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新农村建设的5个误区

火烧 2007-02-24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常见的五大误区,包括示范点建设偏差、贪大求洋、村容整治过度、生产发展路径错误等,强调建设需量力而行,避免形式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5个误区

  误区1:搞试点“嫌贫爱富” 示范点变“官”赏点

  一些地方把示范点上的工作抓成“一枝花”,面上的工作却成了“豆腐渣”。 江西有个县为倾力打造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把原有的一点水利、造林、交通等资金捆绑在一起,全部投入到示范点上,“官”赏点是建成了,可一些村镇群众急需的专项投入却“断了炊”。山东、河南有些县乡选的试点,过去建小康村时就是样板村,现在转眼又成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集中大量财力投入到一些老典型上,结果取得的“经验”缺乏普适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阳说,试点初衷是“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如果变成盆景,就成了“搞好一个点,荒了一大片”。

  误区2: 贪大求洋“大跃进” 农民背上新负担

  一些地方脱离实际提口号,希望短期内建成新农村。如贵州德江县川岩村计划用5年至10年建成新农村,这对一个人均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数的村来说,很难令人相信。是层层下指标,搞新的“达标升级”。如要求短期内村村通柏油路,村村用沼气,村村通互联网等。[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指标分解,舒舒服服的搞建设,岂能出成效????——银箭点评] 新农村建设贪大求洋,如江西有的试点村只落实“改路”资金9万多元,却包给工程队30多万元的“改路”工程。东部沿海一些县市为了让农民住上别墅洋楼,不惜让农民贷款补交差额。[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量力而行——银箭点评]

  误区3:“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

  一些地方干部错误地认为,新农村贵在一个“新”字,所以首要的是让旧村换新装,为此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村容整洁上。中部有个乡镇要求各村墙壁统一刷成“上黄下蓝”,给民房“穿裙戴帽”,结果有个村筹到新农村建设资金20万元,仅粉刷墙面就花去9万元,装饰屋顶花去6万元。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在督查中发现,有的试点村花了60万元建一座广场,有的花十几万元建一座牌楼。

  重外轻内、重村庄整治轻产业发展,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背后,是“干部任内快出成果”的扭曲政绩观,急需纠正。——包永江[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理事长]

  误区4:“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为规避征地调控政策,他们借机推行“以租代征”,跑马圈地。豫中、鲁南、苏北一些乡村周边的农田里,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应警惕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演变成为乱占耕地、大办村户企业的“非农运动”。——郑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误区5:重物质投入 轻制度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忽视培养新型农民、忽视民主管理等制度建设,无异于舍本逐末。安徽某地农民上访反映干部乱拆农民房子,当地干部解释说:“拆房子建新农村,我们是在江西赣州学来的。”对此,赣州市有关领导回击说:一些地方只学了皮毛,实际上,赣州模式的精华是每个村都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制度创新,一些公共事务和项目由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山东有个乡镇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时,为完成任务,干部把全部事情包下来,结果上级检查完后,“三不清”又故态复萌。

  建设新农村需要制度创新,这要求各地把主要精力用于打造服务型政府上,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现代发展理念。说到底,新农村建设是个农民现代化的过程。——袁崇法[发改委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银箭摘编、点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