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真的只有八个样板戏吗?
在前些天我列举了大量的文革时期的非样板戏曲目和与样板戏有关的各个剧种的曲目。
至于沪剧《芦荡火种》,就不必说了,当然各个剧种的各个样板戏也少谈,比如一个《海潮》就横跨了几十个剧种,包括话剧。
但是数出其中的非样板戏,其中的同样的精品,似乎并不难。
按照资料的总结,八个样板戏是如下:
八个“样板戏”,即是: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实际上就是七个剧目,有一个重复,那么很显然,其他也可以被称为样板戏,是指其艺术内容质量高而言,而所谓八个样板戏,只是众多文艺作品中的一部分。
现代京剧《杜鹃山》 ,现代京剧《龙江颂》,现代京剧《平原作战》 、《磐石湾》、《苗岭风雷》等,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越剧《追鱼》,《银针颂》、《半篮花生》,《开河之前》、《拣煤渣》、《春苗》(1976年4月17日,文化部指示上海市文化局,组织本市越、沪、淮、评弹团,对本地区有代表性的演员演唱的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曲艺唱段进行录音工作,并于5月送往北京。选送的越剧曲目有《祥林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夫》等。9月,毛泽东主席于9月9日逝世后,上海越剧团排演了《明灯照亮矿工心》、《贫下中农想念毛主席》、《警卫战士怀念毛主席》、《毛主席来看我们的大字报》等演唱节目),粤剧《山乡风云》,话剧《艳阳天(八场话剧)》, 《枫树湾--八场话剧(自然旧,彩色封皮)书内有图版和毛主席语录》,《夜海战歌》,《希望》 ,
1965年
《电闪雷鸣》 《南方来信》 《在险峰》
1964年
《不准出生的人》 《千万不要忘记》
1963年
《槐树庄》 《霓虹灯下的哨兵》 《年青一代》 《全家福》 《特别代号》
《赤胆红心》、《地下火焰》、《电闪雷鸣》等等,这些66年前的作品被禁止了吗?显然没有。
福建[长汀县志]的文化汇演,建国后重大文艺会演表
1970年11月25日至28日农村“革命文艺”会演有16个代表队392人参加演出
1973年2月8日至13日县业余文艺会演县直4个,农村12个代表队参加演出60个节目,评出5个创作奖、17个演出奖
1975年1月21日至26日1974年度农村业余文艺会演15个代表队演出64个节目,每队有个“样板戏”
川剧现代戏《雷锋》、《智取威虎山》、《巴山秀才》、《霓红灯下的哨兵》、《十二个老英雄》、《四川白毛女》、《江姐》、《刘胡兰》、《党的女儿》、《焦裕禄》、《于无声处》、《白卷先生》等50多个
广东汉剧《茶童戏主》,现代戏《一袋麦种》、《人民勤务员》。
采茶剧《怎么谈不拢》,《小保管上任》,《孙成打酒》,《秧》,现代戏《寨上红》、《芦花湾》等。(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润色加工的歌曲则流传更广,很受欢迎,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送郎当红军”;“麻窝草鞋一双双”、 “八月桂花遍地开”、 “十送红军”;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小小竹排江中流”、“映山红”;电影《地道战》里的“毛泽东思想闪金光”,以及唱片“井冈山上太阳红”、“井冈山下种南瓜”、“为咱亲人补军装”等等。)
武汉文化局文革大事
1972 年 3 月,湖北省专业剧团创作节目会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京剧《云岭日出》、话剧《春风杨柳》、楚剧《壮志凌云》、汉剧《永不停航》及歌舞《送公粮》等 16 个剧目。
1974 年湖北省专业剧团部分创作节目调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京剧《送焊条》、汉剧《山林前哨》、楚剧《红医站》、豫剧《海燕凌空》、话剧《迎着朝阳》及曲艺、歌舞、器乐独奏等 16 个剧(节)目。
1974 年 10 月,湖北省地方戏曲移植革命样板戏调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红色娘子军》、《龙江颂》、《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等剧目。
1976 年 3 月,湖北省曲艺调演,武汉市说唱团演出相声《不可阻挡》、《闯新路》,铜板书《赵勇刚智粉炸军火》,评书《姜大嫂》。
1976 年 5 月,湖北省文艺调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草原儿女》等 11 个剧(节)目。
1977 年 12 月,湖北省专业剧团文艺会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京剧《豹子湾战斗》、楚剧《饲养新歌》、汉剧《春江渡》、豫剧《刘胡兰》等 16 个剧目。
1972年
3月,陕西省文艺创作调演大会在西安举行。十个地、市演出团和省屑文艺团体共演出二十三个晚会、七十四场、一百零三个创作节目。戏曲剧种有秦腔、眉户、汉剧、道情、弦板、晋剧、京剧、花鼓等。大会期间,省委、省革委会负责人出席了开、闭幕式。国务院文化组及西藏、青海、甘肃、湖北、安徽等兄弟省区也派代表观看了演出。
这些是我个人已经整理的作品,大家看看是不是右派芒刺先生所说的“有细心网友汇总了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的所有电影和舞台戏剧文艺作品,大概有百十来部”呢?
