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武大简新华所谓“中国模式”
笔者按:
《国际经济学》教授刚从中央党校回来不久,最近推荐了一篇题为《什么是“中国模式”》的文章,按照课件的顺序推测,这篇文章本来是放在最后讲的,可是笔者好奇,还没等他来得及高谈阔论一番,便提前阅读了该妙文(暂且不打引号,毕竟是能进中央党校的教授推荐的哈)。笔者采取了先攻两头,最后前后夹击的阅读方式看完了该文章,果然是“妙文”。既然是“妙文”,而笔者作为一名“普通得没法再平凡”的 (此说法为笔者自认为是首创,如有雷同,甚感荣幸O(∩_∩)O)学生,当然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作者雷同的不多,但是疑问和不同意见不少,想在此与作者及教授商榷。至于笔者缘何用“驳斥”一词,唯一目的在于“虚张声势”、“招蜂引蝶”。以下为作者原文,括号内为笔者愚见,亟待各位贤才指教,百度一下便可找到。顺便提醒一下,现在的理论界污蔑的最多的就是“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去百度文库分别找找“改革开放的成就”、“大跃进”的成就、文革时期的成就,不用笔者多说,那些谣言便不攻自破 。哎,真是难为人家百度了。
驳斥武大博导所谓“中国模式”
什么是“中国模式”?
简新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内,GDP年平均增长9·7%(近三十年物价上涨何止9.7%?1978年以来,大的通货膨胀就多大5次,平均6-7年一次大的通货膨胀!这样的膨胀频率在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是罕见的吧?2010年GDP约40万亿人民币,而固定投资却高达27.8140亿元,投资率接近70%,远远超过了最近五次通货膨胀时期的最高投资率,大概是1988-1989年那次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投资率的两倍。不久前央行承认多发了42万亿人民币。综合上述情况,近三十年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1978年为3624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达到209407亿元,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4位,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居世界第27位上升到2006年的17606.9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中国对外依存度早已超过60%,这样的外向型经济真的是利国利民吗?而中国对外出口的都是什么类型的产品,我想作为博导的作者不会不知道吧?中国每年把巨量的优质商品以罕见的低价卖到国外,而中国人自己却吃着三鹿奶粉、转基因食品、瘦肉精、毒馒头……请问,作者眼中的经济到底是为了满足谁的需求???),国家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在当前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外商直接投资占多少?金融危机期间涌入的热钱有多少?这些是可以直接撤走的外资,在国内矛盾、国际矛盾日益尖锐的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万一外商撤资,资不抵债了你怎么办?你有什么实力保证他们不撤资?中国的经济能承受如此大的打击吗?)。
2010年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大约10年前,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
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不足3千万(作者不是说这几十年来经济增长有多猛吗?那么平困标准是否跟上了经济增长速度呢?是否跟上了物价上涨的速度呢?其实,看看中国当前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这个问题就能了解个大概吧。那么这个减少又有多大的水分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成为各国议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世界银行、联合国的有关机构把中国作为“范本”、“样板”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不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也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开始在国际上流行。
但是,什么是“中国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什么,(我也来说说:最大限度的压低国内工人阶级的劳动力价格,利用极低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为欧美亚国家生产优质、低价商品,把昂贵的假冒伪劣产品留在国内;大部分产业被外资控制。高污染、高消耗、低技术、低产值。权贵官僚乘国营企业私有化窃取巨额财富。中国人劳动、挣钱,美国人花钱,一个人均收入极低的国家养着一个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共建和谐“中美国”;民族分裂势力在老牌帝国主义欧美国家的鼓动支持下乘势而起,如西藏3.14打砸抢事件,新疆7.15暴动,正在愈演愈烈的内蒙古暴动,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南海诸岛被周边小国非法侵占,资源被疯狂非法盗采,却一厢情愿的固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卖国政策。东瀛国窃据钓鱼岛狐假虎威狗仗人势、作威作福;更有韩国棒子频频扣我渔船。美国数艘航母同时在我专属经济区、领海周边游弋恐吓,政府和军方不敢集体哑然;人民爱国抵制外货,御用豢养砖家斥之为“爱国贼”。农民工合法讨薪,政府以民工为“反恐”对象……以上种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请问博导,要是有街头流氓对你提出要对你老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你是不是也同意呀?进城农民工被当成“反恐”对象,这还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吗?莫非你所谓的“模式”就是这些东西吗???)有什么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存在什么不足和需要吸收的教训,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形成一致的看法,更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回答。这既是外国借鉴中国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更是中国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模式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和简略的总结归纳。
