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网络时政文摘(2010-6-25)

火烧 2010-06-25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菅直人公开支持美日同盟监控中国军事发展,表明日本重回美国战略轨道。文章分析其亲华言论背后无胆量,揭示日本政坛对华态度转变及美日关系影响。

网络时政文摘(2010-6-25)  

   

菅直人挟美制华 日本重回美轨道  

洪水滔天夺人命 官员不忘打官腔  

   

联储需要重新开动印钞机  

“移民潮”下的中国背景  

   

西安的国际化与英语何干?  

打压相亲节目,打得掉拜金主义吗?  

   

  .................................... 

   

菅直人挟美制华 日本重回美轨道  

   

东方日报  

   

日本首相菅直人日前在冲绳表示,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有利于应对日益增长的中国军事威胁。菅直人终于露出了挟美制华的狐狸尾巴,日本重新返回美国的战略轨道,要成为一个自主独立大国的梦想更加遥不可及。  

   

菅直人上台之后,中国媒体对其充满期待,甚至有评论认为他会成为日本最亲华的首相。确实,从菅直人从政历史看,他与中国有太多的渊源。他承认日本侵略战争、反对台独、一九七八年就出访中国,是八十年代中国邀请访华的三千日本青年之一,而且他在一九八四年就认识了胡锦涛,并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关係。  

   

菅直人的外交理念与北京甚为合拍,再加上日本媒体传出菅直人首次出访将以中国为目的地,更曾让中国媒体一片沸腾,以为中日关係从此将一帆风顺。但没料到,菅直人今次却表态,美日同盟要监控中国军事发展,美军冲绳基地有利于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菅直人露出对华强硬派的真面目,狠狠搧了中国那些政治幼稚人士一记耳光。  

   

日本在二战后就成为美国的从属国,在外交上根本没有自主权。美国打伊拉克,向日本摊派,日本不得不从;美国制裁伊朗,要日本跟随,日本也不得不从。脱美入亚,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一直是日本政要们的梦想,而且借助中国平衡美国,更成为日本一些政客的战略目标。  

   

无论自民党的福田还是民主党的鸠山,都想通过中国这个桥樑,摆脱美国的控制。尤其是鸠山首相,还提出建立排除美国的「东亚共同体」的政治构想,并在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上公开与美国叫板,但鸠山的理想主义显然难敌美国的压力。  

有亲华之心 无亲华之胆  

   

鸠山上台之后,奥巴马政府对其极为冷澹,不仅两国领导人会面次数减少,而且对其冷嘲热讽,并在普天间搬迁问题上与鸠山对着干,最终使其名誉扫地,上任不到一年便下台。鸠山的前车之鑑在前,菅直人又怎么敢再与美国叫板?  

   

对于菅直人而言,当务之急是坐稳首相之位,因此修复美日关係是重中之重。所以,菅直人即便是有亲华之心,现时亦无亲华之胆。事实上,过去菅直人之所以发表亲华言论,主要是因为他长期处于在野的政治地位,说错了也不用负政治责任。而现在他贵为首相,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涉到日本的国家利益,他又怎么敢轻举妄动?  

   

菅直人重新回到美日同盟的轴心,这既是其本人的无奈,更是日本的悲哀。日本被牢牢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没有一丝自主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可能性也愈来愈低,毕竟中国不会同意联合国安理会中增加一个美国的应声虫。日本对华外交发生转变,中国也应从玫瑰梦中醒来,做好应对美日夹攻的准备。  

   

   

   

洪水滔天夺人命 官员不忘打官腔  

 太阳报  

   

本文重点  

   

    * 阿谀奉承 氾滥成灾  

   

内地官僚主义盛行,即使在洪水滔天的危急关头,官员们仍然不忘大擦领导鞋。据内地媒体报道,江西抚河决堤,严重威胁下游十几万人安全。江西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在电视上介绍汛情时,不是简要说明老百姓最关心的决堤和死伤情况,反而喋喋不休引述各级官员的「重要指示」,似乎官员的指示,远比汛情更重要,更值得报道。  

   

