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为政者
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为政者
我们现在要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好消息,令闻者尤其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莫不欢欣鼓舞。但是,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最先的问题要解决,这就是前提问题。比如研究《红楼梦》,要解决的最先问题,自然是要把全书通读一遍,这是基本、根本。但是,最近我和一些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同学聊天,他们用颇有几分的调侃与自得的语气说,尽管毕业论文研究的是《红楼梦》或者其他的名著,可他们根本就没有读过原文,即使读了,也没有读完,但各个过关,而且不乏有优秀论文。搞这样的学术研究,姑且称之为学术研究,危害也大,但只是危害到搞研究者一人,因为他写的论文以后看的人不会多,或者几乎没有,即使偶然发表了,也是废纸几张,没有人会在意。比如,北大学报上的文章(2003年某一期,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有个北大哲学系教授研究孔子,竟把《论语》说成是“烂断朝报”,这样张冠李戴的错误也似乎没人指出,可见,北大学报“真正”读的人有多少,其余更何惶论?因此,我说这样的学术研究的危害还是不大的。
但是,要建设和谐社会,要作好这样的工作,它的前提问题一定要解决好,如果这个前提不解决好,那就是“害莫大焉了”,毕竟上面说到的“假学术研究”涉及的面小,都是一些聊无足观的文人的互相欺骗,但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它不是涉及到哪个面的问题,而是全局的问题,全盘的问题,这样,它的前提问题解决不好,自然危害就很大了。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问题是什么呢?从和谐社会的组成上看,和谐社会“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阶层和阶层之间的和谐”,既然承认和谐社会是阶层和阶层之间的和谐,那么我们就应该分清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到底有那些阶层,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无法使阶层与阶层之间到达和谐的境界。但是,这仍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问题,尽管它处在前提的位置上。我所说的前提问题指的是,在阶层与阶层的划分明了的情况下,要使这些阶层之间达到和谐的境界,哪个阶层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主要的作用,它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问题,毕竟只分清阶层,而不去扎扎实实的履行自己这个阶层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担负的重任和责任,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只是一句空话,就像旧社会就有农民地主之分一样,都知道谁谁是干吗的,但是过了几千年,如果没有后来的革命,社会的形态还是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一样,我们只知道今天中国的社会有这个阶层那个阶层,但是如果没有哪个阶层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行动起来,发挥它的主导作用,明晰它的权利,承担起它的责任来,或者只是某个阶层单方面的行动,而另外的阶层不予理睬或者加以压制,结果仍旧是旧的阶层与阶层之间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模式在延续,自然我们的社会也会和以前一样,不会有什么变化。我们现在在改革,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说明我们的社会需要变化,需要阶层与阶层之间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变化,这是历史的潮流,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反动是不可能的!
那么到底我们的社会哪个阶层应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还有什么样的阶层应该起到它什么样的作用。在今天确实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难以回答在于有些人不愿意承认他们已经形成了阶层,不愿意承认也只是因为这些人不想让阶层来揭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特点和特性,比如利益是否一致的问题,比如有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问题。这的确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是不论这些人怎么的不愿承认,他们的确已经而且真真切切地形成了一个阶层,这也是在中国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都清楚的事。但是人家不愿意承认啊,怎么办?这样,建设和谐社会的确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或者说前提问题的前提都没有解决好,因此,从这点上看,建设和谐社会一开始就遇到了重大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对建设和谐社会抱有希望,不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作为普通人要活下去,没有了希望那该是多么可怕的情形,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与其就算是欺骗自己,也比心死了,没有希望了好。况且,我们还生活在地球上,毕竟有些人会维持地球的正义!不然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也不会发展,在黑夜中的希望尽管渺茫,但流星划过苍穹的那一刹的惊心动魄我想每个人都会铭记在心。
