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开启三分天下新政局
新加坡开启三分天下新政局
03/09/11
作者/来源:新加坡文献馆
李光耀对总统选举的结果有喜有忧,大喜的是闲杂人等搬出总统府的建议不会落实,所以还可以继续留在生活数十年的官邸;一个106英亩地的人间天堂。而大忧的是政权日落西山之势已然显现;闪电标志在人民心目中是一个贬值的品牌。
从总统选举的结果来看,在215万有效票中,陈庆炎得票率35.2%,陈清木34.9%,陈如斯25%,陈钦亮4.9%。
如今,一个原本只在传说中的B-team一夜之间修成正果,落地成形。陈清木所获得的34.9%选票,折射出异军突起的第三类思维,代表执政党和反对党之外的一股新政治意向。
从5月大选的结果来看,原本朝野60:40的势力划分,如今改为35.2:34.9:29.9;也就是执政党:新政治意向:反对党的三分天下。
按简单的计算分析,陈清木代表的新政治意向,其票源中25%来自人民行动党,和10%来自反对党的原本支持者。
一些言论把陈清木的战绩看成是人民行动党的胜利,因为反对党支持的总统候选人只获得共30%选票,比5月大选的结果还少了10%。这一种说法,要不是漠视历史就是意图迷惑,都不能当真。
一个较为接近真实的解读是,人民行动党所丢失的65%选票是来自体制内的边缘者,和体制外的异议者。简言之,都是一些质疑和反对政府政策的选民。
因此,工人党在阿裕尼集选区的55%得票率中,有好些是来自体制内的边缘者;这些选民在总统选举中回头支持陈清木。这是陈清木所说的,来自执政党基层组织的支持。
从历史源头来看,陈清木挑战陈庆炎,可以说是把一个党内的潜伏派系之争,提升为一个公开的政见之争。换言之,这是人民行动党内部政经思维分歧的明朗化。
在新加坡政治文献里,李光耀政权向来有A-team 和 B-team之说。起源是1960年代末叶,李光耀利用自我更新的手段清算老同志,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过后,在庇护和附庸框架下建立了新权力中心的第二代梯队。
由于思维与风格上的差异,党内出现了所谓AB两队,前者代表核心势力是李光耀体制的忠实维护者,后者代表外围势力是体制内的边缘者。在一些政策上,比如,女大学生儿女有入学优惠,官委议员,民选总统等等,两者有着不同的意见。
1990年代,在以吴作栋为行政中心期间,出现的多元竞争经济体系,是体制内另类思维的具体展现。2004年的新航劳资纠纷,吴作栋认为这是商业问题应该用法律途径解决,而李光耀却是使用政治手段打击了劳方代表;这一个案反映了政府内部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行政思维和政治手法。
当年,陈清木和一些执政党后座议员在国会辩论上,建议以新加坡人优先的策略来舒缓社会矛盾,李光耀坚决反对此类观点,认为这种狭隘视野有害共识,并且严厉谴责:你拉部长的尾巴我拧你的耳朵。这种对抗性对话也反映了执政党在意念上的分歧。陈清木的总统府闲人勿进建议令人费解,或许,答案就在拧耳朵的历史中。
在要过度到李显龙统治时代的期间,吴作栋的B队朋党纷纷落马出局,幸存的老同学陈清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孤魂野鬼的出战单选区。可是,陈清木还是以最高票当选;这一结果应该可以凸显B队在基层网络和草根性方面的一些特色。这也解释了此回选举,孤军作战的陈清木为何能够只以微差居次。
按李光耀的说法,吴作栋是在陈庆炎婉拒总理职位之后的次佳人选,另有说法却是:吴作栋是第二代梯队选出的总理人选。真相如何还有待揭晓。不过,李光耀的吴作栋是次佳人选说,应该是为了压抑B队的政治势头,避免原先的政权隔代交替安排节外生枝。往事不堪回首,如今的李光耀或许也在后悔当年没有早点关掉B队,以致养虎为患。
