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是“虚无”年代多生的一些人的忘恩负义
没看电视剧《人世间》,最初看评论,是不同于伤痕文学的电视剧,可后来关于伤痕文学的争论多起来。有人说是揭伤疤,又大谈“大跃进”饿死人,文革斗死人,还说那个时候吃不饱是事实,那个时候就是穷。
更有人说,他们揭伤疤是因为有人对改革开放40年的美好生活不知足,总是讲贫富悬殊,总是揭这40年的伤疤,因此他们要反击,再揭40年前的“贫穷”和“斗争”的伤疤。
如此,就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事情就有些大了。
如果以老徐(微信公众号)来看,这伙搞伤痕文学的人就是一群不肖子孙,忘恩负义。他们说那个社会贫穷,那个社会充满斗争,让他们不得志,受迫害,让他们受穷,是一个极端贫穷而残酷的年代。他们要彻底否定那个年代,可没有这个被 他们虚无的年代,他们这群人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这个道理很简单。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前的100多年,人口一直没有增长,都是4亿人。而新中国30年人口增长到8亿5,增长一倍多。如果延续100年的人口,这群写伤痕文学的人有一半是不存在的。而出生的这一半也多是文盲,字都不识,能写什么伤痕文学?
因为,建国前的中国人99%的是文盲。解放军的一个连队100多号人,就没有一两个识字的。别说知识分子,上过私孰认几个字就是知识分子,就是宝贝。
人口是什么?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那个时候叫经济繁荣?有人撇嘴了。可对比建国前,经济就是繁荣了。人口增长一倍多,是新中国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不被 饿死。当然吃得不好,有时还吃不饱,但比饿死人,比卖儿卖女就是天上地下,老百姓就满足了。
有个数据,民国30年,中国饿死2亿人。有人说,你这个数据哪里来的?那你说说新中国30年为什么人口增长了4亿5,民国30年为什么没增长?
有人说,那个时候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可对比解放前也是天上地下。解放前的中国除上海、天津、北京、广州几个大城市有电灯,有汽车,有马路,现在的大多数地级城市,几乎所有的县级城市都没有电灯。井冈山的红军,打遍江西、湖南和福建,在福建彰州才见到电灯,不知道是个啥东西。当时的福建只有福州、厦门和赣州有电灯。并且使用电灯的区域非常小。
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点煤油灯就了不起。大多数人家晚上根本就没有灯,必要时,点根麻竿晃着照明。
新中国30年,不但建成了这些城市,大多数农村也都用上了电。这个改变是天翻地覆的。到1979年,中国有2亿多农民进城当了工人。有了城市,有了工人,才有了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才有了上山下乡。它是中国工业化和全民教育发展的成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推动农村城市化,将知识和现代文明带到广大的农村,让农村改变面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考虑很多,有就业问题,更是当时的战略布局,因为当时国际环境面临战争的风险,大城市是侵略者打击的重点,中国的战略资源向三线转移,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知识青年到农村就保存了大量的战争资源。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年轻人要深入实践,了解社会,锻炼成长。中国第一个下乡的知识青年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来,不但学历高,而且参加过卫国战争,但是毛主席也没有立即安排他参加工作,而是安排他到陕北的农民家里种了一年地,在农村和农民家里住了一年,才安排他参加土改。深入农村和实践,是知识青年的人生必修课。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不但进了五七干校,也是下乡知青。
当然就被 伤痕文学描写成吃苦、受罪,受折磨,受迫害。
后来的实践证明,有没有上山下乡这一课,人的成长是不一样的。
因此,把新中国的发展成果和进步说成是贫穷和痛苦,写成伤痕文学,以文学的真实性来说就不是事实,而这群人就是不肖和无知。他们并不认为有了新中国才有了他们,不是毛主席、共产党和新中国,根本就没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