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初二时读钱钟书的《围城》,当读到方鸿渐因遭到唐晓芙的拒绝而在雨中依旧执迷不悟时,我就知道《围城》一定是以悲剧结尾。方鸿渐写给唐晓芙的情书,里面的某些句子我也常常用在给朋友的信中。我常常想起方鸿渐,也想唐晓芙。我想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鸿渐心中都有一个梦幻般的唐晓芙,但最终也只不过是渐行渐远,直至看不到芳迹。晓塘芙蓉,瞬息即逝。
读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这本被誉为“北大学生最爱读的书”时我还小。但印象也最深刻。一次偶然的带有争吵性质的邂逅在两个年轻人之间起到了微妙的变化。又带一丝年少的浪漫,淮平最终也没有还给白珊那本莎翁的《哈莫雷特》。开头和结尾那些当时因年龄小而最终也没有明白什么意思的英文。两个本因该结合在一起的人却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而不得不凄楚的离别。悲剧往往是让人疼惜的。这本书我爱的想要我的每一个朋友都读一读。也许现在的年龄,现在的阅历他们已不会再有我当年的心境了吧。
总觉得梅艳芳演的张爱玲《半生缘》中的曼桢开头有一些不自然。“缘分”这个让多少人魂梦系之的词前加了一个可怕的定语“半生的”,注定了这个故事的悲剧。当读到被囚禁在房子里的曼桢隔着一堵墙在声嘶力竭的呼喊世钧而世钧却又往他处寻找曼桢时,这个故事已经没有读下去的必要了。年轻的人啊,请在我们的爱情前面加一个美满的定语。就像至尊宝说,一万年。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很多看过这本书的失恋男女都纷纷自杀了。他们觉得生活中没有了活着的价值,再没有必要活在这个薄情寡义的世上,这后来被称为“维特效应”。读这本书时我的心很纠结,本是一本悲伤的书,让我怀着无比愉快的心情读完了。我不喜欢因为失恋就自杀的维特。我觉得悲伤只是暂时的,得不到自己所爱的人可以伤心一年、两年、十年,甚或是一辈子,但不能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因为太多的人明白生命中不仅仅包含爱情。
我始终无法理解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我只能把单纯、质朴、纯真等等这些褒义堆砌在一起。这样的爱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身上,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那位善良的渔夫的身上,巴金《家》鸣凤身上,毕淑敏《女工》女主人公身上……这是最自然,最不浪漫、最广泛的吧。我知道很多人对他们不屑,很多人对他们想念,他们都没有错,都是结合自己的境遇联系自己的爱情。忘言,上面作品中的人物都没有什么好的结局。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的故事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普遍上演。直子最后选择了自杀,渡边最后才知道直子至始至终都没有爱过他。我在乎结局,结局是直子死了。路遥《平凡的世界》我看了一半忍不住百度了一下儿结局。结局不仅仅是孙少平和田晓霞走在了一起。最后田晓霞为了救人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后者的死比前者伟大的多。但,少平依旧没有和晓霞在一起……
我一直幻想着自己就是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的瑞德。我知道他一直都在等思嘉,仅使口头上一再的挖苦、中伤、嘲笑着思嘉。他明明知道思嘉爱着他人可就是不管不顾,用自己特立独行而让思嘉反感的方式来追求着思嘉。最后在一片大雾弥漫中思嘉终于大彻大悟,知道自己爱的人是瑞德。但是到最后思嘉不得不面对已经对自己心灰意冷,收拾行囊即将永远远离他的瑞德。面对思嘉的苦苦哀求,瑞德选择了义无反顾的离开。是啊,一颗再怎么完整的心经过千次、万次的锤击也会变得千疮百孔。只留下最后一句“明天又是新的开始”。
读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我想要在一个寂静的夜里痛痛快快的哭一场。为新月,为楚老师,为新月的哥哥……不想讨论是不是人们唾弃的“师生恋”。新月,像天上的月亮,多么美丽的回族姑娘啊!最终,霍达这位回族作家选择了让她安静的死去。霍达说她写着哭着,哭着写着。是啊,作家是一个多么残忍的职业啊!害己伤人,延延万年。最后已经有了白头发的楚老师在新月的墓前凄楚的拉琴,琴声悠悠,不绝如缕,他是在等新月回来吗?是啊,有多少的人在等一个明明知道永远不可能回来的TA啊……
细细,下面的……谁是我的无名氏,她在哪里?
我希望在两旁长满小花的小路上,我们两个嗅着花香漫步。我采了满开的花送你,你问“你不是没有摘花的习惯吗?”我笑着答道“为了你,我愿意改。”
我希望在两旁长满树的小路上,我们两个悠闲地走着,在你不经意间,我捉住你的手,你的心颤了一下儿,并没有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