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专家说没有数据表明收入分配状况恶化

火烧 2010-06-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讨论专家称无数据表明收入分配恶化,分析工资通胀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指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及政策建议。

中国社科院蔡昉说“没有数据表明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准确的说,专家的话没错。因为人家说是“没有数据表明收入状况恶化”。意思就是说,实际上是否恶化咱不知道,但是没有数据表明。观众看得是“分配状况没有恶化”,人家强调的是“没有数据表明”。专家真聪明,一个擦边球。下面具体看看,早报记者陈静思发自北京对社科院专家的采访稿,里面观点值得玩味。  

(1)   文章副标题:中国社科院蔡昉 工资通胀会带来麻烦  

俺才疏学浅,真不知道什么叫“工资通胀”。俺只知道有“结构性通胀”、“成本性通胀”、“需求拉动性通胀”。“工资通胀”,还真没听说过。按照这个划分,通胀的类型可就多了,只要是收入的都能教“XX通胀”。我猜专家是说“工资上涨会带来麻烦”,因为在专家眼里工资上涨是通胀的原因之一。  

难道只有工资上涨会导致通胀吗?导致通胀的原因太多了,但是通胀的基本表现是物价上涨、市场上流通货币泛滥。在那些专家的眼里就是“流动性过剩。目前来看,把通胀归结于工资上涨有点牵强。 至少各地都在大量贷款搞基建,有大量货币流向市场吧?至少市场上还有大量投资性货币找不到投资入口,从而在抄房子、抄豆子、抄大蒜吧?这些钱本应该呆在股市、基金、期货等投资性领域的,现在放出来了,能不通胀么?  

现在游资充斥市场,通胀了,物价涨了,工资再不涨,就是靠工资收入的群体承担了通胀的后果。靠工资收入的群体还不是普通老百姓嘛!老百姓就活该为通胀买单?  

(2)蔡昉特别提到,自己“并不是为了唱反调”。“缩小城乡差距从而缩小收入差距的途径,是加快劳动力流动,目前流动已很正常。但劳动力流动还没有带来相应的身份变化,应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劳动力都流动了30年了,为什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是存在呢?目前的劳动力流动是很正常吗?现在的农村劳动力是被迫流动,如果不出去打工就能养家糊口谁愿意出去打工?况且现在四处拆迁,不流动行么?住的地方都没有。不流动者不得食。只有死路一条。再看如今农村,除了老弱病残孕几乎没人,都去“流动”了。“打工经济”持续了30年,我们看到的只是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在富士康,老板郭台铭资产几百亿,工人为争取一天休息日、1200的可怜工资都13连跳了。看,“流动”多正常!  

(3)“民工荒”是长期趋势  

蔡昉相信,国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正发生改变,“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中,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中国就业问题的难度。这些难度更加具体,每种类型的就业困难问题主要对应某一个特定人群。因此,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并不一定要有劳动力供大于求做前提。”  

首先说说“‘民工荒’是长期趋势”。中国并不缺乏劳动力,只不过缺乏资本家想要的“价格足够低廉的劳动力”。在加入WTO的时候那些专家就说了,咱们具有“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便宜呗。突然想起一则笑话:一只小狗爬上你的餐桌,向一只烧鸡爬去,你大怒道:你敢对那只烧鸡怎样,我就敢对你怎样,结果小狗舔了一下鸡屁股,你昏倒,小狗乐道:小样看谁狠。和比较优势很像,关键在于看谁很,“狠”就是“便宜”的代名词。  

仔细看了看蔡大人的话,他说的是国内存在“结构性失业”。这个问题马克思100多年前就回答了。“一方面有许许多多劳动者因被分工拘束在特定产业部门而在失业状态中挣扎,同时却又有人诉说劳动力缺乏,这真是一种露骨到无以复加的矛盾”(《资本论》第一卷,三联书社)。这说明一点,只要存在资本对劳动力的滥用,这种矛盾就永远解决不了。资本把人变成劳动机器,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样,某种技能职能被限制在特定部门,一旦这个行业出现萎缩对这个行业劳动者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说到这,也不想多说了。分配状况恶化是事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东西,专家却没有数据表明。看来我们真缺乏专家这种厚颜无耻的勇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