在这个列表中,我特意列举了一些非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在文革期间,有一种著名的下基层的文化艺术传播组织叫乌兰牧骑,当然只是在内蒙古这么叫,但是实际上各个乡村几乎都有这样的组织下来演出,他们表演的曲目,主要以党的精神,邻里小事,乡村小事等等为主,贴近基层,表现基层,但是他们的主要曲目由于人手限制,难以表现大戏,主要是民歌和表演唱等等为主,这些歌曲包括大量的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在上面的资料中已有涉及,这些曲目表现在各个民族,累加起来超过万首。
再其次那些表现社会主义和党的歌曲也仍然在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五星红旗》等等,难道这些不是文化生活的丰富表现吗?
这些种种的文化作品加起来怎么就是百十来部呢?当时的物质资料比较紧张卖淫为要重视国防军事,有我的战斗机资料为证明,所以相对对于大耗资金的文艺作品不很重视,而重视质量和普及程度,事实上普及程度和丰富程度相当的高。而且确实反映人民生活。
当时的作品内容比较注意国家政策的普及,以振奋中国人民自信心和提升人民自豪感的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作品,抗美援朝,人民公社建设,反特等等为主,在60年代后,反特片数量减少。
右派芒刺先生说“2005年一年内,全国各类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514部、12447集;电影故事片260部。”很想问问这些影片中的精品有几个?哪些使得大家的印象深刻,并且使人们感到生活美好和振奋呢?
在昨天的新闻中,政府说在黄金时段要播放主旋律作品,这是好事,但是,靠什么维持主旋律的公正和正确呢?靠现在的以金钱利润权谋为重心的文艺作品能使人民走正确的,符合美好道德的方向吗?我个人表示极大的忧虑,现在的一些作风很不好的演员只会加深作品的荒诞性和作品内容的分裂,一个崇拜金钱的演员表演的再象,也不可能使得观众接受这些作品的内容,让陈良宇这样的官员谈反腐败,能使老百姓信任国家反腐败的坚定性和有效性吗?让那些和矿山业主勾结的官员谈整顿矿山秩序和加强矿山安全,能使得品林死亡的矿工信任吗?我想这是很难的。
而这些口口声声说真理的右派说文革只有八个样板戏,文艺生活很枯燥能使每个读者信任吗?他们敢于在今天面对历史的真实吗?他们除了无耻和卑鄙还有什么使得人们信任他们的人格?我是不相信的,读了我的帖子的您呢?您信任这些右派的无耻的谎言吗?你们信任他们的卑劣的人格和品行吗?他们的这些无耻的谎言能给您带来什么好处?
文革就只有八个样板戏吗?我是不信任的,或者可欣赏的文艺作品数量很少,不够丰富吗?
如果一个人不重视本民族的文艺审美,那么在他的眼里,文革时期的文艺作品确实少了一些,但是我个人觉得他可能是洋奴,只匍匐在西方主流艺术的脚下,就象张艺谋,陈凯歌等一样,没有了中国人的骨气!