如果这些解读有些道理,则从政治博弈的角度来看,李光耀要把吴作栋挽留在总统府,也可以看成是最高层次的政治招安;以名誉与金钱进行招安是李光耀政权惯用的政治伎俩,相当有效的制衡了党内外的矛盾冲突。诚然,李显龙说:没有人可以拒绝金钱,是的,尤其是新加坡这一个60万元只是花生米的务实社会。
从这一个历史背景来看,陈庆炎和陈清木之争,可以说是PAP 的AB两队之争,进一步而言,这亦是李光耀和吴作栋的代理之争。
然而,如果把这一事件只单纯的,看成是人民行动党的内部派系之争,却会完全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政治现象,就是,政府内部在政经思维上亦有相当的分歧。
在制定早年新加坡经济政策的指导思维里,吴庆瑞的经济观起着极大的作用,而吴庆瑞的手下,就传承了一些和李光耀思维不一样的视野。
事实上,政府内有另类思维并非新鲜事,一些高级公务员和李光耀就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吴庆瑞栽培的严崇涛,公开批评土地定价原则荒谬,公务员言行有小李光耀现象,等等政府政策与行政上的一些不当之处。和李玮玲在有关生物医学研究方向,发生公开争执的杨烈国,亦是当年吴庆瑞改革教育制度的系统工程师之一。吴作栋的公务员生涯也正好是从吴庆瑞管辖的经济策划署开始;这是吴庆瑞后来创办的经济发展局的前身。值得一提,当年要不是吴庆瑞的亲手干预,吴作栋也不会继续留在政府部门工作。看来,这就是政府内部另类思维的历史源头。
吴作栋的行政时代,政府施行两家电视台,两家报社,两家医药集团,两家公交公司等等竞争性经济架构,理论上,竞争有利提高服务效率。可是,李显龙的重塑新加坡蓝图,却彻底打破了二分天下的经济格局,所有分开的政企重新统一营运。李光耀的解说是:新加坡没有足够的资源组织两支足球队。当然,B队要在政治上二分天下的意愿,也随之烟消云散的彻底破灭。
政府内部的这些另类思维,或许可以从几位前政府高级公务员,在5月大选中投身反对党阵营的事实中一窥究竟。这其中陈如斯原本从事政府的经济行政,也一度是吴作栋的助理。陈如斯分别在大选和总统竞选中提出的经济思维,应该就是属于政府内部的另类思维;把国有企业私营化,把国家财富归还人民以提倡企业精神等等观点,也应该是竞争经济架构的延伸。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三分天下的说法是有其一定的历史依据。重要的是,B队确实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势力团体,由于其附庸属性所以向来是被冷处理。可是,一旦有了契机,水到渠成,海纳百川,就必然会呈现出另一番政治光景。
如果三分天下的说法可行,那么,合纵连横的政治活动必然会加剧加速,在这一种新的政治格局里,人民行动党受困于历史包袱的政治成本,在博弈中会处于不利的位置。
当权者的忧心忡忡似乎已经流露,前几天的Today刊登了一篇质疑简单多数票当选之适当性的文章,内容虽然是讨论总统选举,不过,其意图或许另有所指。
在现有选举制度下,如果执政党在下一回的大选中只有35%的选票,那将有可能是一个全军覆没的大灾难。不过,改用代表制选举模式,则按得票率比例分配,人民行动党还可以保留同等比例的国会议席。对一个没落中的弱势政党而言,代表制选举会更为有利。
通过舆论制造新的政治空间,比如,改变已经不合时宜的简单多数票当选制,应该就是官方媒体所谓的与时俱进的新加坡选举制度变迁。
当然,这只是一个臆测,然而,这是不是也表示了执政党意识到,可以激活三分天下的重要条件已经存在:党内分歧明朗化带来一分为二的后果。对人民行动党而言,陈清木的单飞成功是一个不良的先例。
世事如棋局局新;想当年,当权者告诉人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今,人民回应当权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