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赶考公务员•纸上谈兵•兵器

火烧 2010-05-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围绕公务员考试与吏治改革展开,分析公选笔试对领导特质的考察,反思考试是否能真正选拔出优秀干部,并结合历史与现实,强调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性。

赶考公务员·纸上谈兵·兵器  

近日,看到很多地区大规模招考公务员,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结合领导人提出要“严格吏治”等等,好消息不断,觉得政府要“换水”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换水,水就不会发臭。

怎么换水呢?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说的应该很明白了。“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

   

但是,看到【北京1500人赶考38局级职位 公选笔试先测“领导特质”】,直觉感到隐忧。  

其一,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可见“官本位”有多么大的诱惑力。  

谁能保证这些赶考的“举子”们,不是奔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作威作福、光宗耀祖,而去的?什么时候,人们不再蜂拥考官了,吏治才算是清明了。

其二,“昨日参考考生,多数现任正处或副处级职务。”

即使这些人高中榜首,还不是从小官到大官吗?只不过不再是通过【领导干部“小圈子”】上去的,而是换成“科举考试“而已。  

依然是同一锅汤,只是加热了一下。“换汤不换药”,也救不了病人。

   

其三,【“有分工,有新意”,对于昨日笔试考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经过十几年摸索,北京“公选”已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能从一张考卷中,考出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领导决策能力,“先考领导特质,筛选一把,然后‘大头’放在主观论述题,事前背多少东西,准备多少资料,都无济于事,考出的就是实际工作水平”。】  

   

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干部公推直选,很好,摸索了十几年,北京都是好干部了吗?怎么还有“最牛山寨局长“呢?  

“公选”经验,就是一张考卷吗?“干部实绩”呢?  

“主观论述题”就能考出实际工作水平的话,那么,文学家都可以成为实干家了。  

战国末年,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怎么指挥的赵国四十万军队,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打败,并被残忍地坑杀了呢?  

可怜的赵括,如果被汪玉凯教授,考一考就不会有这样的下场了。汪教授,有“主观论述题”这样一种威力无比的兵器,脑子一转,比空天飞机还厉害。  

   

赵括那时候,用的是冷兵器;最近,杀害幼儿园孩子们的凶徒们,用的也是冷兵器。  

八国联军侵犯中国,用的是热兵器;最近,美国实验的空天飞机实验机X-37B,也还是属于热兵器。

在人类世界,一切兵器,不管冷的热的,都是纸老虎,都不如毛泽东思想厉害,“人民战争”无敌于天下。

“文化大革命”,更是无兵器胜兵器。

   

前几天,看了一则报道,公布了几张美国宇航局拍摄的太阳照片。太阳的火焰长度达5万多英里,能容纳4个地球,温度高达5万多度。这是什么兵器呢?人类是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兵器的,它是大自然的兵器。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如果瞎折腾,即使空天飞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终究会自取灭亡。

   

招人民的公务员,不考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思想,不调查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成绩,而是考卷定终身,以“主观论述题”确定实际工作水平,比封建科举制度强多少呢?

不从工人阶级中选拔公务员,怎么贯彻“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呢?工人阶级,先天具有“领导特质”,还用挖空心思地考吗?

   

   

附文  

北京1500人赶考38局级职位 公选笔试先测“领导特质”  

2010年05月09日09:33   来源:《新京报》

   

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一刻钟,一名南方口音的中年男子稳步走出北京八中考场,“比预料中简单的多”,他说。昨日上午,北京公开选拔局处级领导干部举行首场笔试,1500余人参加了38个局级职位的选拔。  

今天上午,本次“公选”将二次开考,6849人将参加194个处级职位的笔试考核。  

上述两场笔试,成绩都将于本月下旬公布,每个职位前6名将“晋级”,提交近3年工作业绩报告、接受资格复审,资格复查合格者进入面试环节。笔试、面试总成绩,将于6月上旬揭晓。  

监考启用高考标准  

38个局级职位,1719人通过初审,获得笔试资格,但昨日实际应考者,约达1500余人,近10%缺考。  

按报考职位划分,昨日笔试分为三个考场:北京八中597人,159中637人,北京三中485人。北京八中特意抽调了40名“高考”监考老师,启用了“高考”监考标准,20间考试教室均开启了监控探头,巡考老师不间断巡查,每名考生进场前逐人核对。  

黑板上,清晰写明考试时间安排;座位上,多见年轻面孔。本次“公选”,局级职位的年龄上限虽然从45岁上涨至48岁,但据北京市委组织部统计,45岁以下者仍占绝大多数,达1397人,所占比例高达81.27%。  

超八成考生将出局  

昨日参考考生,多数现任正处或副处级职务。  

昨晨8时,距离开考还有半小时,不少考生已提前赶到北京八中考点,但手中只拿着一个装有准考证、备考文具的透明塑料夹,几乎没有人携带笔记等复习资料,更没有人“临时抱佛脚”,抓住开考前的时间紧张复习。“没有特别准备,这种考试考的肯定是实际能力”,一名考生说。  

按照北京市委组织部此前公布的录取比例,昨日笔试,每个职位只取前6名,即1500多名参考者,超八成都将淘汰出局。竞争最为激烈的职位“市发改委副主任”,参考者虽340多人,但过关比例仅约为2%。  

-          试题分析  

公选笔试先测“领导特质”  

领导干部“小圈子”、“小嗜好”列入论述题;专家称考题有新意  

昨日38个局级职位笔试大考,增“领导特质测试”专场考试,而“领导干部建立自己的‘小圈子’,结交‘小兄弟’,放纵‘小嗜好’”这一近期热点话题,成为一道开放式论述题。  

参考者介绍,昨日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前半个小时是“领导特质测试”,均为选择题,填写机读卡答题。据考务人员说,本次“公选”增加“领导特质测试”,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后一阶段是长达3个小时的“综合素质考试”,前半部分客观题,考查时事、政治、经济等知识点,类似于公务员考试,考题虽然不少,但分值只有15分。后半部分主观题,只有三道,分值却高达85分。  

“有分工,有新意”,对于昨日笔试考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经过十几年摸索,北京“公选”已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能从一张考卷中,考出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领导决策能力,“先考领导特质,筛选一把,然后‘大头’放在主观论述题,事前背多少东西,准备多少资料,都无济于事,考出的就是实际工作水平”。  

-          考生反应  

多数考生对考题满意  

据了解,昨日考试后,组织方随机调查了考生对考题的满意度。多数考生表示对试题比较满意,认为考题贴近职位需要,能展现个人领导能力。  

但也有一些“跨系统”考生,由于自身对竞争职位缺少积累,认为考试难度较大,题量也比较大。“怎么答的都忘了。题多,时间安排得不好,前面客观题时间用多了,后边主观题时间很紧张。”考试结束后,一名“跨系统”竞聘市发改委副主任的小伙子一边抹额头的汗,一边说。  

-          链接  

综合素质主观题(据参考者口述)  

 ●案例分析:一座桥梁,有“证据”证明为历史文物,而且可能临界使用极限,作为领导,如何决策这座桥梁的命运?  

 ●论述题:如何看待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小兄弟”、“小嗜好”?  

 ●作文(50分):引用了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关于“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两段发言,“考生”需“策论”竞聘成功后如何履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