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传统计划经济失败的历史原因

火烧 2011-08-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分析传统计划经济失败的核心原因,指出官僚特权与中央控制的矛盾,以及斯大林体制下官僚层的惰性与利益驱动,最终导致社会主义解体与资本主义复辟。

   

传统的计划经济为什么会失败?因为掌控经济体系的是官僚,凌驾于人民之上,形成了特权阶层,摆脱了人民的控制,反而控制了人民。官僚本身与计划经济体系格格不入。最终必然是要将计划经济葬送掉的。  

原理如下:不能有效实现民主,群众服从官员,官员服从上级,直至最终的中央核心。在建设中中央的核心站在最前面,群众跟在后面,官僚层是中间的控制和拉动力量。那么全社会的发展的动力就成了领导者自身的发展意志和官僚层的进取心。群众只是被动地被带领。中央核心要竭力发展经济,就需要对官僚阶层进行笼络,给其特殊待遇,吸引人们当官僚,给他们往上爬的诱惑。但官僚层本身是既得利益者,本身是惰性的群体。这需要中央的核心人物的强力控制,斯大林对官僚层又打又拉,拉是给他们特殊待遇,打是干不好枪毙,这样既可以吸引最优秀的人为待遇投身官僚层,又能够通过威胁迫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在刺刀之下,斯大林的官僚层表现很勤勉,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独裁者死了,中央的核心由官僚层斗争来决定,无疑最后能坐稳核心的,是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官僚层利益的那个人,这要保证对官僚层的特权,但那个“打”的手段,被所有官僚非常忌惮地抛弃并批判,这样,控制官僚层的刀子就少了一把,或许是关键的一把。没有刀子的威胁,官僚层就是既得利益的特权者,同时却没有威胁他们,迫使他们发挥积极性的力量。那么官僚层作为传统计划经济中的唯一的能动因素,最终也是要熄火的。  

那个中央的核心,无疑是最大的官僚,他致力于维护官僚层的整体利益。斯大林在位时期,官僚层惧怕,但之后的几位“核心”,官僚层对其不满可以控制他,乃至废黜他,例如赫鲁晓夫。  

一切均取决于中央的核心,他站在最前面,没有什么能够约束他,社会主义的信念在他的心里是否存留,只能他自己知道——这种情感,是一种与官僚层格格不入的情感。如果说斯大林还是一个革命者,本身有着对社会主义的追求,那么当革命的一代老去,官僚层的中央核心就再也没有什么社会主义的信念可言了。他们要做的就只是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当然,只有实现了资本主义复辟,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领头的人丧失了社会主义的信念,那么社会主义自然就没法维持。官僚层首先想的不是国计民生,而是自身的特权利益。为什么会有苏联解体?因为各共和国的头头们商量了一下,认为各自独立才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就可以成为主权国家,自己就直接可以当总统,从地方的一把手升为国家的一把手,不必受制于中央。私有化符合官僚层的利益,假若官僚层只领薪水和“特供”,这样满足不了他们,他们有可能因为渎职而被解除享有特权的权力。将国有财产分掉,让自己的子孙能够继承,才是长久之计。苏联解体后,那些官僚层的政治精英们大发横财,通过埋葬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而使自己成为亿万富豪,他们依据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名义,让自己搜刮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自然还可以借这些私有财产左右政局。苏联解体,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葬礼,却不是这些官僚阶层的葬礼,他们是解体的最大受益者,是社会主义的敌人。人民委托的代理人背叛了人民,最终鱼肉人民。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传统计划经济的效率是在降低的——官僚阶层的惰性使然。人民群众自然不会发挥积极性,他们的命运不是由自己决定,而是由官僚层决定。除此之外,苏联等国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策略,高积累低消费。这本身体现了官僚阶层的意图——作为集体资本家有扩大积累,压缩消费的意图。这本身是资本主义的行为方式。如果说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表现是生产过剩,那么苏联式的官僚经济的危机表现则是轻重工业的严重失调,两者异曲同工,均为极力追求积累所导致。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不被失业威胁,这是真正人性的表现。那么人民要维持积极性,自然要由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着手,但长期采用资本家才会采用的策略,高积累低消费。那么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必然要被打击,人民就要怠工,而没有失业威胁将使问题变得很严重。这样来讲,官僚层最终是想要通过让人民失业来解决生产积极性的问题——作为不受人民约束的集体资本家,这样思考是理所当然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