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婵释禅:什么是理论?(51)
论 理 论(51)
听婵释禅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是最高级别类型的知识,并为人们提供真理性的认识,具有反过来指导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是一种无依无托无靠的空洞说教。那么“理论”是什么呢?理论探索常用的基本方法又有哪些呢?怎样创建、创新和完善“理论”呢?理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理论探索与理论宣传”又是怎样的互动关系呢?本文结合听婵释禅的理论探索实践,尝试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以引发人们对理论探索的兴趣。
一、“概念”与“定义”的关系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一个“概念”与一个“词语”同等对待,并用这个“词语”来为“概念”命名,进而使“概念”有了“称呼”、有了“名称”、有了“名字”,让人们知道你说的是哪一个“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等的最明显特征、特点、本质和规律性等的理解和认知,是含义和意义的载体,也是人们在理论探索过程中进行“立论”的最基本元素,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通常意义上的“概念”本身,是包含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的,但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特征、特点、本质和规律性等有不同纵横深度的认知。因此,人们对“同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也就会形成不同的内容和结论。即使有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这样的“同一个概念”,在不同认识水平的理论家那里,也会给下一个“内涵和外延”不同,甚至是“含义、意义”完全相反的定义的。这样“同一个概念”与对其所下的“不同的定义”之间,在人们的眼里就分离开了。
再比如:“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就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百度百科”给“市场经济”下的定义是:“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一个学人将罗列的十四条“市场经济”现象总结概括起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概念(假定其是“市场经济”的定义):“ 就是指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导产业,相应地由厂商取代个体家庭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个体私有制悄悄演变为“扩大的私有制”,并开始孕育产生新兴公有制萌芽;厂商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赚取利润,各种生产要素都变成了厂商赚取利润的手段,即所谓“资本”;厂商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本,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普遍使用机器和雇佣工人,生产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一切产品都通过市场渠道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分配,到处存在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个人自由,平等协商、互利合作成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并在政治上导致广泛的民主和法制;世界各国相互渗透,日益融为一体。”
“百度知道”对“市场经济”的所谓“定义”还有:“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制的经济;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价值经济。还有说是:市场经济就是自发性的经济、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的经济、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等。”
“ 什么是市场经济?其实很简单。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普遍化。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交换。最多是一家之内的两口子交换产品。”
听婵释禅把“市场经济、经济、计划经济”这三个概念所代表的运行体,看成是人类赖以“衣食住行用娱乐安全”等的“同一个”运行体,并给其下了“同一个”定义:即是“商品或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
对于以上这些可以收集到的比较典型的“市场经济”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同一个”概念,是具有“多个定义”的现象的。前面的那些关于“市场经济“的所谓定义,不仅不符合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而且也不能反映“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在实践中所表现的本质特征;不仅对“市场经济之四个环节”的“交换”环节特别地情有独钟,而且甚至认为这个“交换”环节是整个经济运行体中的“唯一”;不仅对人类赖以“衣食住行用”等的其他“生产、分配、消费”环节不闻不问、熟视无睹,而且甚至视其为可有可无。这种无视整个经济运行体的全局和整体的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局限性理论认知,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对上面某些所谓的“市场经济”定义的批驳批判,可参见《听婵释禅:什么是市场经济?》一文。
所以,有时对有如“市场经济”等这样的“同一个概念”,因为理论家给下了不同的定义,在不同认识水平人的眼里,就难以“合二为一”了,即“此市场经济,非彼市场经济”。也即即使人们提了同一个“市场经济”的概念,不同认识水平的人,根据不同人认同的不同定义,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而大多数人认同并追捧的“概念的定义”,也不一定就是符合客观事物特征、特点、本质和规律性等的终极真理性的“定义”。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掌握的方法论、实践的发展程度、学术交流氛围和学术自由环境”等因素都在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特点、本质和规律性等的真理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人们对“概念”的认识,不仅要考虑所认识“概念与定义”之间的“合二为一”的同一性,而且还要考虑“同一个概念”的“多个定义”现象,并且还要特别注重区分“多个定义”在解释揭示“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哪一个“定义”更符合客观实际;哪一个更能“准确合理地解释”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实践。这也是判断一个“概念的定义”好坏、优劣、是非,并是否更接近真理性的重要评判标准。
“概念的外延”,也即“概念的范围”,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中的事物。“概念的内涵”,也即“概念的内容、含义、意义”等,是指包括所有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的特性、本质和关系。比如:“市场经济”这概念的内容、意义、含义等,按听婵释禅所下的“定义”去理解,就是包括所有有关“商品或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这种“经济循环和演变过程”的特征、特点、本质和规律性的。这样通过给“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下定义,就把“市场经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宏观意义地给锁定了。
