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歪路必须纠正!
自从党中央做出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大搞村镇规划,对农民实行相对集中居住,改善农民住低矮房屋的现状;大力推进行政村、自然村公路建设和硬化,改善农民出行条件;推行以改水改厕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实施绿化工程、沼气工程等,让农民住舒适房、走平坦路、喝放心水,过上安稳的日子。
不可否认的是,从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凡是推行了新农村建设的地方,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但是,对于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是不敢恭维的。比如很多地方大肆在马路边、视线好、经济相对发展的地方搞“试点”、“示范”,却对偏僻、经济不发达的地方以“有先有后”为由不闻不问;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不问计于农民,而是有上级部门“想当然”地进行,结果出现统一的房屋不方便农民耕种、水冲厕所无水可冲而与旱厕无异等现象,不少农民颇有怨言。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很多地方的很多领导和基层干部念错了经、走歪了道。首先是宗旨上,很多地方不是在内心深处从广大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开开展这项工作,而是从仕途的角度出发,把本应该实事求是、尊重农民意愿的“惠民工程”成了领导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再则在实施上,很多甚至相当多的地方只注重了“村容整洁”,把工作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个方面,却忽略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不是真正的新农村。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思路和举措,各地关键是要把思想和行动集中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上来,那么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进行深入实际的、充分的调研工作,了解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当地的资源存在和开发利用情况、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管理等,到底如何开展,都完全由农民自主决定,把有限专项资金用到最急需最迫切的地方。
在把握了正确的思想方向之后,就要认真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规模地开展基础设施相关工作,而是应该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整体推进。“发展经济”摆在第一位的,符合我国“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精神,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的四个方面才有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生产的发展,没有农村的自我发展的内生机制,没有“造血功能”,单靠补贴来“输血”是不可能建设新农村的。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农业是基础的地位不可动摇的,因为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是重要的政治问题、稳定问题;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仍然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而作为广大的农村来说,发展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工业,以工业带动、反哺和支持农业。尽可能地挖掘各地的产业资源,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高度重视农业的工业化和产业化,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施行“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全面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实力。
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地方的可用财力得到增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才有了条件,新建改建扩建危旧校舍、敬老院、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等才成为了可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了,广大农民必然得到实惠,无论是收购农户的农产品,还是雇佣农民进企业工作,都将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生活得到改善是必然的;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足了,开展农村文化教育活动就有了基础,健康的文化活动才有了开展的平台,农民才有了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冲动和投身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各级基层教育、宣传等部门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讲解这其中的道理,利用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农民夜校甚至田间地头开展因地制宜的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本领,同时,各级科技推广部门要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扶持和指导工作,使广大农民在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并得到提前预防。
同时,还要充分健全和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及时的信息服务,产品能及时销售出;健全和完善农村商品服务市场并加强监督和权利,确保购买到合格的生产物资、生活用品,而不是把农村演变为“消废品”市场。总的来说,作为关系到广大农村奔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到整个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单单强调任何一方都是不科学的,必须全面重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如此才能建设真正的新农村。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