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生产和消费:技术对于生产和消费和影响
技术、生产和消费:技术对于生产和消费和影响
向西行
在传统的经济危机考察中,人们最多关注的是生产和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于引起二者之间失衡的原因做了多方面的探索。细分分起来,有批评人性贪婪方面的。为此,有大量的著作在帮助我们认识到人是自私和贪婪的,追逐利益是不择手段的。恩格斯的那句名言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人性的贪欲无度:“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家就不惜冒绞首的危险”。但从第一次经济危机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了,批评人类(或人类中的部分人)贪婪本性的著作连篇累牍、不可胜数,但人类本性因此改变了多少?有从生产社会化而资产私有化而产生的无序中找原因的。为此,许多国家进行了社会革命,遵照先辈的理论教导组建了社会化的制度,生产资料公有,组成全部国有的生产企业,由国家进行计划指导,彻底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断绝。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结果是各个国家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经济危机倒是没有出现,但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严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等问题,最糟糕的是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纷纷又将其送回到原来的那个起点。事实证明,社会革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而生产的全盘国有化更不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因过于庞大的经济组织机构只能使生产的效率下降。危机是不会产生了,生产能力不足,供应短缺倒是常见现象。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过兴盛和衰落,看到财富和贫穷。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在国家间经济的差距,个人和家庭间财富的落差之后,是生产能力和创造财富能力的差别,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对于技术的掌握和应用的差别。
技术就是一个平台,从广度和深度上为生产和消费提供了环境。生产和消费就象二个竞赛的选手,相互追逐,此消彼长。二者之间,经常呈现的是这样的三种情形:其一,生产领先,消费紧随其后,二者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时的经济,生产高速增长,消费需求旺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二,消费领先,生产落后,二者之间差距甚远。这时的经济表现为生产短缺,消费在低层次徘徊;其三,生产领先且远远超越消费,经济表现为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反回来影响生产。但无论是何种情形,我们都不能将生产和消费运动的跑道想像成圆形的,那是一条线状道,有起点和终点。
生产和消费和关系,是一对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既很难说清谁引领谁,也很难说清谁促进谁,就象手心和手背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从广度和深度上二者则相互覆盖。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消费,不仅仅是指生活消费,同时生产性消费也越来越成为消费的主体。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化,产业层次的加深,生产性消费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已成为消费领域重要的一支力量。因此我们在考察消费的过程中,绝不能仅限于生活性的范畴。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消费是有一个相对的饱和的界限。尽管从绝对意义上讲,消费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是有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
技术为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其发展限定了环境。在一定的技术环境下,生产和消费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扩展到技术所能提供的全部领域后,都会有一个相对的饱和状态,表现为消费不振、生产疲软,社会经济陷入到滞胀状态。除非技术能有所突破,否则无论是通过经济危机进行产能和消费的破坏以求得发展空间,还是通过社会革命进行财富的重新分配以产生新的需求,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消费的再次大发展问题。
按照技术对于整个经济的引领和支撑程度划分,以能源及其应用方式的技术最为突出,当列为第一梯队,其次为交通和通信方面的技术,其余的产业可列为第三阵营。
让我们以此观点考察一下当代世界产业的发展情况吧。当代世界产业的时代特征体现为,以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发展达到巅峰时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处于高平台期;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扩张期。
但当前三大产业面临深刻的矛盾。传统产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面对成本推进压力却越来越缺乏机制弹性,层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业尽管具有技术优越性,但技术创新的巨大“破坏性创造力”缺乏有效的新商业模式支撑,导致投资人长期信心不足而倾向于风险短线投资行为。金融服务业具有强烈的自我增殖能力,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膨胀,系统性风险剧增。创新机制出现创新不足与创新失度并存的现象。创新外溢和创新风险导致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同时,因创新者可以转嫁失败风险又导致一些领域创新失度。因此,世界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前景不明。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重大的技术突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金融危机,再过几年,一定会以另外的面孔出现。
〔2010年9月28日草成,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部分文字引用自社科院专家金碚:金融危机真正原因在实体经济。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