“概念”受事物内在逻辑关系的制约,内在逻辑关系不成立的定义,不能反映“概念”的本质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等的主观曲解,或是一叶障目的片面性、局限性认知,离反映客观事物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真理性”还很遥远。而概念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说,想搞“理论创新”的人,首先要过给“概念下定义”这一关。特别要把《形式逻辑》这本书学到家,并稍带着学一学《辩证逻辑》这本书。
二、理论探索的常用基本方法
进行理论探索的人,光罗列表面现象,而不进入到对事物“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等实质性问题的探讨,是一个合格理论家最忌讳的事情。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所有的“实证、例证、引证、数据、案例、批评、批判”等材料,都是为了“论证、论述”你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的辅助性工具和手段,是为了你的“立论”能够成立并站得住脚。所以,对理论探索感兴趣的人,就要掌握好以下“理论探索”的几种常用基本方法。
一是通过给所研究的领域、学科和问题等的主要“基本概念”下“定义”,以便让人们明白你经常提及的“最基本的概念”是个什么含义和意义,也即锁定你所“立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暂时还不能给所“常用”或是“立论”的基本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那至少也要“界定”一下这些“基本概念”的适用范畴和大至含义和特征、特点等,让人们对你所常用的“基本概念”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二是对所研究的“复杂”领域、学科和问题等,从各种特定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科学分类,通过“理论化的分类”方法进行“化繁为简”,把“复杂”领域、学科和问题等进行“简单简捷化、条理条目化、大小高低的级别层次化”,让人们对你所论述的“复杂”领域、学科和问题等,能有个一目了然的透彻理解和通透认知。 “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所谓理论,总是“一锅搅马勺”地不能条理分明地呈现给人们,而总是让人们越看越理不清头绪;越看越云山雾罩地让人们迷糊;越看越觉得是高深莫测的玄忽;越看越象玩弄各种跨学科的概念的捆绑和层峦叠嶂,那你自认为的理论再高明,基本上也只能给自己看了,并且你的理论中因为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分类”的理论要素,而难以被人们清晰透彻地理解和认知,并因为人们理解不了,无法进行实践,而必定是缺乏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理论。当然,那些把“简单”领域、学科和问题等进行“复杂化、模糊化”的故弄玄虚,并用来显示自己学问高深莫测的人,本身就离“理论”远甚,也只能忽悠那些不明事理的盲目崇拜者了。
三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所研究领域、学科和问题等“定性”。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是理论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象根据一个人的各种外部表象和内部生理特征,比如衣着、发式、皮肤、脸形、形体、举止、生理”等特点和特征,判断某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地给“人”进行“定性”是一个道理。
再比如:有人把“市场经济”定性为是资本主义的“专属”经济运行体;有人把“市场经济”定性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都适用”的经济运行体。这种“定性”,显然是来源于对“市场经济”的“不同定义”和有关特征的推断。而这种对“市场经济”不同的“定性”,就决定了实践的适用范围。前者因为这种“定性”,会认为社会主义不可以搞这个“市场经济”;后者因为这种“定性”,会认为不仅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社会主义也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 而按照 听婵释禅 给“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下的是“商品或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这“同一个定义”去“定性”,那这“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的社会制度,则仅仅是从其“定义”中提到的“分配”环节演生出来的“不同分配方式的组合形态”而已。也即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是得“同样“进行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只是因为从“分配”环节演变出来的“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公权力分配、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这四种分配方式的“不同组合形态”,才产生了人们经常唠叨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的社会制度的“性质”。
进一步讲,就是给各种不同社会制度进行“定性”,是叫社会主义,还是叫资本主义,其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这“四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不同’组合形态”。 “以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占主导和统领地位,并占社会财富分配的绝大多数份额,而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方式占极为次要的地位,并占有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少份额”的社会制度,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也即只有这种“分配方式的组合形态”,才能实现“社会财富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和公正合理的分配”。 而“以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方式占主导和统领地位,并占社会财富分配的绝大多数份额,而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占极为次要的地位,并占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少份额”的社会制度,那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而这样的“分配方式的组合形态”,将必然导致“社会财富由多数人向少数人手里和社会财富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转移和集中”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恶果。
很显然,给所研究领域、学科和问题等进行“定性”的理论意义就在这里,并且也是这样如此的重要。否则你所“创建的或是创新的”所谓理论,就只能是“好坏、美丑、是非”等不分的一片和谐和混沌了。而连“人”这种事物的“是男、还是女”的“定性”问题都不想弄清楚的所谓理论,又能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呢?