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中国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新中国只是在三年恢复时期参照了苏联模式,而且还不是完全照搬,请你多买几本书,回家好好看看周总理和陈云同志在三年恢复时期说过的话)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私有制是一切不平等的起源。共产党宣言明确写道,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消灭私有制,在社会主义中国坚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营企业,难道有错吗?莫非博导先生有自信超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难道要搞私有制吗?难道你不懂历史证明了哪些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吗?还是作者反对共产党执政?),收入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不顾事实,以偏概全。难道不应该缩小差距吗?难道分配公平有错吗?你是不是有为那些自私自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人擦屁股的嫌疑?你的立场是什么?莫非你想站到人民对立面去?),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战略(到此我更怀疑你的常识是否过关,刚建国的国家难道不应该巩固国防吗?你不知道巩固国防靠的是重工业吗?难道不应该赶超而要继续落后挨打吗?还是黄克诚将军说得好啊,“就算是出去要饭也得准备好打狗棒”。再次请问作者的立场是什么?),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重工业(含军事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论十大关系》你是没读过是吧?不仅没有常识,还歪曲历史),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还在装作一副为农民说话的摸样。请问你眼中的落后是指什么?说到底不就是那时候还没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嘛。)
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你不是一直在鼓吹这三十多年吗?请问经过三十年的改革,现在转变了吗?我想你的视力应该没多大问题吧。为什么胡总书记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呢?你是不是想拆胡总书记的台呀?),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对于文革,在此不想与你辩论),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平均增长率在6%,其中工业增长率8%,这样的发展速度也能让经济到“崩溃的边缘”吗?那么当时的欧美最高才3%左右,按照你的逻辑,那些国家是不是早就灰飞烟灭了?),消费品严重短缺,连火柴、肥皂都要凭票供应,农村2·5亿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创业阶段能油的享受吗?有没有脑子?又在以偏概全了。那一代人省吃俭用是为了谁?在国际形势危急的时候全国勤俭备战有错吗?他们勒紧裤腰带为了谁?做人要厚道,忘恩负义、数典忘祖实属不该。)。中国旧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城乡居民强烈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旧模式到了非改不可地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是啊,确实清除了不少政治障碍,呵呵,资改派那句“再也不用看老百姓脸色办事了”可不是一时兴起才说的吧。)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己纠正了政治上的偏差、经济上的失误,尊重民意(强行推行包产到户导致众多基层干部自杀,确实“尊重了民意”),坚定地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这是中国改变旧模式、形成新模式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望子成龙、注重教育、穷则思变的优良传统,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华人,是中国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和结构变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毛主席时代要是真像你所说的那样“吃不饱、穿不暖”,要是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吗?美国能和你关系正常化吗?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还打得不亦乐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关系的改善(刚从美国回来就打越南,这能说改善吗?),也为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旧的经济模式虽然问题很多、弊端突出,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毫无建树,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比较好的重工业基础,为改革开放后轻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必要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难道你不知道这些话和你前面的话自相矛盾吗?没有公有制为基础的国营企业、没有计划经济体制集中精力办大事,能“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吗?你不是说轻工业怎么怎么落后吗?怎么又说有“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呢???不优先发展重工业能有好的工业基础吗?你说这些话一点都不害臊吗?)否则,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难以得到那么快的发展。(不过,起码你最终还是会承认这些成就)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是指中国经济制度和发展的模式。中国现行的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模式。中国模式既不同于“斯大林模式”,与在所谓“华盛顿共识”指导下形成的部分拉美国家模式、东欧国家和俄罗斯模式也有本质的差别。“华盛顿共识”指导下形成的模式的基本特征,最简单的概括就是经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外向化,(这几十年来不就是把国营企业私有化市场化吗?不就是把工人阶级推向市场吗?色情产业这么发达还不够自由吗?那么高的对外依存度,每年给人家送巨量的优质商品还不够外向吗?)再加上政治上的多党制、议会民主化(茅于轼、刘xiaobo之流搞“08xianzhang”的意图还不明显吗?)。
