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尺子、镜子和鞭子
近期,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贴近群众、深入实践、扎根基层、净化心灵、改变面孔、锤炼文风,一时间蔚然成风。实践证明,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而言,“走转改”不啻为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条鞭子。
“走转改”是一把尺子。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段子:“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写外稿,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为本报。”“一流记者拉广告,二流记者编稿件,三流记者跑会场。”显然,这是一种与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相悖的错误新闻观、更是一种与主流价值导向的错误职业价值观!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不在于他用了多少华丽的辞藻,也不在于他的文章价钱有多高,更不在于他能为单位拉来的赞助是多少。各级各类新闻工作者,能力有高下,水平有参差,但从根本上说,衡量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最终标准只有一条:他的笔是否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和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价值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新闻工作者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写在笔下,群众才会把新闻工作者放在心上,挂在口上。
“走转改”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人生旅程和职业生涯中,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面镜子,经常用它来照一照自己心灵。作为新闻战线的一次活动,“走转改”是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的;作为“三贴近”原则的实践形态,“走转改”又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携带终身、代代相传的一面宝镜。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照出新闻工作者的灵魂。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经常举起这面镜子,问一问自己是否想通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摸一摸心灵是否被利益、虚荣抑或浮躁的心态所蒙蔽,想一想头脑是否被权势、金钱抑或偏颇的价值观所控制,看一看笔头是否被套话连篇、言不及义抑或空洞无物的文风所纠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对得起人民。
“走转改”是一条鞭子。臧克家先生有一首咏“老黄牛”的诗:“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人,都是有惰性的。克服惰性,实现自我,需要保持创新的蓬勃激情。创新,是新闻工作的永恒主题。激情,是新闻工作的不竭动力。在快速崛起、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任何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念头都是可怕的。它不但会毁掉一个有潜力的新闻工作者,而且会葬送人民的新闻事业。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常鞭策自己的心灵,以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为榜样,切切实实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变成自觉行动,让基层意识、群众理念融入血液,端正价值追求,书写锦绣文章,走好职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