在官员眼中,没有老百姓的生死,只有领导的指示,因为提拔他的是上级,而不是老百姓,所以,宣传领导救灾得力、重视灾情,远比报道灾情本身重要得多。很多网民抨击这位官员官僚主义,但事实上,在内地官场有哪个官员可以脱离这个潜规则呢?官员在大会上讲话,哪个不是先要诵读一遍「邓小平中国特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内地官场如此,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每当发生矿难、火车相撞、地震等灾难时,内地哪一家媒体不是用同一种腔调、同一种模式,集中报道领导指示、领导赶赴现场、领导亲自指挥等消息,甚至官员姓名和职务统统报来,然后就用一句轻飘飘的「事故原因正在调查当中」结束了报道。至于人们最关心的事故现场及死伤情况则无可奉告,最多加一句「死者家属情绪稳定」。  

阿谀奉承 氾滥成灾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内地官场和媒体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令人恶心的阿谀奉承之风,主要是那些被奉承者乐于此道,而且很享受。近年来,领导人下去视察,穿过十几年的破鞋、风衣,都被那些无聊文人翻出来歌颂一番,而领导人在黑板上题写了几个字,便被人收藏入博物馆,作为永久纪念。  

   

至于领导人视察灾区,内地媒体动不动就以「特写」、「纪实」等文章,描写得花团锦簇,感人至深。而老百姓的悲情与苦难,似乎远远比不上这些领导人的一滴眼泪,半点温情。这样的事件愈来愈多,而老百姓也觉得愈来愈假。难怪有人说,这是一个做骚的时代,是用眼泪治国的年代。  

   

熟悉中国政治的人都知道,有关领导人的报道与宣传,如果没有领导人自己点头,根本就很难刊发。从某种意义上说,阿谀奉承文章之所以氾滥成灾,跟当事人故意放纵甚至变相操纵有关,而基层官员看到领导人都如此,自然变本加厉,无所不用其极。  

   

一直以来,执政当局都强调要改变作风、改进文风,但事实上只是光打雷不下雨。在官样文章中,充斥的都是奉承之言;在舆论报道中,铺天盖地都是领导人的温情脉脉、高大形象。这些既假又空的宣传报道,已经成为内地官场一害,而且使民心对当局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  

   

   

   

联储需要重新开动印钞机  

 太阳报  

   

美国经济前景还好吗?看来不乐观,这是联储局所作的判断。联储局在金融海啸期间推出多项购买资产计划,仅存的一项将会在本月底结束;华府为托楼市提供的置业税务优惠,亦会在本月底期满,当救市措施澹出,经济便即时洩气,反映复甦的底子何其薄弱,不妨打赌联储局很快便要重新开动印钞机,再次实行量化宽鬆救经济。  

   

根据议息会议声明,形势的确令人担心。经济复甦的动力已开始失速,新屋动工处于持续衰退状态,就业市场只见逐步改善,家庭支出看不到之前的显着增长。银行贷款在过去几个月继续收缩,雪上加霜的是,欧洲爆发债务危机,导致金融市场环境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弱。  

   

这些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全部有数据为证。美国刚公布的五月份新屋销售劲减三成三,破了纪录;而同期的新屋动工数字,亦急跌一成,主要是因为有意置业的人,已赶在税务优惠届满前买屋,现在所见的正是没有政府资助下楼市的真正表现。另一方面,早前已公布的五月份零售销售,出现自去年秋季以来首度按月下跌,消费动力显然后劲不继。由于楼市及消费是美国经济的支柱,经济减速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周末举行G20峰会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各国不应停止刺激经济措施,也不要急于为削减赤字而紧缩开支,并非无的放矢,美国的处境证明他说得没错。如果要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在停止以财政刺激经济之前,至少需要两项必备条件,其一是内部消费可以代替政府消费;其二是外部需求旺盛可吸纳製造业的产出,可惜这两项条件根本不存在。  

   

正所谓贱物斗穷人,国民不愿或无力花费,便会同时出现需求不足及供应过剩,从通胀数据可以清楚看到。美国五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按月下跌百分之零点二,是连续第二个月收缩,核心指数亦仅仅上升百分之零点一,表面上仍有非常轻微的通胀,实际是似有若无,与通缩只是一步之遥而已,在在反映市场供过于求,是经济再陷险境的强烈警号。虽然以上所讲的都是美国的情况,欧洲的处境其实亦差不多,坚持削赤而紧缩政府开支,弄巧成拙的机会无疑是较大。  