三是通过逻辑推演,形成对所研究领域、学科和问题等的“发展过程和结论、结果、前景”等做出基本的判断、推断、合乎内在逻辑关系的推理、设计和假想等,也是理论建构的重要方面。
四是对所研究领域、学科和问题等的普遍和相对普遍的现象,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和总结的理论推演,上升提炼出普遍适用和相对普遍适用的原则和原理等,用以指导同类或是类似领域、学科和问题等的研究、实践和解决处理问题的理论化过程,是理论建构的精华所在。比如:理论“原则”的有如“四项基本原则”等;理论“原理”的有如:“成也分配,败也分配”的千古周期循环规律性等。
“理论”或是叫“理论化”,正是通过对所研究的“复杂”领域、学科和问题等,建立起这样的“化繁为简”,并让人们一目了然的“崭新认知体系”,才使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获得了普遍的增强,并具有了普遍指导实践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理论或是理论化”的力量和存在的重大意义。
而给所研究的领域、学科和问题等的“基本概念”下定义,就相当于把你所要建立的“理论大厦”的“砖头、钢筋、水泥”等所有基础建筑材料进行“自制或购买”地准备好。没有这些基本“概念与定义”合二为一的“砖头、钢筋、水泥”等基础建筑材料,你的理论大厦,就只能用空气来建筑了。
给所研究的“复杂”领域、学科和问题等进行“分类,并进行逻辑推断、事物定性和提出理论原理、原则”等,就相当于给你的“理论大厦”建成“钢筋混凝土的大框架”,然后再用实证、例证、引证、批评、批判等的各种次要建筑材料,对你的“理论大厦”进行装修、装饰等。这样你所“创建、创新的理论体系大厦”,才能成为人类遮风挡雨的有实用价值的房屋。
三、理论探索的级别类型
理论探索过程,可以形成以下理论认知不同水平和程度的三个级别类型:一是理论创建;二是理论创新; 三是理论完善、组合、发挥、修正等三种类型。
一是完全通过“原创、自制”概念的定义、分类、原则、原理等进行的理论探索,是“理论创建”的基础和必须条件。马克思的理论建构,就是属于这一类型。
二是“主打”概念定义、分类、原则、原理等由自己“原创、自制”, “辅助性或次要”的概念定义等通过“购买或是借用”别的理论家的部分概念定义、分类、原则、原理等,而进行的理论探索,是“理论创新”的普遍和常见表现形式。而比如对“市场经济”等的这同一个概念,有人通过给其再下一个“内涵和外延”完全不同的“定义”的过程,就是一种为了“叫法、称谓”虽然统一,但却是进行了“旧瓶装新酒”的“理论创新”过程。
三是“主打”的概念定义、分类、原则、原理等通过“购买或是借用”别的理论家的部分概念定义、分类、原则、原理等,自己只对“辅助性或次要”的概念定义、分类、原则、原理等进行“原创、自制”而进行的理论探索,是依附于相关“理论或理论体系”,并对其进行的“理论完善、组合、发挥和修正”等的理论工作,是理论探索的最普遍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当然,那些对所“认同”的“理论或理论体系”进行解释、诠释、引证、例证、实证和通俗化、科普化的宣传和讲解等的工作,以及对“不认同”的“理论或理论体系”进行的批评、批驳和批判等的工作,虽然与“理论创建、理论创新、理论完善”等的后续性“宣传布道”有密切关系,但已与“理论家”这样的称号风马牛不相及了。但若没有这些对所“认同或不认同”的“理论或理论体系”进行的解释宣传和批评批判,这些“理论或理论体系”也就只能束之高阁了,并也谈不上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使各种“理论或理论体系”走向日臻完善了,当然也无法“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实践了。
四、什么是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
“内在逻辑关系”,是指理论探索者在对某个领域、学科和问题等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把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等过程的特征、分类、原理原则和规律性,按照“前因后果、互相联系、互助互补、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等的逻辑关系和逻辑顺序进行体系化、系统化,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形成的互相支持、互相补充的联结纽带关系。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什么是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拿听婵释禅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和世界文化架构理论体系”为例进行一下实证。