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陈沙立琼楼
一片陈沙立琼楼
-----陈沙立辉煌创业的壮丽人生
范兴运
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瀚沙域,有时可以看到海市蜃楼大自然的虚幻奇观。然而,陈沙立辉煌壮丽的创业史,却是是崇高的人生境界。
陈沙立出身于泰国的一个华裔殷商世家,祖籍广东,属第三代华裔。在他的记忆中,也曾有过快乐幸福的童年。然而,由于家父早逝,其家境日渐中落。为了生计,14岁的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开始了木工学徒的生涯。当时的泰国贫穷落后,华人备受冷落。幼年的陈沙立,曾为一块钱一捆的木炭,不得不到数十里外的山上砍柴烧炭,以求果腹之需。他干过建筑工,也做过水电工。劳作的汗水和生活的艰辛,让陈沙立深有感慨:“大汗易流,大钱难捞。”眼前的这一切,只能是“针鼻削铁,微中取利” 。他观察、思考,萌发了彻底改变现状的智慧与勇气,并立下了一个16岁少年的豪言壮语:“不成大业,非男儿;不立家业,非夫也。”18岁那年,他终于苦尽甘来,挖到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桶金”。
80年代初,陈沙立在泰国、日本、台湾从事进出口贸易,颇有斩获实现了资金的原始积累。不仅在旅游圣地帕提亚拥有自己的酒店,同时还在数个城市拥有自己的永久性的物业。“历尽人间十载苦,得来盛世百年欢。”为了表彰他对泰国经贸发展所做的贡献,泰国总理查差、三军总司令顺通专门接见了他。初战告捷,陈沙立却没有沉醉。他清醒地意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壮业难上加难。”
80年代末,是陈沙立“壮业”的高峰。陈沙立和几个朋友共同创立了加拿大翡翠国际工业集团,以敏锐的触觉和超时代的战略眼光,把投资的重心从当地转向了中国大陆。为了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在神州大地,穿梭大江南北之间,倾注了自己对故土、对家乡的一片爱恋情怀。为此,他受到了当时中国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王震等的接见和高规格的接待。
90年代初,陈沙立率先把加拿大的高新技术与完善的管理机制引进到中国,首选中国的“八五”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投资。
90年代中期,陈沙立把投资的目标锁定在高科技领域。
90年代末,翡翠集团的总资产达73亿美元,其旗下的子公司遍及加、英、美、法、新、中、港、泰等地。翡翠集团数十年来的稳健发展和大规模的投资,得到了加、中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和赞许。
2000年,翡翠集团把投资目标锁定在中国。
解析陈沙立的成功,可以感受到:他的成功不只体现在他的财富、地位和荣誉上,更闪亮于他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之中。创业维艰,守业维艰,“壮业”维艰。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如何维艰,陈沙立却一直保持着一颗童真而诗意的心。他乐观、诙谐、宽宏、真诚,他心中总是荡漾着对美好境界的新的向往。可以说,陈沙立独具魅力的闪光之处,就是他有这样一颗童真而诗意的心。而也正是这样一颗童真而诗意的心,使得他能够以更清澄的视线看待事业和人生,以至问鼎巅峰,驾驭成功。
陈沙立创业成功,身为著名爱国侨领、加拿大翡翠国际工业集团总裁、加拿大国际联合商会主席、环球华商协会主席,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陈沙立慈善基金发起人,他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更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2009年12月20日捐资1110万元,资助新疆、西藏、广西、宁夏、贵州、河南、内蒙古等16省(区)的22所贫困小学。2010年9月29日,又捐资550万元,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海南、河北等九省市贫困地区建设12所小学。2011年6月30日,将220万元现金和100万元支票送至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荣山村。这笔巨额善款定向捐给村五保户、残疾人、品学兼优贫困大学生及省小动物保护组织。
陈沙立表示,扶弱济贫、助学、敬老是他多年来的夙愿和追求。今后的慈善重心将转向中国的老年事业,并特别推出“中国老人国际通”爱心旅游活动。积极推进中国老人到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热门休闲地的度假活动。还将推出中国老人在国内休闲度假胜地和城市休闲度假的慈善服务。
毛泽东同志生前亲笔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高度赞扬和评价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陈沙立目前已经累计向祖国各地慈善事业捐款(物)11.4亿元人民币,被外界誉为“当代企业家版的白求恩”。(据陈沙立百科)
附录:《人生之路》
历史长河,人乃匆匆过客。短暂人生,有重于泰山,也有轻如鸿毛。茫茫人海,“利欲驱驰万火牛”,古今亦然。
钱本来是一种中性物质,而人们对钱却寄予了太多的梦幻。自从钱进入人类社会,风风雨雨几千年,带给人们的是喜也是悲。钱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实社会中,人无钱不能生活;而对钱的无尽贪欲,又使人堕入深渊。钱是一把尺子,起点为零,终端为无限大。用钱这把尺子来衡量,世人有穷富之分。穷富“二人”组合而成“天”。普天之下,穷富“二人”如何相处而生存,构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穷富“二人”都是“天之娇子”,穷者一日三口水,富者一天三餐肉,活法不同,然而二者之生命时限却相差无几,这是天对人之公道。钱是一面镜子,可照出人的形象之优劣。中国几家大报连续发表号召中国富人学习香港邵逸夫的文章,富人看了之后不会无动于衷,心里肯定会琢磨,这是不是又有什么新动向?邵逸夫之可学,基于两点:他为内地捐资助学多达24亿元之巨,并设立每项奖金100万美元的“东方诺贝尔奖”。学邵逸夫,就是要舍得为社会公益事业出钱。如果就是否肯为社会公益事业花钱为标准,富人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一是陈嘉庚那样,把全部财富用来办学,或不惜毁家纾难支援抗战,自己和家人却过着清贫的日子;二是邵逸夫这样,把财富的一部分捐赠社会,并保持自己生活的高水准;三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钱全用来自己消费。就其精神而言,前两种人不仅是富人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检察日报》)
报载:当今社会有一类人,群体特征极其明显,按达尔文的进化论,此类人群为“经济动物”。若人类沿此方向进化,那是人类的悲哀。人,万不可成为“经济动物”。
也许“铁公鸡”一类富人,会引颈仰天地大叫道:“哈哈!吾辈就是对社会公益事业一毛不拔的铁公鸡——铁了心的‘经济动物’,人能奈我之何?”
世界上的事物就是一个数学函数式:y=f(x),有其因,必有其果。人生尤如一条高速公路,来(生)去(死)单行道,无论何人驾车上路,都必须遵守人生道德的“交通规则”。否则,违章肇事严惩。诗曰:“人生立交桥纵横,行者择路各不同。无视标志错入道,违章肇事小命终。”
“赤身来空手去”,是人生的永恒定律。天下富人如何背着沉重的钱财走完人生路,“陈、邵、铁”三块路标,最好三思而择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