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石子的男孩及可乐男孩
赵半狄先生在报纸上刊登抵制美国电影<<功夫熊猫2>广告,正人君子们很不以为然,认为是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有排外心理;世俗小民者流则讥讽赵是在借机自己炒作,甚至怀疑其和制片方有暗中联手的勾当。乌有之乡的郭松民先生也心觉沮丧地把赵的举动形容为类似“一群巴勒斯坦少年远远地向一辆隆隆驶过的以色列坦克抛石子”。郭先生的比喻确实非常形象。在他看来,“中国熊猫人”赵半狄改变不了什么,好莱坞战车满载着美国的文化已经在中国的文化家园纵横驰骋,赵的行为只不过提醒我们:坦克来了。仅此而已。
郭松民的评论中透露出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深 深忧虑,也发出重建中国的文化主体性的令人钦佩的呐喊。然而,郭把希望放到了政府身上,“击退坦克只能靠坦克,而不能靠小石子”。笔者并不完全认同郭先生的观点,坦克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坦克后面跟着冲杀的士兵。况且我们的坦克在哪里?或许忙着拉煤去了吧。
这里,我要再提另一个中国男孩——汶川可乐男孩的故事。这个故事相信绝大多数国人都不陌生。
"2008年5月15日晚7时许,压在薛枭身上的预制板终于被移开,薛枭被拉出了废墟。抬上担架后,他说:“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一听这话,抬担架的消防人员乐了。薛枭不知道外面正有电视直播,而他的这句话通过镜头,传遍了被悲伤笼罩的整个中国"。
重获新生的男孩首先想到的是“冰冻的可乐”,可乐是什么?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也许有人要说这也太牵强了吧,可乐就一定是美国的吗?中国不是有非常可乐吗,就是男孩的故乡四川不也曾经有过天府可乐吗?打住,可乐就是美国文化的符号,这没有必要矫情。当亿万观众听到可乐男孩的这句话语时,尽管都顾不及思考更多的什么,只是为他的得救感到由衷的欣喜,但是,欣喜之余,许多具有民族敏感性的人内心深处难道不会徐徐地感受到别样的一番滋味吗?难道不会隐隐地发觉美国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侵浸在了诸如可乐男孩这样的新生代少年的血液中了吗?
扔石子的男孩与可乐男孩的故事可以抽象作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许感到深深的忧虑:中国文化难道已经悄然地被美国文化所征服了吗?中国文化的反抗真的是那样无力而堂吉科德般的无奈吗?
的确,自从我们自觉自愿地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以来,西方资本逐步渗透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目前的中国从某种意义上已经重新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洋奴文化盛行而成为主流,许多文艺作品中散发着颓废猥琐的腐臭味道,“娱乐至死”成为影视节目的主音节,“拒绝高尚”成为文化导向的主航标。
但是,我们要问一句:主流就是主体吗?
精英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们代表着主流,但实际上他们只是霸占着主流媒体而已,;善良的看客们虽然愤恨,但也似乎对于精英们的主流地位感到无奈。这时,好莱坞战车隆隆开来,主流们没有反抗,只有献媚。于是,看客们得出结论:"文化中国全线崩溃"!
