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洲书院
书院是唐代开始兴起的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地方教育机构,可供私人或官府进行聚徒讲授、研究学问。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有宋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和明代无锡东林书院等等。知县刘激想来是个好学问重教育的人,因了他的努力,本地也有了这么一座龙洲书院。据资料称刘激是四川人,明嘉靖二十九年来此任知县,后升任户部主事。其重教兴学,传承文明,善莫大焉。
算来龙洲书院至今已历四百六十年。其自清末改为学校,百年来名称屡变,现为龙洲中学,主要教学设施在山下平地间,都是近年所建。
龟台山上尚存一些房舍,多为两三层,看来像是上世纪中前期的建筑,只是经过了重新修饰,掩映在树木之间。
前人咏龙洲书院诗中曾说:“森森老树荫千章。”龟台山上现在仍是古木参天,绿荫匝地,风拂鸟鸣,很是清幽,在当今喧嚣的城市中显得极为难得,是读书向学的好所在。
山顶左侧有小园名曰“石可园”。园中建有绿瓦红柱白墙碑廊,刻述龙洲书院兴建和沿革变迁的史实。廊前左右各一亭:右名“洞原亭”,取洞究天下万物之本原之义;左曰“三五亭”,是西元1938年某毕业班三十五位同学在奔赴抗倭战场前于此聚会时共同捐资而建。读书求知与报效国家是学子的本份,有此两亭,可感青春的朝气蓬勃和慷慨激昂。
在龙洲书院读过书的近代名人有熊亨翰、周谷城、周立波等,以及西元1937年在保卫南京抵御倭寇战斗中杀身殉国的肖山令将军。
毛泽东也曾在龙洲书院留下过足迹。西元1917年夏,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学的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一起利用暑假进行长途游学旅行,从长沙出发经宁乡、益阳、安化到沅江,来回步行八百余里,沿途作社会调查,居无定所,食无定时,以艰苦生活为磨砺。
据史料,西元1963年毛泽东在与老同学叙旧时曾说:龙洲书院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有山有水,风景不错。我记得民国六年暑假两次到那里,都住在书院里头藏书楼下的书房里。当时学堂放了假,只有老工人留守,我们讲了几句好话,就让我们住下了。傍晚,我们到宝塔下边资江中游泳,江水很清,很凉,游一阵就洗净了满身风尘,洗掉了一天疲劳,是很好的一种享受。
毛泽东所说“藏书楼”应当就是现在的“资水文明楼”,“宝塔”则是书院北侧山下江边的斗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