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生产过剩不是资本主义瘟疫?

火烧 2015-05-2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中国奶农倒奶现象是否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有关,指出中国市场经济下同样存在生产过剩问题,如猪周期、蒜你狠等,强调产能过剩对生产力的破坏,质疑毕舸文章对现象本质的判断。

  第二则"欣赏"的是一组文章。中国老年报2015年1月20日刊登的毕舸的文章:《奶农"倒奶"无关"姓社姓资"》;求是杂志2014年第1期刊登的冯飞、高旭东等人的一组文章;以及人民日报陆续刊登的他们的一些文章。

  历史有时会惊人地相似。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曾出现把牛奶倒入海中、拿鳮蛋喂猪、将马铃薯翻耕在田里作肥料等现象。在今天的中国,也出现奶农"倒奶杀牛"现象,一段时间,在山东、河北、内蒙古、青海等地,这一现象比比皆是。相同的现象,它的本质是不是也相同?毕舸的文章认为,不一样,中国奶农"倒奶""和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没有关系"。他文章说,过去资本主义国家的"倒奶""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现在我国出现的"倒奶","大多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暢导致","是在具体巿场状况下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倒奶",确实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表现。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是私有制,经济运行方式是市场经济。各个私有的市场主体在逐利的市场信号引导下,会一窝蜂地去搞某个最能赚钱的产品,结果使得这个产品大量增加,当超过了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时,这个产品就会积压,卖不出去,这就叫"生产过剩";生产这种产品的设备也闲置起来,这就叫"产能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经济危机。列宁说:"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如果这种商品是牛奶,没有办法,就出现将牛奶倒入海中这种荒唐现象。它的整个生产方式不能促进作为生产力产物的牛奶的发展,还出现破坏生产力现象,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发生矛盾。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国现在的奶农基本上也都是私有者,经济运行体制也是市场经济。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什么区别。如此,发生倒奶现象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既使巿场体系再"完善",销售渠道再"通暢",这只不过能容纳的量多一些而已。而市场的一时的需求量总是有限的,当产品无节制地涌入时,同样会发生生产过剩。我国的"倒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表现。可毕舸的文章硬说不一样,说中国的"倒奶"是因为市场问题,资本主义的"倒奶"难道不也正是因为市场问题?不是如列宁所说的"找不到需求"?可他就说不一样,你说奇怪不奇怪?

  我国的这种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过剩"绝不只发生在牛奶上,牛奶也不是最严重的。

  这些年我们不绝于耳的,还有"猪周期"、"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火箭蛋"、大量的蔬菜烂在田里或当垃圾......等等,而更严重的,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纺织服装业、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多达19个工业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这些行业的大量产品被损、高炉纷纷被炸、设备纷纷被拆,与把牛奶白白倒掉没什么两样,而其浪费和破坏更远非倒掉一些奶所能相比。

  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严重程度在这里就不说了,媒体都有大量报道。他们现在正千方百计想解决这个难题。要想解决问题就先要找出问题的成因。造成那么多产能过剩的原因是什么呢?与毕舸的文章一样,他们竟然认为,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过多,从而使得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象国务院发展硏究中心产业经济硏究部部长冯飞、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硏究中心硏究员高旭东等一大批"专家""硏究员",都认为我国造成产能过剩是因为"我国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市场矫正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不过也有人认为不是这样,如国务院发展硏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陆百甫认为"应当客观认识到,市场同样存在盲目性。产能过剩应是政府政策手段和市场无序竞争双重吸引力作用的结果"。

  事实是怎样的呢?

  事实是,我国引起产能过剩,就是巿场化的结果。拿产能过剩最严重的钢铁业来说,就是因为利益驱使下的无序竞争。我国近些年经济高速发展,钢铁是工业的粮食,需求极旺。一位钢企老板说,"那时候,钢材需求要多火就有多火。刚出炉,还冒着热气就拉走了,供不应求"。就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因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四万亿刺激措施,钢材价格还不降反升。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各地上马钢铁项目热情如火。

  那么政府就一点责任都没有?不是。政府的各种支持,大力推动,如低价供应土地等生产要素、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使得企业不能真实地估计经营成本,盲目扩张产能,甚至已经过剩的产能还在扩张,还造成"优不胜,劣不汰",确是造成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问题是政府为什么这么干?主要是政府的"政绩冲动"。各级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指导,以GDP论英雄,以实现"个人价值"为目标,就形成了这样的定势:在巿场经济下经济上去了(主要是GDP)二政绩二可以步步高升二名利双收。我国不仅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引导下的"逐利冲动",而且有政府在市场经济指导下的"政绩冲动",企业和政府怀着各自的"逐利"目标而都围着市场转,这就是"中国特色"!这个"特色"不仅絲毫没有改变市场经济的性质和规律,还强化了这种性质,企业肩负着"企业逐利"与"政府逐利"双重"逐利冲动"、秉持着企业资源与政府资源双重资源而在市场上进行着无政府状态的竞争,使得我国的产能过剩特别难以化解。而那些认为只要充分激发巿场的矫正功能就能化解我国的产能过剩的"专家""硏究员"们也太短视了,太肤浅了,他们只看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能"较快"地解决产能过剩而对市场大加吹捧,对政府大加贬斥一一这只不过是"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的问题,是"五十步"还是"一百步"的问题。在巿场经济下能压根儿就不让生产过剩发生吗?你们说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不多见"是人话还是鬼话?如果企业和政府不是在"逐利"目标上的高度契合,我国在经过了那么多年巿场化"改革"的环境下政府还能"主导经济发展"吗?你们自己说的"市场矫正"、"化解"不就说明过剩已经发生?不存在"政府干预"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他们难道不是在周期性地爆发着生产过剩一一经济危机并且愈演愈烈?

  他们还说在市场机制下能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使企业摆脱"低水平重复",转型升级,从而市场前景一片大好。技术创新确实是个好东西,不管哪种社会都需要。可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下,创新驱动就不会发生生产过剩?事情不是这样。我国现在不仅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煤化工、风电设备制造业、多晶硅、光伏电池、LED照明等新兴产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不仅低端产品过剩,一些高端产品也出现过剩,如钢铁业中的高端钢材取向硅钢,2012年每吨能卖3.5万元,如今每吨才卖1.5万元;不仅有"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有"高水平重复建设"。冯飞说,应当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造,"把资金投向产业链中供不应求的那一段"。可是,在市场经济下,都投向"供不应求那一段"(而这是必然的),"那一段"很快就会变成"供过于求"的。

  我们现在的生产基本是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社会对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马克思说:"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又说:"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就需要加强国家、政府对经济的指导和干预,加强计划性,而这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后已经为此提供了前提条件(私有制下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计划性的),而不是削弱甚至取消这种计划和干预。当然,这个政府应当是真正为人民服务、对社会负责的政府,也就是真正的人民政府,而不是现在的只追求自己所谓"政绩"、变了味的政府。否则,这个政府还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不要以为一个社会"生产过剩"了,显得这个社会很"富足"。恩格斯深表赞赏的傅立叶的一个观点是:"过剩成了贫困和匮乏的源泉"。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的特征病,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资本主义的瘟疫。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是这个基本矛盾不可或缺的环节)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产生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不管你"创新驱动"也好,政府多干预一些还是少干预一些也罢。在顶层"设计"下,我们的国家现在也得了这种"特征病"。这是任何花言巧语都掩盖不了的。过去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中国是"风景这边独好",如今早已这个"风景"不再,而变成"一样悲欢逐逝波"。(PM)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