   

既然通胀与通缩只差一线,还执着猜测美国会在甚么时候加息,真是非常多馀,如果息口还未接近零、如果还有空间的话,相信联储局肯定会选择减息。那么现在是否已经无计可施呢?未必!在货币政策层面,联储局肯定已在考虑重推量化宽鬆政策,再次开动印钞机向市场泵水,重启资产收购,对内应付通货收缩问题,对外则让美元贬值提振出口。事实上,市场早已盛传联储局已有几手准备,再出手相信为时不远。  

   

   

   

“移民潮”下的中国背景  

   

(2010-06-24)  

早报   

     

● 王龙  

   

中国聚焦  

   

  大概是中国人太敏感于“世界之最”这样的字眼,当中国社科院在《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透露,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时,引发整个社会舆论的空前热议。有报道称,这是本世纪继2003年后又一次出现的“移民潮”,与之前的“劳工输出”和“洋插队”现象不同的是,本次移民者多数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于是,伴随着“中坚力量集体流失”、“中国资本大迁移”的惊呼,诸如“数典忘祖”、“为富不仁”等骂声也不绝于耳。  

   

  实事求是地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现代化过程中,人才、资金、技术的流动应属于正常现象,也符合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阐述的原则。问题在于中国的财富并没有按奈斯比特指出的方向流动,而是逆向往发达国家和地区集中转移。尽管这折射出了中国富裕阶层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国家认同感的澹漠,但也难以令人理解,这些饱受政策恩惠的人,为什么会携带财富蜂拥移居国外。  

   

  有评论指出,中国财富精英的移民与社会环境有关,深圳富士康的“N连跳”以及中山本田的罢工事件,一次次掀起了民众的“仇富情绪”,使他们越来越担心被“均贫富”;也有人认为,中国富人争相移民,是为了摆脱恶劣的投资环境,在“国进民退”的环境下,想投资的行业被垄断,能投资的行业不挣钱,结果只能选择离开;《南风窗》的报道更是寓意深长地写道: “中国会不会再现俄罗斯1990年代末期的富豪‘逃亡潮’?现在已有苗头。”  

   

  各种分析不无道理,每一种道理都有极为现实的理论支撑点,使这种移民现象在中国颇具“胜利大逃亡”色彩。但也应该看到,如此众多的说法其实不过是个表象,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程度的误读。也许,严重的社会不公加剧了不安全感,但中国的财富精英很多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早习惯了在自己的地盘呼风唤雨,说担心被“均贫富”显然低估了金钱在中国社会的能量。至于说投资环境不好、教育体制落后等,完全和移民两个概念,道理很简单,中国有那么多外资企业和留学生,何以不见外国富豪移居中国?  

   

移民成为中国有钱人的共识  

   

  这里说“误读”,一是在当今中国有移民心结的人并非少数,包括影视明星和公派留学生在内,一旦有机会就很少有人回国。资料表明,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万5000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万5000青年才俊,相当于60所北大所有在校本科生。二是近年来“裸体官员”人数陡增,这些人以种种名目将妻儿和巨额资产迁移出境,自己则留在国内为官,有风吹草动便熘之大吉。据中国商务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仅截止 2004年,外逃官员数量已达4000人左右,携走资金约500亿美元。  

   

  贪官外逃现象严重,却鲜有人为之付出法律代价。只要在互联网搜索就可以看到,广为人知的温州市鹿城区原区委书记杨湘洪、厦门远华走私桉涉嫌主犯赖昌星不过是蟊贼而已,动辄携款数亿潜逃的官员大有人在。诸多范例为富人移民提供了可参照的标本,他们越是知道有这样的结果,就越是不计后果疯狂敛财。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投资环境”、“仇富情绪”等顶多是种借口。  

   

