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儿童节:快从绑匪们手里抢回祖国的花朵吧!
写在儿童节:快从绑匪们手里抢回祖国的花朵吧!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
但可惜的是:我们不仅已经看不到往昔这些祖国的花朵们灿烂迷人的笑脸了,并且也听不到这些祖国的花朵们稚嫩而嘹亮的“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歌声了。
充满我们眼界的却是:这些祖国的花朵们个个都背着大小和重量与他们的身高和体重极不相称的书包,人人都作着作不完的作业,还要思考着那些也许他们这一辈子都弄不明白的奥数题。
我们沉重而艰难的感觉却是:在一片“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叫喊声中,高昂的幼儿园入托费、名目繁多的学杂费、书本费、参考资料费、试卷费、补课费、择校费等等,像神秘的抢劫机器一样,不知不觉的便抡走了我们多年来节衣缩食的积蓄。
更有甚者,请大家再听听土豆网上的安徽5名小学生集体自杀、以及其它地方小学生用红领巾自杀等视频控诉吧。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Mn2FLlrtm0/
(笔者向版主请求:因我不会电脑操作,故请版主能够将这个视频播放出来)看看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们如今究竟是怎么啦?他们究竟是不是遇到了绑匪?
众所周知,教育的要意是育人,是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有用的人才,而绝非是用填鸭式灌输所得到的百无一用的高学历。这一点,难道北京大学的状元去当屠夫的事例还不能发人深思么?
众所周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没有强制他的儿子上大学。让我们还是通过著名世界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来看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吧: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誉满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1910年11月12日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爿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1927年秋,和吴筱之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即多方打听并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馆助理员。1931年秋冬之交,华罗庚进了清华园。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数素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堆垒数素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 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9月和李政道,朱光亚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决心偕家人回国。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 3月11日 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 1950年3月16日 ,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 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空气,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华罗庚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参加新中国的各项社会活动。 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他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他还出席了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1964年初,他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毛主席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笔者注:以上文字摘自http://bbs.swnu.edu.cn/show.php?area=95&aid=1465的《中国最著名的五位数学家!》一文)
从上述数学家华老的这些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中,我们究竟看到了一些什么呢?难道我们看到的是当今这些教育绑匪们填鸭式的百无一用的唯高学历教育么?难道我们就没有看到华老那一颗博大的热爱祖国、密切与工农结合、“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么?真正的教育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难道它只能是当今这些教育绑匪们所忽悠的填鸭式的高学历,而不是华罗庚所受到的(也是人民领袖毛主席所大力提倡的)以育人为主、因材施教、与工农实际相结合的教育路线么?
那么,面对着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严酷状况,这些教育绑匪们为什么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他们的教育路线不改呢?难道他们不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一切向钱看”的路线么?从这一点来看,难道著名网友黎阳同志所写的《持权抢劫》一文的观点还过分么?快从这些绑匪们手里抢回祖国的花朵吧!让这些孩子们恢复他们应有的天真童年!
秦川牛
2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