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工船》也会在中国热起来
《蟹工船》也会在中国热起来
看完了日本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的中篇小说《蟹工船》。很好。这部中篇小说写了工人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及生产条件下捕蟹并加工成罐头的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手段及实质,揭示了正是资本家的剥削教育启发了工人们仇恨与反抗的觉悟,而大机器生产又促成了工人的团结,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也是很直接的。小说结尾,蟹工船上的第一次罢工斗争以失败告终,但在其它船上,还有其它行业工人的斗争正在进行中。斗争已经开始。斗争不会因一次次挫折而完结。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本世纪初又在日本及西欧走红,不是偶然的。革命处于低潮,但革命的种子仍在孕育着。
这本书在中国的遭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日本出版后即得到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的高度评价,并译成中文!小林多喜二去世,鲁迅发去了唁电。新中国成立后,《蟹工船》等小林多喜二的著作再次出版发行。在被诬为“文化荒漠”“八亿人民一个作家”的一九七三年,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等作品又一次在中国发行,以纪念小林多喜二牺牲四十周年。本人就是在那一年见到并买下了《蟹工船》。所谓大量重版印行世界名著的七十年代末,《蟹工船》并没有印行。三十年了,再也没人印行,直到去年,大一点的书店,根本见不到《蟹工船》。在王府井书店,我几次问过店员,他们也曾认真查询,结果只是茫然。外国文学区的日本文学本来就不多,又被什么什么森林给覆盖了一切。这没什么。连夏衍的《包身工》也被认为不合时宜从中学语文课本传统教材中剔除了呢。是不合时宜。刺某些人的眼嘛,不舒服嘛。这种拙劣的掩饰术与运用权力封锁劳动人民视听的做法终究是无效的。据左翼作家叶紫的小说《星》《火》《丰收》改编的电视剧《星火》04年拍完,06年终于得以播放,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就明确传递了一个信息。共产党是革命起家的,过来人,明白“有压迫就有反抗”的道理,更明白革命的发生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年来,所谓群体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某些人应该清醒了。底层弱势群体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权利与切身利益,是不能够被一些人蒙骗欺哄与长久漠视的。更何况劳动人民的伟大与坚强,更不会长久的忍耐,要同一切不公正不合理的东西抗争,向剥削者压迫者说不!
在网上,我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去年底得到了《蟹工船》再度走红的消息。现在读的正是今年的译林出版社的版本。今天的中国,不少地方疑似又回到了《蟹工船》所揭示环境之中。那些被榨取的、被漠视的、心怀怒火的劳动者,他们的处境与命运是中外古今一样的、相通的。
《蟹工船》在08年底在日本及欧洲火起来,出于大致相似的原因,《蟹工船》也会在中国热起来的!
愿望广大网友认真读一读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一定大有益处。
附:译者叶渭渠的几段话
《蟹工船》主要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以海上捕蟹加工蟹罐头为业的日本渔民,生活和斗争故事。他们在暗昧的环境中工作,所从事的繁重劳动、遭受的非人待遇使他们慢慢觉醒,他们团结一致,向压迫他们的反动资本势力进行英勇斗争。小说最后写,渔民们的斗争失败了,但他们不气馁,他们要总结经验,鼓起勇气,再一次迎接新的战斗。《蟹工船》生动地描绘了“蟹工船”这一典型环境和劳工们特殊的生存形态,一开头让上捕蟹船的渔工喊出“下地狱喽!”——富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它以“帝国主义-财阀-国际关系-工人”四者为一个整体,通过四者的关系,明确揭示了无产阶级必须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历史任务。小林多喜二把这一切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探求人的解放的可能性,这是小说的主题。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的收入差距均在缩小,一亿两千万人口的国家号称有“一亿中产阶级”,生活均富,阶级矛盾趋于缓和,所以《蟹工船》很少为人们所关注。而自2007年以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在日本或西方的很多国家,出现了“新穷人”这个名词。萧条的经济使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工作条件日趋苛刻,很多人生活变得没有保障,社会“格差”呈现明显。尤其是年青人,经济危机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显著。据有的访日回来的朋友说,现在有的找不到工作的年青人以网吧为家,乃至露宿在地铁站和公园的长椅上。我想,这大概就是像《蟹工船》一类文学作品在今天再度被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吧!
<span ></span>
《蟹工船》在日本热销,是从2008年初开始的。因为这部书过去80年了,已经不存在版权问题,所以多家出版社同时在印。据我所知,仅新潮社的袖珍版就出了100万部。日本还出了漫画版,最近又在拍电影,广告、海报网上能看到。这股出版热也影响到中国,北京的译林出版社不久前重印了我在1973年翻译的本子,前面有我新写的序。第一版10000册,发行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