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传统

火烧 2011-09-0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如何否定中国文化传统,分析其非理性与庸俗性,强调反封建思想与阶级意识的转变。

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传统。

                      段平山 

毛泽东是一个最精通中国文化传统的人,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然而,毛泽东又是一个最坚定、最彻底的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人,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所有的风俗习惯以及所有的礼仪道德的形成都是以“世故行情”的姿态出现的,而不存在“观念”或“原则”等这样一些逻辑前提,所以,无论是外在的形式,还是内在的实质,所有的文化传统﹙包括风俗、习惯、礼仪、道德等等﹚既不是思想也不是理论。虽然封建时代的文化具有相当丰富的意识和情感,但是,所有的意识﹙包括潜意识、无意识等﹚和情感都取决于那些已经“被形成”了的世故行情。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所谓注重悟性、注重通感、注重“内”与“外”的结合实际上就是将已有的“世故行情”进行一种艺术的处理和艺术的加工而已,所以,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非理性的特征。

中国的文化传统虽然具有深邃、玄妙的特点,但是,无论如何,中国文化传统是一种基于“感性”的理解,因此,所谓“深邃”不过就是在理解的过程中能够具有某种宽广的视域而已,所谓“玄妙”也不过就是在理解的过程中能够进行随意而又混乱的意义指代而已。难怪中国的文化史向来就有“词不达意”而又“意在言外”的习惯,其实,这正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要旨,当然也正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要害。无论是关于“仁”的学问还是关于“道”的学说,其实质无非就是立足于“自我”的一种感悟与理解。然而,所有的感悟与理解终究也不过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我认同,这在客观上造就了一种善于咬文嚼字、善于故作深沉的文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具有庸俗的特点,

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非理性以及庸俗性的特点,所以,那些被文化传统哺育起来的“文化人”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非理性以及庸俗化的倾向。

﹙一﹚毛泽东时代的反封建问题;与封建时代的中国文化传统相比,毛泽东时代的文化观念以及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彻底的“倒过来”。在毛泽东的时代里,一切都要从观念或原则出发,经过逻辑的思维与演绎,力求使所有的意识、行为等能够符合这些特定的观念或原则。进一步推论下去,就会产生“正确”与“错误”之分以及“进步”与“落后”之分。这就是为什么在毛泽东的时代里,立场问题以及政治态度问题成为一切问题的“逻辑在先”的缘故。由于任何问题、任何现象都需要理论的分析以及逻辑的推论,所以,在毛泽东的时代里,任何形式的风俗习惯与礼仪道德都由于它的“理论基础”的脆弱而被视为是虚伪的、腐朽的。另一方面,封建社会里的等级是牢固的,并不是由于强硬的“规定”或“制订”,而是由于世故行情的强大势力所致。毛泽东从阶级意识的角度出发,把封建社会里的“上层”与“下层”彻底地进行了“反转”,将权贵者打倒了下去,而将世世代代的贫苦大众扶持了上来。凡是封建社会里的“上等人物”都成为了毛泽东时代里的被“专政”的对象,凡是封建社会里的“下层人民”则成为了毛泽东时代里的主人公。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公开地举起“反封建”大旗的时代还有“五四”时期,然而,毛泽东时代的反封建与“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有着根本的区别。

首先,五四时期的反封建只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寻求“人的解放”与“个性的解放”,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和“民主”,而“科学”和“民主”并不是封建文化传统的一个逻辑对应物,况且追求思想与文化的自由也并没有“驱除封建文化”这样的一个逻辑前提,这就是为什么说在“五四”时期,所谓的“反封建”主要表现在人的意识层面与精神层面上的缘故,似乎只要能够有所“叛逆”,就意味着体现了反封建,“叛逆”的胆量越大,似乎就意味着反封建越具有彻底性。因此,尽管五四时期的“反封建”表现得很热切、很响亮,但是,它具有一种先天的“不彻底性”。

其次,五四时期的反封建具有民族主义的特点,因为西方的社会、西方的国家在很多的方面都优越于中国,所以,仅仅是立足于一种“本民族”的眼光,为了一个“本民族”的利益,这样的反封建本身就是一种“权宜之计”。那些见多识广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以饱满的热情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为了能够让民族尽快地强大起来,让国家尽快地强大起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在思想的接受以及理论的改造等方面不仅显得有点焦急,而且也有点盲目。

