的工资),去推算出自己当今应得工资是多少的(无需考虑经济“大发展”的因素)。如此一来,这条新闻是不是足以使绝大多数人变得聪明些呢?是不是足以使绝大多数人变得更容易明白如下问题的答案了呢?
①某些人所谓的经济大发展与绝大多数人有关系吗?
②某些人所谓的经济大发展与亿万富翁和那些穷奢极欲的官员们有关系吗?
③改革开放究竟对哪些人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利益?
④这种极其严重的两极分化究竟是不是私有化改革的必然?
⑤那些叫嚣着“要继续杀开一条血路”、“要壮士断腕”搞改革开放的人们,究竟会是哪些人?他们会不会就是“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的人?
⑥私有化的改革开放能不能再让它“一百年不变” ?
⑦这条新闻会不会被删除?
……
秦川牛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