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在绍兴。盛夏里,一种心情,千里寻她而去。
故里修缮一新,偌大的街面,石板依次展开,袒胸露肚,直面那车水马龙喧闹不堪的水泥大道。
故里的天,非常的开阔;故里的地,非常的幽香。鲁迅半身的壁画,就是这么冷眼地对视着现代的高楼大厦,支着耳静听着世态百味,手指间举着那半截的香烟哟,飘逸着不凡的思绪。默读着鲁迅,一袭黑色的衫衣,坚毅直逼,锐气摄胆,阳光下,何等的正气昂然。
故里风貌,曾经的市井,随南腔北调的人流,一起细细品味,感受鲁迅笔下的心路,一洗空荡荡的灵魂。
跟着课本游故里,免费的参观,绍兴的这卖点做得可称好。或许“民族脊梁”“民族魂”,这重磅的炸弹,有心拆,无胆碰吧?!
鲁迅这面旗帜,碍眼瞻观的,心怀愤懑的,几时消停过。砍旗的,损旗的,贬旗的,甚至泼脏水的,旗依然鲜艳,遇风逾是飞扬,风逾大,旗逾高。
说到旗帜,想起了一面杏黄的旗帜,说是搁在心坎上,话里话外好听得很。从旗杆上滑落的那刻起,再怎么样子的厚重,没了水泊梁山的魂;从偌大“聚义”的横匾篡以“忠义”的那刻起,再怎么样子的亮堂,没了水泊梁山的味。
旗帜,来不得半丝的含糊;旗手,容不得半点的犹豫。坚定的旗手,鲜明的旗帜,不是谁都能上的。扛什么样子的旗,站什么样子的场。旗扛错了,场站歪了,为所谓的前程,恰恰断了所谓的前程,搭上卿卿的性命不说,葬送的是,水泊梁山众家兄弟血和泪擎起的大道。当投降派,宋江类们是绝妙的生动的反面教员。
绍兴,鲁迅故里,旗帜,旗手,战士,永远,直至永远的!
记于 2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