  吊诡的还不仅是贪官和富人移民,某些“民族主义者”在找到合适的途径后,也不惜血本走向了他们曾痛骂的“卖国”之路。有消息称,因撰写《中国不高兴》而声名大噪的宋晓军先生,名利双收后竟然也加入了“美帝国主义”行列。消息是真是假姑且不论,至少说明移民已成为中国有钱人的共识。从这个角度说,真正值得思辨的是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  

   

 其实,中国文化向来不缺少思辨基因,像古语“树挪死、人挪活”,文言释义就是“适者生存”,用现代句式概括便是“生存”与“发展”。遗憾的是,有思辨力的文化却没有培育出具有反思力的群体,明末的“流寓夷土,筑庐舍……人口数以万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还历历在目,清末的“下南洋”、“闯关东”又踏入了循环怪圈。历朝历代周而复始践行一个周期律,纵有成千上万个理由,也不能说这样的历史有多少传承价值。  

   

  更为遗憾的是,许多社会管理者和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并没有社会责任,他们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积累建立在了无数平民辛劳的基础之上,却毫不在意牺牲他们的利益。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公,不是用知识和财富改良自己的故土和国家,而是一走了之。官员、学者、明星尚且如此,富人们自然也不甘落后,于是导致了移民人数成倍递增,构成了一波胜于一波的移民潮。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就教诲弟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哲学层面中,这个“道”可以是发展之道,也可以是道德之道,任由人们的想象扩展。但具体到如今各类社会精英前赴后继“浮于海”的问题上,就不难看出一个清晰的主线——在道德底线失守、权力规则失控、社会信息失真的环境中,每个群体都觉得自己弱势,每个人都有危机感,恰如白垩纪末期的恐龙,永远预见不到自己的未来。不过这恰恰反证了一个规律——既得利益集团固然强大,历史法则更加强大。  

   

作者是中国大陆评论人士,文发自石家庄  

   

   

   

西安的国际化与英语何干?  

   

2010年06月23日 22:17     来源:侨报    作者: 钟海之    

   

提高城市的国际美誉度和市民的生活品质,除了城市在管理服务的优质化、市民言行的文明化外,更需要城市对不同人群和文化的包容度。  

   

【侨报6月24日中国时评】西安市民近日平添新压力:按照当地官方规定,到2015年,一半人要能认识500个繁体汉字,并会说900句英语,外来人口要上礼仪课才能办理暂住证。这是这个城市新近出台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十年规划”中的基本要求。此举一出即引发舆论哗然,甚至有网民质疑这是“官方意义上的崇洋媚外”。  

   

对于中国城市的“国际化”理想,海内外均不陌生。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中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平均每个省超过5个。当时这股热潮就招致批评不断,城市建设凸显地方官员的“好大喜功”情结。  

   

作为汉唐时期闻名世界的东方之都长安,西安凭着秦陵汉墓、千年古都之尊已然名扬四海,其国际化大都市的梦想应不算是“白日梦”,只是十年之期以及强加给百姓的负担让人难以苟同。要知道,即便中国目前最具“国际化雏形”的北京、上海也不敢轻言说要在10年内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会”。  

   

借增强城市软实力市民人文素养,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西安地方当局的用心本无可厚非。但单凭“全民学英语”和“认识繁体字”等方式来实现的想法却有些荒唐。国际化等同于市民的“英语化”吗?铸造一千多年前的长安辉煌靠的似乎也不是这个。  

   

据了解,目前对“国际化大都市”尚未有明确的定义,较为公认的标准是拥有雄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有全球影响力。换言之,国际化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带动人文素养等不断提升、文明进步逐渐形成的。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说:“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接轨国际同市民会不会讲英语无关。陕西人的骄傲、着名导张艺谋英文之烂广为人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享誉全球影视业界。  

   

再说,建设和发展城市的目的也不在于“是否国际化”,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说得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宜居为要”。  

   

而提高城市的国际美誉度和市民的生活品质,除了城市在管理服务的优质化、市民言行的文明化外,更需要城市对不同人群和文化的包容度。这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决不是官方拍拍脑袋、定个指标这么简单就可完成的。  

   

   

   

打压相亲节目,打得掉拜金主义吗?  

