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惨流调打工人」背后的舆论事故
有关流调最苦打工人的事情,今天刷屏了我的朋友圈。

鉴于对当事人的生活点评已经到处都是,而我又对这些不太感冒。
所以,今天咱们来聊聊流调最苦打工人背后的事情。
据@中国新闻周刊 报道,流调最苦打工人来北京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上访。
为什么要上访?
据岳某陈述,他的大儿子于1年多前突然消失。他在当地派出所报警,想让警察定位他儿子的手机、调监控找人,却被当地警方以不能定位成年人手机以及只能调取车辆监控为由驳回。
报警三两天后,他儿子的手机因为没电关机;其失踪的事情也在三个月后才立案。

岳某试图找寻市公安局、省公安厅帮忙,但市公安局只把这个案子又推回县公安局。
岳某认为,如果在他儿子刚走丢的那几天,警察就帮忙定位,很有可能已经找到,但“现在没任何希望了”。

此外,在其上访期间,当地派出所还弄了个不知道在哪发现的尸体,要求他到当地认尸。他看着不像,就要求化验尸体的骨头。
结果当地公安局先是说去威海市公安局做实验得几十天时间,后来又说法医出差了;又过半个月给岳打电话,让岳某别来烦他们,别给他们添加负担。

据岳某陈述,尸体刚被发现的时候,他就问过派出所,派出所说,那不是他的儿子。但他一上访,派出所为了结案,就说是他的儿子。

虽然,我是说虽然,当事人的单方面陈述不能轻易全盘采信,但不能否认的是,当地警方的表现是极为差劲的。
从当事人的诸多陈述来看,当地警方的做法明显属于打压舆论。
且根据我对威海的了解,当地在处理类似案件的事情,确实喜欢这样做。
对于舆论而言,一时的压制“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我们都知道,“没有不消亡的关注,但有蛰伏的舆论”,“一个议题看似在某个阶段的关注消失,可是它在下个阶段又被关注,这说明该议题在此前并没有走到舆论生命的终结,只不过是进入了生命的蛰伏期”。
舆论没有死亡,只有蛰伏,以岳某的事情为例,虽然当地对此的管控确实够强,但依托最惨流调,岳某的经历还是为大众所熟知。
也就是说,当地对类似事件的管控,有且只能在本地有效。
换句话说,一旦走向更大的舆论场,当地只能束手无策。且由于先前的诸多限制,舆论的情绪也会瞬间叠加爆发。
据法治日报消息,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威海市公安局正在对此事开展核实处置,核实处置结果将通过官方发布。山东省公安厅高度关注此事,正督促威海市局加快核查。

但诸如此类的回应往往得不到舆论支持。
弱传播里讲,为什么有时候当事人及时回应,舆论也不降反升?因为,每一次回应,都给原来的关注提供了新的链接点,理论上都是加大了关注。如果这些新的链接点放大关注之后,不能达到一锤定音、釜底抽薪的效果,那么,舆论当事人的反应就一个结果——进一步扩大对舆论的关注。
直言之,你威海警方现在回应说正在调查,早干嘛去了?
要知道,这件事情的发生可不是三两天前,而是已经过去了一年,且当事人穷尽了各种办法都不能推动事情发展。
换言之,在吃瓜群众看来,威海警方的这般回应,更多是不得不回应,而不是他们想回应。
在我看来,即便警方最后能够就此给出满意的结果,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也很难挽回。
更别说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很有可能是热度一过即不了了之。
一月二十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