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孔方兄麾下的当今文艺

火烧 2010-05-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探讨当前文艺创作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缺乏创新,复拍现象频发,明星主导剧情,主旋律作品沦为明星秀。批评孔方兄操控下的文艺生态,呼吁回归真实与艺术价值。

孔方兄麾下的当今文艺  

   

写下此题目之后不免心里恐慌,但想到我所写不是“作品”,而且有无人过目还得另说,于是乎,胆子就大了,胆壮如牛了。儿子说过,他要替我印“书”呢,叫我好好地整理一下博客里的博文,挑些自己认为“好”的归在一起;哎哟,儿子不知其父,他是要爹的命唻。我是不才之人,然好歹还有自知之明,年少时的“作家梦”早已随着娶妻育子而彻底醒悔,自笑料之。写作就这么容易而为啊?我在大梦醒来后将所有退稿付之一炬时,感慨还是有的,苦笑也有的,而与“写作”彻底“拜拜”的意志却是很坚定的,唯有如此,方能养家糊口以延续本门香火。这是在说自己。接着也得说说他人,这一个个的“他人”,自然应该是正宗的作家、编剧之类的文化精英,为我顶礼膜拜之师。上世纪80年代,电视尚未在农村普及,肚量大一些的先富之家,把电视机放在家门前,让大家一起来观看《霍元甲》,人们的新鲜好奇感随之油然而生,一时间到处都是“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后来又看了《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却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了,梁山伯成了武林高手,祝英台也是武林强人,对此我即认为,编剧算聪慧高明呢,还是愚蠢,而且愚不可及?当时我真希望另有高人编一部神话版的《新新梁祝》出来,让梁与祝腾云驾雾,大闹天庭,最终成为梁帝和祝后,——一定能够卖钱。结果呢,令我很失望,很、很、很失望。更想不到的是,《新白娘子传奇》又出来了,演得倒不错,但我又要说编剧是聪明还是愚蠢,就不会编别的什么故事了吗?非要蹬着鞍才能上马吗?其实,这还算是不错的,待到后来的后来,炒冷饭“充饥”的现象频频而出了。半借人家剧名的事情也随之而来了(如:黑冰——黑金、黑洞,等等)。最可笑的,当然得数复拍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四大名著占了三大,都复拍了,《水浒》还不知道复不复拍,我的意思是也得复拍,那样就占全了,岂不更妙?实事求是地说一句,创作贵在创新,推陈出新却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么个“创作”法的,之所以要这么干,是受着孔方兄操纵的缘故。不是吗?今天的演艺界之明星多如天上的繁星,“今夜明星如昨夜,是明星又是明灯夜”,给我的直观的感觉是,不是明星在演戏,而是戏在演明星。另方面,也是导演和编剧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只要有人肯出钱,在同一条跑道上与前人较量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那么,新创作出来的东西又是如何的呢?歌颂派们只顾歌颂,无忧无虑地歌颂伟大的改开革命及其伟大成果,从未见到过有哪一出戏哪一部剧“暴露”一下近在眼前的龌龊和嚎啕,有的只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民之痛痒与我何干。即便是讽刺,也要狠狠地讽刺“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之类。就算是主旋律题材,像《建国大业》,也得“与时俱进”一下,弄成了一场明星秀,有人直言,其去观看其实是为了看一看国内外的明星大腕们的风采,哪里是去受所谓的“爱国主义”的熏陶。说白了,拜金主义之下,在孔方兄所掌控的领地里,绝对不会诞生出《东方红》、《红灯记》、《金光大道》来的。真正能鼓舞与教育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作品,似乎只能诞生在“饿死三千万”和“浩劫、动乱”的年代,这实际上是荒谬的观点,而今却成为了真理。这在当今文艺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过去的东西横的竖的都看不入眼,对今天自己的东西津津乐道,觉着自己捧着的是一个金盆,谁知道实际上却是一只泥缸。鉴此,有人会大喝一声挺身而出,曰:《复兴之路》还不够大气磅礴,勘称传世之经典么?话尽管可以这么说,吹一下也无不可,君可曾见过《东方红》?按理讲,《复兴之路》大气确是足够大气的,“磅礴”还得商量;今天的声光电技术是46年前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依我的意思,两部音乐舞蹈史诗舞台剧的谁优谁劣还是留到46年之后再做定夺为好。那时候《东方红》92岁了。  