文革期间的拍摄的电影故事片(55部):
春苗,红雨,海霞,创业,决裂,阿勇,金锁,反击
青松岭,艳阳天,同心坝,战船台,小螺号,侦察兵,枫树湾,锁龙湖,牛角石
金光大道(上,中),车轮滚滚,烽火少年,黄河少年,南征北战(重拍),江水滔滔,碧海红波,长城新曲,长空雄鹰,雁鸣湖畔,山村新人,开山的人,园丁之歌,海上明珠,南海风云,雷雨之前,钢铁巨人,青春似火,峥嵘岁月,山里红梅,芒果之歌,南海长城
第二个春天,火红的年代,闪闪的红星,沙漠的春天,平原游击队(重拍),渡江侦察记(重拍),年青的一代(重拍),一副保险带,激战无名川,难忘的战斗,沸腾的群山
阿夏河的秘密,向阳院的故事,欢腾的小凉河
无影灯下颂银针
《艳阳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8
《节振国》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5
《年青的一代》 大陆 1965
《红灯记》(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0
《智取威虎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0
《红色娘子军》(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1
《沙家浜》(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1
《白毛女》舞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2
《海港》(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2
《龙江颂》(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2
《奇袭白虎团》(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2
《海港》(京剧,重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3
《青松岭》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
《战洪图》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
《半篮花生》(越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创业》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杜鹃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渡江侦察记》(重拍)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钢铁巨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火红的年代》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金光大道&S226;下集》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南征北战》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南征北战》(重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平原游击队》(重拍)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平原作战》(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沙家浜》(粤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4
《闪闪的红星》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无影灯下颂银针》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向阳院的故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一副保险带》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园丁之歌》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74
《侦察兵》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阿勇》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5
《碧海红波》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5
《草原儿女》(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长城新曲》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车轮滚滚》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春苗》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第二个春天》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渡口》(河北梆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沸腾的群山》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烽火少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海霞》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红灯记》(维吾尔语歌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红雨》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黄河少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激战无名川》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拣煤渣》(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金光大道&S226;上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决裂》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雷雨之前》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难忘的战斗》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人老心红》(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沙漠的春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小将》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小螺号》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5
《沂蒙颂》(舞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战船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阿夏河的秘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长空雄鹰》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春潮急》 峨嵋电影制片厂 1976
《反击》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枫树湾》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6
《海上明珠》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欢腾的小凉河》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寄托》 峨嵋电影制片厂 1976
《江水滔滔》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金光大道&S226;中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金锁》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开山的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连心坝》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芒果之歌》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南海长城》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
《南海风云》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
《南疆春早》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牛角石》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青春似火》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山村新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山花》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山里红梅》 珠海电影制片厂 1976
《锁龙湖&S226;上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新风歌》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雁鸣湖畔》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征途》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主课》 广西电影制片厂 1976
译制片:
1971年
《脚印》
《勇敢的人们》
《战斗的早晨》
《第八个是铜像》
《天亮的时候》
《同志,你的道路》
1972年
《巴黎圣母院》
《简&S226;爱》
《冷酷的心》
1973年
《绿色的群山》
《烈火行动计划》
1974年
《在那些年代里》
《沉默的朋友》
《警察局长的自白》
1975年
《战斗的道路》
1976年
《基度山伯爵》
《生死恋》
《阿里巴巴》
《沉默的人》
《蛇》
1966年
《大地的儿子》(二、三集) (朝鲜)
《一个战士的故事》(朝鲜)
1970年
《森林之火》(越南)
《琛姑娘的松林》(越南)
《达吉亚人》(罗马尼亚)
《血海》(上下集)(朝鲜)
《看不见的战线》(朝鲜)
1971年
《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朝鲜)
《战斗在继续》(越南)
《在铁道线上》(朝鲜)
《前方在召唤》(越南)
《鲜花盛开的村庄》(朝鲜)
《摘苹果的时候》(朝鲜)
1972年
《勇敢的米哈依》(上下集)(罗马尼亚)
《记者》(上下集)(苏联)
《劳动家庭》(上下集)(朝鲜)
《战争与和平》(四集)(苏联)
《卖花姑娘》(宽)(朝鲜)
《回故乡之路》(越南)
1973年
《空中舞台》(朝鲜)
《卖花姑娘》(普)(朝鲜)
《秃鲁江畔之花》(朝鲜)
《轧钢工人》(宽)(朝鲜)
《原形毕露》(朝鲜)
《气球上的旅行》(法国)
《永生的战士》(朝鲜)
《轧钢工人》(普)(朝鲜)
《一个护士的故事》(朝鲜)
1974年
《火》(越南)
《延丰湖》(朝鲜)
1975年
《送信人》(英国)
《为了新的一代》(朝鲜)
《特罗塔》(联邦德国)
《纽约奇谈》(美国)
《巴布什卡历险记》(罗马尼亚)
《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朝鲜)
《三妯娌》(朝鲜)
《洁白的道路》(阿尔巴尼亚)
1976年
《斯特凡大公》(上下集)(罗马尼亚)
《哥白尼》(波兰)
《火车司机的儿子》(朝鲜)
《石油赞歌》(阿尔巴尼亚)
《多瑙河三角洲》(罗马尼亚)
《初春》(阿尔巴尼亚)
《矿山的主人》(朝鲜)
《贝尼自己走》(阿尔巴尼亚)
《在灿烂的阳光下》(朝鲜)
《高山之鹰》(朝鲜)
《最后冬天》(阿尔巴尼亚)
《斩断魔爪》(阿尔巴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