然而,主流并不一定就是主体。目前中国的主流文化并不代表中国文化的主体,中国文化的主体永远都是伟大的中国民众,中国的主体文化也永远扎根在伟大的中国民众之中。中国主流文化对好莱坞文化的投降和谄媚,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也有同样的文化意志。
或许有人要嘲笑我的迂腐了,看呀,“伴随着好莱坞战车而来的,是美国的文化、美国价值观、美国的是非标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在刺激、兴奋和尖叫声中,不知不觉地就被灌输,被洗脑了,极而言之,他们很可能从认同美国文化开始,逐步走向认同美国的统治”。 这只是表象。
在我看来,人民大众是天生的“拿来主义”者,他们不拒绝好的东西,甚至也不拒绝坏的东西,他们会选择,他们也会抛弃,因为只有他们才是生活的主人。有人总担心他们会被洗脑,被灌输,被愚弄。这种担心虽非多余,但我总觉得倒是担心者有些自我迷失的味道。我们往往低估别人的智慧,往往自己吓唬自己。人民不会轻易认同,他们狂欢,他们陶醉,他们尖叫,但并不等于认同,尽管他们往往装作被认同的样子以换取不被频繁地骚扰;我们的孩子们也不会轻易认同,他们只是对那个糖果的味道有兴趣而已,孩子还小,并不知道那是怀有好意的还是恶意的。孩子是最有爱恨标准的,他们可以吃掉那个糖果,因为他爱它而已;但孩子并不会给你带路,当他知道你是敌人的时候,即便带路,也会带你到八路军的埋伏圈,少年英雄王二小而已。
《功夫熊猫》来过了,《功夫熊猫2》又来了。据说里里外外都是中国元素;据说“除了从经典的功夫电影中借用了一些元素外,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我们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好厉害的美国人?我却说,我不相信!如果作比喻,中国文化的象征不是熊猫,是龙。龙乘风云而上九天,随时屈伸,应时变化,渊深而莫测,高邈而难知!说什么“抓住了我们文化的本质和核心”,谈何容易!中国文化的核心要是这么容易就被抓住,能轮到美国人吗?
《功夫熊猫》来过了,《功夫熊猫2》又来了。穿着华丽高贵的中国文化外衣,奏着雄浑高昂的汉唐圣乐。但指挥者高高在上,看得出那人金发碧眼,是个美国人。我们该欢迎,还是该沮丧,该愤怒,还是该兴奋?熊猫是中国得国宝,功夫是中国的国粹,但《功夫熊猫》却是?...无语。
《功夫熊猫》来过了,《功夫熊猫2》又来了。但这一次,扔石子的男孩出现了。这是一件好事。伟人说“很好,很好”。不过,据说中国人喜欢沉默,据说中外的精英们很喜欢中国人沉默的性格。扔石子的男孩显然很不招待见,精英们很生气 ,因为精英们害怕后果会很严重。
精恶英们多虑了吧,那不过是一个小石子,那不过是个小男孩。然而,精英就是精英,岂是我等俗人可比。人家看出这是一种反抗,人家看出这种反抗的蔓延会葬送自己的前程。
是的,扔石子男孩的情绪会传染给可乐男孩们的。君不见,那个可乐男孩吗?当我们忧虑美国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侵浸他的血液时,我们看不到他在微笑吗?那是地地道道中国式的乐观,中国式的自信!可乐男孩们或许会去扔可乐瓶的吧。
我们要反抗,我们更要自信。没有自信,我们的反抗只是绝望的挣扎,但不反抗,我们的自信就成了自我麻醉。
美国很傲慢,卡森伯格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被问及2008年《功夫熊猫》在中国遭赵半狄抵制一事时会漫不经心地回答:我忘记了。 郭松民对此解读为:在中国的这块土地上,好莱坞的文化战车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了它完全可以不在意有人反对的程度。我不这样认为。我读出了美国人的恐惧:不要招惹这些孩子,但愿他们玩累了自己回家吧。
美国人闯进来的是中国,不是巴勒斯坦。美国文化征服不了中国文化,到是可能被征服。当初的满清就是先例。征服者自己会与被征服者保持距离划清界限的,因为他们怕被反征服。《功夫熊猫》或许恰恰是美国人噩梦的开始!
但好莱坞战车的确在中国的文化家园横行霸道,这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现实。这是明目张胆的文化侵略,这还需要怀疑吗? 但我相信,中国人不会认同美国文化,因为美国根本就没有文化;美国人更惧怕中国人认同美国文化,同样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其实并没有文化。
但是,美国人有刺刀,好莱坞战车正是依仗那个硬家伙横行的。好莱坞战车并不是来耀武扬威的,是来收获票房的。诈取完中国人的血,远比征服中国文化来的实际。美国人是最实际的生物种群。
可乐可以喝,石子也要扔,功夫熊猫可以看,但门票尽量少买。这是消极的反抗,但必须反抗。
我们还是要造我们自己的战车。但伟人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英们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