经济模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战略。
下面就从这五个方面分析和归纳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从基本经济制度上看,中国由过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四统”的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私有制经济成分超过GDP的60%,公有制经济还是什么主体呀?那些央企还是工人阶级说了算吗?动用国有资产都不用经过全国人大了,这还是公有制企业吗?);由过去分配方式单一、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转变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呵呵,按资分配、按权分配而已)、公平与效率并重、既有差别而差别又不能过大、既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0.4%的人占有中国70%的财产,怎么共同富裕?5.2%的基尼系数还怎么带后富呀?还有什么公平呢?你爸是李刚吗?)。
从经济体制上看,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怪物),这种体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房价物价你能控制吗?原因在哪?现在的市场化已经超出了可控范围。),在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没有完全放弃必要的国家管理经济的作用。
从经济结构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在不断的调整中正在趋向合理化(今天这么大的城乡差距哪里看得出有合理化趋势?):在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果真加强了吗?要是加强了,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大量抛荒?为什么农民要出外打工?)之后,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已经改变,目前重点发展的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局面已经改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部分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国那样的过度城市化;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三线建设早就把这些都做得差不多了,还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把工业都搬到沿海,把已经建成的都给废弃了?搞破坏的就是资改派那些人,现在还反过来邀功?),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
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经济,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开始改变(先把人家打残,现在又说正在给人家打造一副拐杖),新模式强调要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加强,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再次请问,这三十年到底有没有实现你所谓的“新模式”,莫非你又想挖胡总书记的墙脚?)。
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实现战略转换,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转变成现代化战略(是啊,是转换了,改革开放以前,自力更生, “现代化”以后反而依赖外国,你这是哪门子现代化???);由重速度、重数量、轻效益、轻质量的倾向转变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请问什么叫做“片面强调自力更生”?且不管你歪曲历史,难道自力更生有错吗?要当洋奴你才愿意吗?建国第二天就有17个国家建交,之后还有那么多第三世界国家帮忙抬进联合国,中日、中美关系也正常化了……这也叫“闭关锁国”?),掌握两套本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成功被“殖民化”模式的经验)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还在发展、完善中,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成功经验。
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都是发展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又需要完善制度的保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果制度极不合理、政治上动荡不定、天下大乱,就谈不上发展。发展中国家往往经济体制不成熟和完善,政治上也往往不稳定,政治稳定有赖于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完善体制则需要制度创新即改革,而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调整或再分配,又会产生不稳定因素,因此都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问题。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的经验是:发展是目的(关键是为谁发展、靠谁来发展,显然这几十年一直是在为少数人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手段、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必备条件(改革之后,维稳的费用超过军费,你的稳定在哪里呢?还想“全民皆城管”?),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和稳定应该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促进改革和稳定,改革必须带来发展,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也不能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更不能因为害怕不稳定而不改革,要尽量使三者协调统一、互相促进。(经验就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有奶便是娘!到现在成功建设成为一个黄赌毒、坑蒙拐骗,样样俱全的道德极度败坏国家!)