   

 来源:侨报    作者: 侨报评论员    

   

伴随着社会财富分配的日益失衡、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的价值观被严重扭曲,主流价值观念的凝聚力似乎正被弱化,显现出盲目、浮躁、乃至畸形的精神状态。当下的中国社会需要建立一个为大众所接受的社会共同理想。因此,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当倡导健康、良性的价值观,提倡多元化的成功标准,决不能去渲染那些享乐主义甚至拜金主义。  

   

【侨报6月24日社论】“姑娘们我告诉你,你们嫁人,嫁老公,没有5克拉以上的钻戒不要嫁”;“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笑”;“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一段时间以来,这些赤裸裸的拜金话语,频频出现在大陆一些电视相亲节目中,引发坊间一波接一波的热议。  

   

从《非诚勿扰》,到《为爱向前冲》,荧屏上的女嘉宾们赤裸裸地表达自己对金钱、财富的向往;男嘉宾们则颠覆了不露富的中国传统,大肆炫耀自己的存款和房产豪车。媒体更刻意制造敏感话题,甚至找来 “托”当嘉宾,将相亲变为“演戏”……如此种种,不仅惹得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大肆挞伐,更使国家广电总局下令取缔相亲节目中过度的拜金主义和“不正确或非主流的价值观、婚恋观”。官方这一举措,赢得民间一片叫好声。  

   

不可否认,一些媒体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制造噱头,把严重扭曲的价值观、婚恋观肆意炒作和无限放大,以此来吸引眼球、扩大卖点,对主流思想观念造成极大冲击,的确当“杀”。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节目得以火爆,其得以滋生的土壤并不仅仅是媒体,更是现实的社会——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狂潮。  

   

如今,官方以行政手段封杀一档相亲节目,是否能封杀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据报道,“封杀风波”尚未止,一场“全球私人甄选佳丽”的活动近日又在广州开幕,18位5000万元(人民币)俱乐部的富豪选老婆,风水大师坐镇,数千名单身女竞相参加海选,没有“旺夫相”首轮即淘汰出局,堪比皇帝选妃……这则新闻又成为媒体争相报的焦点话题。  

   

由此可见,电视相亲只是拜金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今天封杀了,明天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今年早些时候,路透社和另一机构合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抽样的23个国家中,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民众最相信“金钱万能”,并列成为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而在两日之后,中国的“环球网”跟进这段消息,在网上发起了个“中国是第一拜金主义国家吗”的调查,结果,居然有八成人选择了“是”;更吊诡的是,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有约六成网民承认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至于为什么“拜金”,网民的回答直截了当: “没办法,现实就是如此!房价、医疗、教育,以及这两年不断暴涨的物价,许多年没有变化的工资,已经无法面对了。”  

   

金钱所造就的焦虑感与不安全感,正日渐影响着中国民众的个人行为和精神状态,亦包括他们的婚恋观。十几年前的电视征婚活动,还有点文艺青年的味道,参与者更希望展示的是自己的多才多艺或是深刻内涵,如今则是直截了当地“砸金蛋”,看谁能哗啦一声拔得头筹。  

   

当然,赤裸裸的“拜金女”还是会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鄙夷,但现实中纯粹的爱情也正成为奢侈品。中国有句古话:贫贱夫妻百事哀。如今的年轻女性找个有钱老公的压力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很多没钱的男人被定性为失败者。此前一位拒生“穷三代”的女子在网上发帖“我不想给月薪2500元的穷老公生孩子,我错了吗?”就引起热议,有人唾骂,有人同情,更多的则揭示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最近20余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着社会财富分配的日益失衡以及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全社会的价值观被严重扭曲;而由于腐败、贫富差距增大等社会问题的存在,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凝聚力似乎正被弱化,显现出盲目、浮躁、乃至畸形的精神状态。  

   

当下,中国社会需要的是建立一个为大众所接受的社会共同理想。新闻媒体当倡导健康、良性的价值观,提倡多元化的成功标准,尽量不去渲染那些享乐主义甚至拜金主义,避免让那些不良观念误导正在建立、发展的价值观。同时,中国政府也有责任帮助年轻人减轻压力,让社会恢复良性运行,更应当构建一个公平、公正、人人通过奋斗得以成功的环境。那时,拜金主义的相亲模式就自然会失去市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