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巫继学:改革以来对于社会主义认识要评

火烧 2007-02-01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改革以来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困惑,分析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强调需从经济关系层面把握社会主义特征,提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

 

巫继学:改革以来对于社会主义认识要评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没有充分理论准备的环境中展开的。这本身包含着一个隐喻:摸着石头过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此起彼伏的麻烦和忧患总伴随着改革。我至今仍然坚持过去的看法:探深致远,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把握,恐怕是关键所在。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什么是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对经济模式的选择,应怎样评判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标准从根本上说,改革的本质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可数十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大惑不解的首要问题即是:究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什么?几乎可以说上上下下,当今中国陷入“社会主义大困惑”之中。

1. 由一般认识个别,这种看法极为盛行

    能否从一般社会形态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呢时下这种看法极为盛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引人富裕。针对越穷越社会主义的“文革”灾难,摆脱贫困,向往殷实,是一种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认识。但贫穷和富裕能标志一种经济社会的特征吗作为社会发展宗旨,还没有哪种社会制度不诉诸国富民强。贫与富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随时代发展而变迁着、丰富着,它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尚有诸多中间环节。横看世界,人均美元收入名列前茅者,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没有。思想狡黠者会发现,问题不仅在于人均国民收入,更在于国民收入在经济集团之间的分配,在于公正的实现程度。一旦作如是观。便离开一般贫富观而涉足经济关系了。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那末,什么样的社会不是发展生产力呢就是千诅万咒的奴隶社会比之原始社会,不也发展了生产力吗黑格尔理念中的“四个世界”、汤因比笔下的“二十三个社会文明”、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本身就隐含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它的发展距社会主义性质还隔着层次。要指出一个人的特征,从人类的共性去思考,宛如说这个人的特点有七情六欲,抑或说在于他希望生活得更好些。

    2. 从特殊认识个别,这类观点也相当时髦

    能否从一类特殊社会形态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呢近来这种观点相当时髦。如果从劳动产品采取的社会形式出发,可以把社会划分为三大形态:自然产品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和社会产品经济形态。其中每种经济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类,都包含着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经济社会。针对过去那种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产品经济、自然经济模式,改革中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无疑是顺应势流。但本质上将社会主义归结为商品经济,似乎失之浮泛;那资本主义呢有人说,资本主义是典型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且不细辨“典型”与“发达”之异同,纵然从商品经济的过程看,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为什么能恰好占据一个阶段解释只有两条路:一是向前追溯到生产力层次;一是向后深索到经济关系层次。持之无故,信服者自然锐减。能否说:有计划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呢比之非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其特异之处仅在于“有计划”,因为都实行商品经济。计划可分为宏观的和微观的、指令的和指导的、中长期和短期的等等。过去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也有计划经济,但是一种微观的、指导性的、指令性的、短期的。近来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宏观计划、中长期计划;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结果,反倒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看来,用“有计划”作标志也很不可靠。其实经济生活中的计划性,反映的是人类自由和自然的关系。经济计划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伴随若干个社会存在,也必将被人类更高一级理性活动所扬弃。要指出一个人的特征,从一类人的特殊性去思考,恰似说这一个的特点在于他是男人、是汊族人、是北京人、抑或说他是年轻人。

3. 从历史形态认识现实形态,此类见地亦十分普遍

    能否从当代与历史上都存在的共有规定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呢设问似乎就显得唐突。其实,这种见地十分普遍。“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是为消费而生产。”这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为生产而生产提出来的。用这个论断来判别两种不同的生产目的,足见泾渭分明。为消费而生产划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却未廓清和原始社会的差异。因为在这里,都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为消费而生产。“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社会与私有制社会相对立,但与原始公社、亚细亚社会互无别。甚至可以说,公有制经济非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国有制经济有相近相通之处。“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剥削。”什么是剥削,社会主义是否容许或在怎样的条件下宽恕剥削,而今已成为分歧丛生和论题。即使承认这个判断,那末原始社会不也不存在剥削吗当然,细究起来,最新时代与最古时代的共有规定有差别,但那是在同类中的差别。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别再大,也改变不了共同的类属性。要指出一个人的特征,从否定之否定两极的共有属性出发去思考,仿佛说这个人的特点是在孩提时代和耄耋之年都具有的那种天真烂漫、一片童心,抑或说在于他行走不稳。

    经济社会的规定,“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这三种层次的规定都是被思维当做共性规定而确定下来的,由此出发“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认识,必须着眼于专属该社会的经济关系,必须从这些关系中抓住最基本、最本质的关系。

    4. 视角虽对,但看走眼社会特征的种种说法

    理论界沿这条思路苦苦探索多年,尽管不尽如人意,各种见解却也算是林林总总。下面举要列析其中典型说法。

    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这种所有制经济结构,不同于原始社会,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人们的诘难有如下几点:其一,用一种经济结构来说明经济社会的特征,似乎没有抓住本质,因为一定有决定多种经济成分的深层根源;其二,从私有制经济过渡到一种公有制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不揭示历史逻辑,也难于理解其历史存在权;其三,不同经济成分是变动不居的,由此又产生两个疑问:用一种变化着的经济因素能说明一个社会稳定的经济本质吗既然以一定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表明某种社会经济特征,那末结构变化不正表明经济性质的变化吗其四,以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究竟由其中什么因素影响社会的性质是所有制,还是私有制本质特征应该具有统一属性,这种多元混成的属性叫人难以琢磨。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劳动力非商品和资金非资本。对这种说法人们的疑窦是:其一,没有剥削、没有劳动力商品和资本,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曾经是和也将是如此。其二,剥削、劳动力商品和资本,绝不是能嘎然终止的经济现象,它们的消亡需要一个过程;消除这类经济现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其三,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以来中国的实践中,剥削现象是不希罕的,劳动力商品化、资金的资本化也不希罕。改革以来,这种现象不是逐渐地减少,而是无声地蔓延。是有其历史存在权是过渡时期的暂时现象还是经济政策无能的后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按劳分配。这种说法既没有上述第一种说法那种多元混成缺陷,也没有第二种说法那种非现实性。可是,稍加思考人们至少有两种不解:其一,按劳分配并非本质属性,因为分配原则是由第一级的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条件的所有或分配决定着消费品的索取权。那末撇开原生关系的现象关系能说明经济社会的本质属性吗其二,按劳分配也有其发展史,探其渊源,在劳动者范围内,从未割断过劳动和报酬的联系。在奴隶社会,消费品的获得,与奴隶干活的多少正相关;在封建社会,农民口粮的获得也与其租地多少、经营好坏正相关;在资本社会,雇佣劳动者的工资直接就是其输出劳动多少的报酬。尽管与报酬之间联系的环节、方式、劳酬的比例、支付方式等都是服务于资本剥削劳动的,但劳酬之间的联系是事实。那末,怎样理解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具有独特性呢

    “社会主义=所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商品经济”。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一别致的公式源于列宁的一个论断: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列宁的公式堪称形方智圆。“苏维埃”的含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全国电气化”呢泛指现代化生产力。列宁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去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他无意在这里要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问题。思忖而今的这个公式,首先,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任务的公式,用以说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似乎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其次,将原来包容量很大并富于历史辩证法的公式,改为要素简单罗列、叠加的算式,却好象给人某种狗尾续貂感。而且,许多拥赞这一公式的人还声称,保留在公式的右侧续加项目的权力。令人担心的是,这个公式何时有个完就公式本身看,所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商品经济,如前所述,都不足以标志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