中国模式没有走极端、搞单一化,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既否定了单一公有化,又没有搞全盘私有化,从而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和作用;既改变了方式单一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扩大收入差距,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防止贫富高低悬殊、两极分化,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公平效率并重,更有利于发展和稳定(请问你怎么解释5.2%的基尼系数?你防止成功了吗?达到了共同富裕吗?在基尼系数“平稳增长”的情况下,老百姓尤其是农民有共同富裕的趋势吗?);既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又没有一切市场化、完全自由放任化,注重发挥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更有利于纠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特别是致力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本国企业、产业、经济的必要的合理的保护,既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又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有多少企业被外资控制?还有多少企业是有实力的民族企业?连一支笔都有那么多东西是进口的,你还“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更78年以前比比,你还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中国的模式转换也没有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摸着石头过河”(温水煮青蛙),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双轨”过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这样阻力更小、成本更低,至少到目前为止的实践证明是更成功的方式(是啊,成功建设成为一个黄赌毒、坑蒙拐骗,样样俱全的道德极度败坏国家!)。
中国模式特别注重通过制度变革,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是中国模式成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先后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睁开眼睛看看今天的小岗村和南街村吧)、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留成、奖金制度、企业承包制(少数权贵窃据老百姓几十年勒紧裤腰带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还少吗?)、股份制(那21个产业是怎么被控制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按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才能等生产要素分配、地方分权、财政包干、分税制等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职工、管理者、技术人员、企业、地方政府生产经营、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模式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和结构变动的机会,努力发挥比较优势(用数亿裤衩换一架大飞机的国家你还好意思谈“优势”吗?)啊和后发优势,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把资源卖尽,把好东西都送给别人,你就是这样去贸易的呀?)尽可能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用市场换技术,你换到了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等本国具有优势的产业,极大地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模式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模式改变以往重生产、轻生活,重政治、轻经济,为增长而增长的倾向,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少数富人为本而已),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首先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这又是中国模式成功、模式转换得到拥护的重要经验。(我看作者真是把阿Q精神练得如火纯青,发挥得淋漓尽致啊!晚辈是在叹服,叹服……)
中国模式的不足和完善(有了一下几点,你还谈什么“成功”模式)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不成熟、不完善。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创新动力不足(毛时代创造了多少你知道吗?),技术进步还不快(毛时代技术进步有多快你知道吗?),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后三十年的巨额投资造成产能严重过剩、资源极度消耗),压力加大,表明经济增长方式在总体上还没有由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转变为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还没有形成推动技术进步的有效机制,真正做到以自主创新为主,还不能更有效地克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制约。
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你前面不是还以此为骄傲吗?毛时代出现过这些情况吗?)表明以数量扩张、外延扩大、粗放增长、靠劳动力充足价廉、低资源环境成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低价格和增大规模取胜、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工度、附加值都低、质量不高、缺乏自主品牌、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外贸增长方式还没有转变成一种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市场多元化、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科技兴贸、以质取胜、产业结构合理、加工度高、附加值大、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式。
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这些都是下马“三线建设”的恶果)表明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重东南沿海轻中西部的偏差还没有完全纠正,还没有找到切实实现工农、城乡、地区协调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收入差距扩大(你前面不是还在不顾史实攻击所谓的“平均主义”吗?),发展成果分享不均;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这些不正是市场化的恶果吗?),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工人是怎么从国家的主人变成今天的弱势群体的?不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吗?);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毛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对比今天,作者你还好意思在这吹吗?),政府有些不该管的事仍然还在管,有些该管的事又没有管好,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些表明现在社会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偏差也没有完全纠正过来,也没有找到切实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有效机制。
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中国现在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方针和措施,主要包括,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经济模式。
总而言之,成熟完善的中国经济模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混合经济为基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地区、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合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正确处理城乡、地区、不同利益群体、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尽量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向以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变,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建设以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为特征的社会,能够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你不是一直在污蔑毛主席时代怎么怎么错误、差劲吗?你不是一直在吹捧近三十年多么多么正确、美好吗?而你在这部分所说的那些方面现在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在迅速恶化,你真的不觉得这篇文章前后矛盾吗?你说的这些不是正好把你前面所吹嘘的“成功”给否定了吗?)
结语:我只想为还毛时代和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公道尽一份绵薄之力,这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之所以赞赏毛时代,并不是毛时代完美无缺,可是: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十三亿人口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任何人主宰、奴役是完全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不为利润的文化、一个普通劳动者成为主角的文化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一个学费低廉的教育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为最广大劳苦大众服务的、廉价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不用担心失业和竞争的社会、一个普通人有着安全感的社会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人不再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一个每个人的生活都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是可能的。
笔者也绝非简单的如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所说的“要回到毛时代”,因为这不可能,但是中国回归毛泽东思想路线是可能的,而且经过这前后三十年的正反两方面历史教材证明:真正回归毛泽东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