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由“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叫法不同的概念——引出“三而合一”的同一个“商品或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定义——由这个“定义”引出“分配”环节——再由“分配”环节引出“两大分配格局和四种分配方式”——通过这“四种分配方式的不同组合形态”——推导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概念的定义——再由“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概念定义的内容”主导和统领的“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之人类赖以“衣食住行用娱乐安全”等的运行体———推导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社会形态之“全称概念”的完整定义———进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封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的“最高级别类型”的主流文化体系———再通过“管理主义、科技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卖国主义”等几十种“次级别类型”的文化体系———形成对“最高级别类型”主流文化的“或是添砖加瓦,或是破坏拆台”的作用——-进而推动,或破坏“最高级别类型”主流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灭亡———再通过各门各派的各种学说、学理、学术、学技、杂谈等的“第三级别类型”的文化,为“最高级别类型”和“次级别类型”的文化不断添砖加瓦、丰富完善,或是破坏拆台、批评批判。。。。。。由此,也就形成了具有极强“内在逻辑关系”的完整“宏观基础理论体系”了。
五、“理论创建、创新和完善”的目的
“理论创建、理论创新和理论完善”的目的,是因为原来的“理论”或是“理论认知体系”,已不能很“一目了然”地解释和揭示客观世界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了,也即不能“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实践了,所以才要通过建立一个“崭新的认知体系”去更加“一目了然”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了。不是理论的“创建、创新和完善者”创造了客观世界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而是客观世界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是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是早已存在于自然、社会等之中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能力认识和揭示出来。
理论家,通过给所研究领域、学科和问题等的“基本概念下定义,对复杂问题进行分类,给事物定性,进行逻辑推断,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和总结出基本原则和原理”等,并对其进行“体系化、理论化”地建立一个更能“准确合理地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崭新认知体系”,把这种以前人们没有认识和揭示出来的客观世界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给认识和揭示出来了。我们把这个“崭新的认知体系”,就叫做是整个世界,或是某一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或是某一学科,以至某一些问题等的“理论”或是“理论体系”,并形成相应的政治理论、经济理论、文化理论、科技理论、道德理论、法制理论和社会理论等的理论体系,并用以“正确有效地指导”实践。
就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这些大的基础领域来说,其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赖以“衣食住行用娱乐安全”等的“商品或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最古老、最基础的学科领域。所有的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的学科领域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为其提供服务的倾向和取向。
政治学是谈论如何“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调控、监督约束”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自身等活动的最古老、最基础的管理性学科领域。其更主要的任务和功能是为“经济”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服务。
文化学是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自身”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理念”的思想性学科领域。其更主要的任务和功能是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自身”提供“理论和思想理念”的服务。
社会学是“协调平衡、互助合作”世界、国家、政府、企业、家庭、党派群团、行业组织等各层级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的和谐稳定、共存共处的协调协作性学科领域。
