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刘林德还是先别“悲剧”的好

火烧 2010-06-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刘林德批评孙东东言论展开,讨论记者文化与媒体分类问题,涉及人民日报、央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引发对媒体认知与群体偏见的反思。

刘林德还是先别“悲剧”的好  

   

刘林德何许人也?不清楚。不清楚为何又提到他?因为他近日写了一篇题为《 孙东东 教授的悲剧》的文章(见 6月7日 《长江日报》),因该文的有些观点本人不能苟同,故而要提到他。  

据说,北大教授孙东东(这又是何样神仙?本人也不清楚,但这并不重要)因经常爱说一些擂人的话语而出名。这一回,他又说了一句“最新语录”:“记者没文化,人民日报的除外。”不曾想,孙的这句话却着实地惹恼了远在千里之外的 刘林德 先生,于是他大为光火,骂这是孙东东的“悲剧”。  

为何孙的这句话如此令刘林德光火呢?原来,孙的话中包含有如下的潜台词:现今媒体包括记者分为两大“类属”,一类有文化,可信,一类没有文化,不可信;对于前一“类属”,孙以现场有记者的人民日报为例。在刘看来,按孙的意思属此类的还应包括诸如新华社、央视及同类媒体和记者;除上述媒体与记者之外,包括刘和刘所在的媒体在内,就都属于后一“类属”了。这就把刘林德包括在了“没有文化”,不可信的记者类中,难怪 刘林德 先生要大光其火了。  

如果仅仅是孙某人将自己归属到“没有文化”一类,那也罢了。因为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哪个人前无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就由他说去吧。可是,在刘林德看来,更“悲剧”的是,孙这样擂人的话语,不仅仅反映了孙自己的心声,而且“未必不是一个群体的心声”。这,问题就大了,就不能容忍了,就必须要站出来“悲剧”一番了。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刘林德说,“我一时想不起用合适的语言描述”这个群体,但是,我想起了《再见列宁》电影中的那位东德的老太太:她“在柏林墙被推倒后,无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事实”,只能生活在儿子为他制造的“一切依旧的假象”的小公寓内过日子。  

刘林德同时还“想起了民国初期一个特殊群体:前清遗老。历史虽然翻天覆地,他们还是恪守之前的生活和观念,留着他们的辫子,穿着他们的长袍马褂。”  

总之,这是一群守旧至极,顽固不化,具有花岗石脑袋,浑身散发着历史霉味的人。作为“70后”的刘林德,原本只看得上蓬勃十余年的“新兴媒体”,根本看不上人民日报这样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老媒体,现在却被这样一群自己看不起的“遗老”说成是“没有文化”,不可信赖,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就难怪 刘林德 要借自己在报纸上拥有发言权的便利条件,将孙某人及其“群体”破口大哭一通了。  

不过,在本人看来,刘林德虽然贵为“70后”,却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他将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之类的非“新兴类媒体”,与东德的 那位老 太太和民国初年的前清遗老进行类比,就未免妥当。毕竟这些媒体及其记者的思想要比东德的 那位老 太太和前清遗老们的思想活泛些。我这样说,大概站得住脚吧?  

当然,刘林德作这样类比也是抓住了“把柄”的,据他说,这些媒体“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有许多疯狂的表演,散布无数疯狂的谎言,在这个年代的也并不总是以真相作为追求”。新中国成立至今,合共就只有两个年代,那“那个年代”和“这个年代”。而在这两个年代里,这些媒体都没有什么好的表现。看来,这些媒体及其记者确实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里我到要问刘林德一句:你在20多个字的前半句话中,一连用了三个“疯狂”来形容和概括“那个年代”。请问,你经历过那个年代么?如果没有经历过,你怎么知道“那个年代”是如此地疯狂的?除了人云亦云,拾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牙惠外,你自己可曾深入地调查或者研究过?看来,孙东东及其“一个群体”把你刘林德们归结到“没有文化”,不可信赖的一类,还真的没有说错。说别人是“悲剧”,其实,你自己恐怕才是真正的悲剧。  

   

  2010年6月7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