   

我常常在想,社会进步、物质丰富之时,也应当是文艺战线的丰硕成果频频而出之时,因为人吃得好了,脑子就必然发达,脑子一发达文思就如泉涌了,新的创作也就不在话下,工农兵的精神食粮就富足有余了。但事实似乎与我之想法很有些违背,文学艺术家们的作为并不能令人很满意;其中有两样让我纳闷,一是至今未见一出唱遍全国的大戏,二是很有些演艺明星不是靠其本身努力出来的,而是硬造出来的,只要一经成为“明星”,就受了孔方兄的节制,当即成为其麾下的钱奴。固然也有演技高超的明星,可其上台时却不必展示其的高超演技,也不用管剧本的内容质量如何,照样能夺得第一名之桂冠,如本山大叔在春晚上的《不差钱》和《捐助》,这就是“戏演明星”的范例。演艺界的演员一经与作家的创作脱钩,便漂浮于上面,沾沾自喜,眼睛只瞪着花花绿绿的钞票和徒有虚名的“名气”,想要成为人民的艺术家,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还好,他(她)们也不要人民群众的肯定,只要孔方兄认可就行了。诚然,我们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改开新时代里努力的作家与演员不是没有,但实在是不多;想创作新的力作的作家也肯定有,但其一经创作出来后叫谁来演,那可是个大问题,哪个大牌肯演担风险的戏,无名之辈也要掂量掂量自身的轻重,最主要的还是孔方兄是否答应,金钱是能左右一切的总司令。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语)”,作为特色新时代的文艺方面的专门家们,还认可这样的观点吗?但不管认可或是不认可,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不可能再有第二个与之相左的观点。人民的文艺家也是来自于人民的,但仍然不能以闭门造车替代深入于人民的生活,离开了最广大人民的生活的任何作品,非但不会传世,更会遭至现时人民的鄙夷与唾弃。曾经轰动一时的“伤痕文学”,早已是前日黄花,凋零入泥作了花肥,其道理是很简单的,因为那些个作家以偏概全——脱离了人民的生活,以自我的一孔之见,放大成了整个社会整个群体;无病也呻吟,有恙更嚎啕,与其说是作家,倒不如称为“特色”充脑的文痞小人。我也努力试图理解特色新时代的文艺作品,理解文艺明星们,毕竟历史之长河已经流到如今了,要赵薇演吴琼花是勉为其难,她还不一定有这个兴趣,祝希娟老早就立在那儿了。但祝希娟老了,必须由赵薇们来接班,倘若我们还想让自己的眼福饱下去,就必须认可和期待赵薇们。大为遗憾的是,认可的结果是郁闷,期待的结果是失望与无奈(这同赵薇基本无关)。几十年来充斥银幕荧屏舞台的东西中大多被特色的光辉照耀着,逼得我这般地自问:春天在哪里?被传说和戏说的康熙爷像不像个无产阶级的领袖?李云龙像不像“枪指挥党”的旧军阀?“十八英雄”的所谓“壮举”值不值得搬上银幕?为什么一个明星大腕的出场费抵得上一个工人十几年甚至更多年的总收入?为什么明星在其的祖国赚了钱,却去入了他国的籍?央视大吹特吹小岗村,却又为何不稍微地捧一捧南街村呢?这一个个的?号,数不胜数,真乃越问越沮丧,越沮丧越眼花,越眼花越伤心,以至于垂泪。我因而想起了黎阳先生的文章《自古中国文人皆文匪》,联系到如今孔方兄麾下的文艺界,不禁冷汗湿背,眼珠突出,感叹于自己的下半生会活得如此的累,这累比干活时的劳累更累,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思想上的酷刑。怎奈赖活胜于好死,草民虽如同路边之野草,但这野草一旦被晒干,也会燃烧,升腾起一股股烈焰,烧向那人世间的不公与罪恶。  

   

文艺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界在歌颂的同时也必须有所暴露,这乃是人民的需要,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反映真实的历史的需要。文艺家们,去读一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吧,他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2010.5.1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