这些较大的基础性的学科领域,虽然分门别类,但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只是为了研究和认知的方便,才将其分门别类的。实际上有时很难划清“泾渭分明”的实践界限。所以,听婵释禅通过采用多角度、多层次、大视野、广含盖,并以“经济为主线”,然后深入到政治、文化、社会、人类、人群、阶级、阶层、国家、世界、家庭、企业、党派、群团、法制、道德、中外、古今等之中,特别是深入到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娱乐安全”等的实践前沿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研究方法,才将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全貌和整体”窥视了个大概,并建立起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和世界文化架构理论体系”的“钢筋混凝土理论大厦的框架”。
而对于那些单一或单个的所谓“理论”, 要想“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揭示”客观世界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就会力不从心的,并且因为“前面”所依托的“理论基础”本身占不住脚,和后面所取材的实证、例证、引证材料等可能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而往往经不起推敲。所谓“独木难支、孤立无援”,说的就是单一、单个“理论”的弱势说服力。也即有人驳倒了你“前面”的理论依托、依据和前提,你那“创新的单一理论”,也就随之土崩瓦解了;如果有人把你“后面”取材用于论证、实证、例证、引证等的材料给批驳的体无完肤了,你那“创新的单一理论”,也缺乏了实践支撑。
而一旦“某种理论”形成了“理论体系”,或是形成了有“严密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主义”,特别是“宏观性的基础理论体系”,那其强大内在逻辑性的说服力就很强大了,并且也很难让人批驳倒。而要想批驳倒,除非批驳者能建立起一个比他想批驳的“基础理论体系”更强大的“基础理论体系”。也即建立起一个从“最基本概念”就开始重新进行定义,并进行更合理的分类、定性和更带有普适性的理论原则、原理等的系统性、体系化、理论化的更有说服力的“崭新认知体系”,否则其就只有望而却步、望洋兴叹、望尘莫及、望风而逃的份了。
某些人总说自己创新了什么什么理论,可一深究,那不是炒别人的饭,就是热别人的菜,只是“说法、叫法、角度”等有所不同罢了,而且从没见其对所陈述的“常用概念或是立论的基础性概念”下过科学准确的定义,让人不知他所依据的基本概念、分类、原则原理等,是依托哪个理论家给下的“定义”等。还拿“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为例,上百度搜索,对其的“定义”有十几个,写文章的人不说认可的是哪个,或许以为人们都认同他所认同的定义呢,但事实上谁也不知他所依据的是哪一个“市场经济”的定义,然后就是一顿赞不绝口,或是一顿破口大骂。也即这种“赞不绝口或是破口大骂”,你根本就不知他所依托的“立论基础”是什么?你只能凭常识去猜测。由此,因为不同人对“市场经济”定义有不同的认同和认知,而得出不同的解读、宣传和布道。这文章的“立意和取向”也就会很模糊,宣讲布道的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了。
某些人东抄西借,写了不少汇编而成的书,以为自己就“理论”的了不得了,可一细追究,他连其立论的“最基本概念”都没有确切的定义,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这些概念集群引自哪里,这书以后的论述、论证、实证、例证、引证等就是再用功、用心,也难以“一目了然”地让人们把他所谈论的话题弄明白了。这就谈不上是“理论”了,更谈不上是“理论创新和理论完善”了。
如果“立论”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那后面的工作再卖力,其结果和结论也好不到哪去的。比如“私有制、私有化理论”这个实践,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于人世间,在不同的国度里,首先的推荐者和推销者、宣传者,就说这是他的“理论创新”。这就不知深浅了。这个应该是那个最先把这类经济现象上升到“理论”或是“理论体系”,并充分认知这种经济现象并给其下了科学“定义”的人,并主观有效地指导了实践发展进程,才有资格说这话。
那些罗列现象的实证、例证、引证、批评、批驳、批判等,其功能和作用,只是想宣传讲解和解释说明清楚他所认同的“理论或是理论体系”是可信的、是正确的、是战无不胜的;或是想通过这些实证、例证、引证等方法,证明他所认同的“理论或理论体系”,对实践和人民是有益无害的;或是想证明他所“不认同”的“理论或理论体系”是错误的,是对实践和人民有危害的、是百无一用的大忽悠。这些人就是“理论”的推荐者、推销者、宣传者、解释者和布道者等,仅此而已。“理论工作者”这样的称呼,更适合于这些人。
但这些宣传布道者的作用,有时比理论家还重要。因为再好的理论,如果束之高阁,也是毫无意义和毫无价值的。马克思的理论,被束之高阁一百来年,直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时代的到来,其理论的光辉才在人类的天空中闪耀了万丈光芒,并依据马克思的理论和由列斯毛对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才通过建立“财富共享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造福了人类。
综上,听婵释禅 也就要尝试地给“理论”下一个“内涵和外延”相对锁定的定义了。所谓“理论”:就是指“人们从实践推演和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有关概念的定义、复杂问题分类、事物性质、逻辑推断、基本原则和原理等体系化的认知体系”。
2011年5月25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