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永远的忠诚》赏析之八:家与小岗,都是他生命里无怨无悔的坚守(15、16集)!

火烧 2011-06-1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围绕《永远的忠诚》15、16集,讲述沈浩在小岗村的坚守与家人的牵绊,情感真挚,展现其无私奉献与责任担当。
    家,我们人人拥有。家,到底是什么?

    她是迎风搏浪的一叶小舟永远向往的港湾,她是一只疲惫了的小鸟歇息驻留的一棵大树上的巢;她是初春燕儿归来时在房檐下用一点一滴的泥草垒砌的窝儿;她是骏马奔驰始终无法逾越的绿草茵茵的那片广阔原野;她是月亮无怨无悔的追随太阳运行的轨迹而挂靠的灿烂星河;她是蜜蜂酿造甜蜜而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一片片花海。

    家,就是慈祥的父母,就是牵手的情侣,就是心爱的儿女;家,就是宁静,就是温暖,就是幸福;家,就是相聚时的欢笑和离别时的牵念,就是白头偕老的浪漫和中途挥手的怅痛;家,就是酸甜苦辣咸的一个糅合体。

    沈浩来到小岗这个“红手印”的故乡,在匆匆忙忙的奔波中,在与每家每户心与心的交流中,在带领小岗人与贫穷落后的抗争中,转眼之间走过了近三年的艰难时光。当他回首那一串串跋涉的脚步,当他咀嚼着自己三年来的每一份甘苦,当他在闲暇之余突然想起好久未见的母亲、妻子和天天唤着他回家的女儿时,这个有泪不轻弹的男人,终于在酒醉之后爆发出蓄积已久的情感,在面粉厂老板刘玉林面前尽情的痛哭了一场。此时此刻,我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心痛,为这个大男人而倾泪了。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次那感人至深的镜头,来倾听沈浩发自肺腑的心声吧。

    沈浩醉倒在刘玉林的床前,想起了妈妈、妻子和女儿,突然泪流满面的哭诉起来:

    我对不起人家,我真的对不起人家,我真是对不起她们娘俩,对不起我妈妈。。。。。。玉林啊,我在这三年,三年啊,我所有工资啊,从来没有,一分钱都没有拿回家里去。然后,我从王晓琴那拿了三四万块钱,全添到、全添到小岗村去了。我真是,我从来都没想到过,说他们娘俩在家怎么过日子。人家欠我什么?啊?该我什么?我真是对不住人家。。。。。。玉林啊,我还有三个月,我任期满了。我想好了,我要回去了,打定主意回去了,到日子就回去。真的不能在这呆了,我真是对不起人家。。。。。。我妈,我妈都九十多了。我一天、一年没回去看她,我一年了都没回去看我妈。我真是太累了,真是太累了。我真是太累了。。。。。。太难了。。。。。。

    是的,三年来,沈浩太累了,身体太累了,心太累了,精神太累了。那条节省了20多万的水泥路,那好不容易收回来的八间房、推土机,那大学生创业的蘑菇大棚,那飞跃铁路、直通省城的立交桥,那白发苍苍老妈妈手里的拐杖,那幼儿园里的千叮咛万嘱咐,那村民兴旺家里痴呆的妻子、瘦弱的孩子,那一间间漏雨的茅草屋,那徐胜利家里小岗直达合肥的运营证,那纪念馆还没开业就嚷着索要“肖像钱”的带头人,那沉淀在心头而又不能争论的华西、大寨似的集体经济,那世界知名企业GLG的梧桐之梦,哪一桩没有他操劳的身影?哪一件没有他心血的凝结?

    三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浪花一朵,不过是人生漫漫征途的一瞬。然而,这三年对于沈浩来说,却是最艰难、最苦涩、最辛酸、最纠结、最难忘的三年;这三年对于小岗村来说,却是柳暗花明、起死回生、走向希望的三年。三年来,沈浩找到了小岗村贫穷落后的根源,可是,他敢说么?三年来,沈浩看到了“红手印”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隐私,可是,他敢说么?三年来,小岗村每一个村民都知道,沈浩就是他们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共产党才是他们走向共同富裕的唯一希望。沈浩要走了,小岗村的“余三爷”将再次导演一个“红手印”的续集,那么,这个“红手印”故事的续集,将给小岗人带来什么?将给沈浩带来什么?将给沈浩母亲那期盼的眼神、沈浩妻子那深情的凝望、沈浩女儿那对爸爸缠绵的依靠带来什么?

    “谁能情愿一生追求,无怨无悔把未来执着守候?谁能轻轻挥一挥手,就可以忘掉昨日苦乐哀愁?谁会宁愿不问理由,付出自己把平凡变成不朽?谁能甘心别无所求,把他人幸福当做自己拥有?这就是你心中所有,它远到天边却近在心头;这就是你心中所求,无私的背后是无怨的坚守”这首剧中的片尾曲,是我这几天百听不厌的旋律。这旋律,像阵阵清风,吹拂着我脆弱的情感;这旋律,像咕咕溪流,洗礼着我阵痛的心灵。什么是“无怨无悔”?什么是“苦乐哀愁”?什么是“别无所求”?什么是“平凡变成不朽”?什么是“把别人幸福当做自己拥有”?凤阳小岗啊,你能否给我们一个回答?(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