姑且抱有希望吧,希望我们的社会成为和谐社会,在没有分清阶层的前提下,不知道阶层与阶层该如何和谐的情况下,我们把我们的社会建成和谐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当政者身上。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否,从现象上看,与这个社会的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关系。一个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一定是一和谐社会,即使是表面上的暂时和谐,我们说即使,是因为我们知道很多表面繁荣、表面稳定的社会在内里已经蕴藏了很多的矛盾,已经到了垂死的边缘,但就是垂而不死,反而如果我们不改的话竟有死亡的危险,我们经常批评其他的社会形态时用的就是这样的词句。矛盾的存在是很正常的,没有矛盾社会就无法进步,无法发展,和谐社会不是取消矛盾,而是在矛盾出现的时候,能用自己的机制,很好的化解矛盾,或者让矛盾继续存在但是已经是和平的存在,而不是去激化矛盾。我们以前的很多做法就是激化矛盾,等到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就开始反对别人去激化矛盾了。有时候矛盾的激化与否全看需要与否,大家仔细想,看我说的对不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不是去激化矛盾,矛盾已经很多,不用人为的激化,不用催化剂,也已接近了激化和白热化的边缘,因此,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目的就是要化解矛盾,不要激化矛盾。可是,我们的矛盾到底是谁和谁的矛盾,以前我们说是人民内部矛盾,那么我们今天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什么,它的根子是什么。浏览我们的媒体,都在说要建设和谐社会,但是都没有认真的分析一下,当今时代,我们的社会到底存在着那些矛盾,急需解决,只是说我们今天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有人说是劳资矛盾问题,这样简单的做法,实在是在回避矛盾,或者说不愿意把已经矛盾重重的双方或或者几方放在一起,让他们正视他们之间的矛盾。连矛盾是什么都不清楚,连有矛盾都不敢承认,只是说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又从和谈起呢?和谐和矛盾是反义词啊!
之所以把建设和谐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为政者身上,有这样的几点考虑,首先基于现象上的和谐,一个社会社会风气的好坏全在于为政者做得如何,这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中国的古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据我的看法是要比今人深刻的多的,不然今人往往爱在普通人身上找社会风气不好的原因,说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社会风气就好转等的一大堆说词,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原因。这里我不想多引用古人的名言警句,只用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老掉牙的但是涵义深刻无以伦比的话。近些年,我们的社会还是有些进步的,比如知道了要教育干部,而不是教育群众和普通老百姓。尽管这种教育的成效不见得大,但总比不教育的好。其次,把建设和谐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为政者身上还有这样的考虑,希望为政者利用自己的权力,切实把中国的阶层问题搞清楚,看看今天的中国到底有那些阶层,阶层与阶层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利益冲突,有没有共同点,有没有可以求同存异的地方。不要简单的把这些问题的解决归结于社会学的范畴,认为这只是社会学的责任。中国的学术研究没有政治的支持是难以维系的,尤其是社会科学,比如哲学,比如社会学。希望为政者用比较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这样建设和谐社会才可能有的放矢,不然只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和谐社会从何而来?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有时这个阶层问题被模糊的无奈,毕竟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国情,太过仔细的划分必然要引起社会的动荡,可是轮廓上的划分还应该是必需的和必要的,因为他毕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的前提。为政者也无须担心自己会被“划到一个阶层里去”,就是被划分在同一个阶层里,其实这早已是一个明事不说的问题,只要阶层的权利与责任明晰,而且人与人在阶层之间的流动渠道顺畅无阻,大家也不会在阶层与阶层之间森严壁垒起来!怕什么呢?最后,建设和谐社会,为政者必需要改变以前的只是管理者的形象,真正的做好服务者,这样和谐社会的建设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环境。结合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时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的基本的公平和正义,是矛盾的解决者,是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者如果为政者,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不从等级制度的桎梏中跳出来,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会缺乏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环境。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如果还是官本位意识浓厚的国家,真是很可怕的事情和危险的事情,可是今天人们的这种意识随着用人制度的“双轨制”或者“多轨制”(领导干部任命制和一般人的聘用制合同制)还在一步步得被强化,而不是在削弱,没办法,我们生活的国家就是这样的矛盾重重。看来,建设和谐社会的确是我们国家的英明举措!
社会在朝前走,但是否进步了,要下结论现在还为时尚早,和谐社会的建立也需要扎扎实实的去做和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用做最广大劳动人民心灵上的安慰剂,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套用我们的行话: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来麻痹广大劳动人民!希望不会是这样,但我很担心这样的可能不小!关键是看为政者怎么做!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