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打工者的缩影
农村打工者的缩影
看了纪录片《归途列车》,得知中国有1.3亿外出务工人员,春节返乡,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人口群。
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工的悲苦忙碌、亲情与生计之间的矛盾,用艺术的手法告诉了世人当代农民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部纪录片在美国放映,并得了奖。但是美国《时代周刊》的评价,我听着不顺入耳。他们声称正因为中国有成千上万的打工者,才使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挺立过来。站在外国人立场上看,好像我们拣了个大便宜,究竟是谁捡了便宜又卖乖呢?有谁关心农民工潮的背后,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呢,且不说国民地位的下降,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家乡的空巢危机,道德与感情的底线危机,大片土地的荒芜与弃用。况且究竟是挺住了,还是加重了危机,不是道德说教所能改变和感化的问题。因为欧美已尝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的甜头,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中国的老百姓埋单。却是为他人提供优渥生活的中国老百姓在承担。
像“张哥和陈嫂”一样,当初他们满怀希望离家打工,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变子女的命运。但事与愿违,长期不在家,疏忽对子女的教育,女儿已不愿学习,多年后,成为第二代打工者。他们尽管做出这么大的牺牲,仍无法改变孩子的命运。说穿了,就是中国工人做出的牺牲最大,外国资本家得到的利益最大。影片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和处于世界经济链条最底层的农民工而言,他们会回归到什么地方?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影片就这一点而言是深刻和真实的。
而当下正热播的反映北方农村的生活背景的电视《乡村爱情故事》,则显得有太多的虚假和做作,脱离了艺术应反映生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则,忽略了艺术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这样就使得作品没有深度,且不说剧中无孔不入的植入广告,毫无意义的插科打诨,完全破坏了艺术的原味与美感,令人大倒胃口。
看完后,观众不仅陷入沉思,象牙山日新月异,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到处是农民企业家。事实真的这样吗?象牙山恐怕像当年的大邱庄一样凤毛麟角,这就脱离了现实的土壤,失去了作品的典型性。其实,南方和北方一样,改革开放后同样面临着家庭模式与道德底线的冲击。农民的日子并不好过,如果风调雨顺,农村生活尚且艰难。何况农民最担心的是疾病和教育问题,化肥和种子问题,农村孩子的厌学问题,生活保障和养老问题等等。生命有那么多的不能承受之重压,那种假情假意的轻松与戏谑,与现实根本脱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切向钱看,民风已不再如以前那般淳朴。
艺术家要敢于深入生活,再现生活,提炼生活,才会真正创作出动人心魄的好作品来,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