知识分子们是喜欢“文化”的,因为他们是依靠“文化”来维持生计的。知识分子们也是喜欢“传统”的,因为他们可以借助于“传统”来包装自己并阐发自己。然而,他们不喜欢“封建”的,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文化和传统”与“封建”这个字眼分离开来,因为这个“封建”既不时尚,也不玄妙。于是,为了能够说明毛泽东时代的“坏”,这些知识分子们就大放厥词;是毛泽东毁灭了我们的“文化”,是毛泽东毁灭了我们的“传统”。但他们坚决不说;是毛泽东毁灭了我们的“封建文化”或“封建传统”。他们坚决不说“毛泽东是反封建的”,但他们一定要说“毛泽东是践踏文化的”或“毛泽东是破坏传统的”。另一方面,他们觉得;既然“封建”这个字眼不好听,于是,他们就想办法把“封建”给了毛泽东与毛泽东的时代。说什么“毛泽东是封建帝王”、“毛泽东的时代是一个封建的时代”,如此等等。

在普通的人们的眼里,这些知识分子们似乎应该是一些最善于比较、最善于分析的人,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可悲的上当受骗,因为最不懂得历史、最不清楚社会问题的人正就是这些知识分子们,这些知识分子根本不懂得基本的逻辑思维,他们为了能够发泄自己的情绪,不顾“自打嘴巴”的丑态百出,真可谓是死不要脸!

毛泽东的时代是一个彻底改变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传统学说——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以及佛教精神受到了批判和否定,代之而起的则是马克思主义。

在毛泽东的时代里,传统的地主阶级和一切资产阶级所主宰着的权贵者社会已经被彻底地批判、被彻底地打倒,代之而起的则是以镇压阶级敌人为基本内容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

在毛泽东的时代里,一切与剥削阶级思想有关的意识形态都受到了彻底地横扫,一切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有关的资产阶级文化都受到了彻底地清除,代之而起的则是没有了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这些现象的无产阶级的新风尚、新习惯。

由于毛泽东的时代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那些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文人雅士们就不免有了一些失落感,尽管他们不甘心让无产阶级的文化把自己“劳动人民化”,当然也很不服气让无产阶级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他们只能够忍气吞声并耐心地等待……。

终于他们等到了这样的一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当文化界与学术界开始猖狂地攻击“毛泽东时代”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们便乘机开发出了一个新的话语——丑陋的中国人。按照这些知识分子们的解释与说明,由于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所以中国人已经失去了那种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由于毛泽东倡导了一种立足于阶级意识的斗争哲学,所以中国的文化领域里已经丧失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儒学传统。由于毛泽东开创了一个属于劳动人民和一切无产阶级的大批判和大民主,所以中国的社会里已经缺少了那些油头粉面的“名流”们以及那些色相十足的“明星”们。于是,这些知识分子们就说;中国人有点儿“丑陋”。怎么办呢?他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打造社会名流、塑造文化精英、包装艺术明星、抬出八辈祖宗。接下来就是;把劳动人民打压下去、把工农大众清除出去、把“斗争”与“批判”的概念抹去、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彻底抛弃。

﹙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形象问题;在毛泽东的时代里,“中国人”的形象具有纯朴无伪、天真无邪的特点,虽然人与人之间缺乏一定的情调,也缺少一些生活的韵味,但绝不存在相互的欺诈与相互的压迫。由于长期的斗争与批判,所以,任何一个个人的贪欲已经被最小化,整个社会中的名利意识、享乐主义的生活观念以及“官本位”思想也达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总之,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可以没有宽广的见识、可以没有文雅的风度,但绝不可以没有正义的思想信念以及由此而来的斗争精神,在毛泽东的时代里,可以有大量的“阶级敌人”﹙包括一些被冤枉了的“阶级敌人”﹚,但是,毛泽东的时代里绝对容不得那些虚情假意的“奴才”以及那些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

对于那些喜欢卖弄风雅、卖弄儒雅,喜欢贩卖知识、贩卖见识的当代的文人骚客们来说,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形象使他们无法忍受,他们要想办法污蔑一下,但又找不到充足的理由,于是,他们就只好以“文雅”、“儒雅”等这样一些具有腥臭味的语词作为审美标准,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形象说成是“丑陋”。其实,不难理解这样的污蔑,因为心术不正的人善于颠倒黑白。

经过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们的苦心经营,再经过了一个“跨世纪”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养,如今的中国人确实已经增长了“见识”,也大大地修炼了自己的“风度”,如今的“中国人”不仅学会了文雅,而且也懂得了儒雅。然而,无一例外地都不过是一些善于偷鸡摸狗的“势利眼”。如今的“中国人”不仅没有勇气讲思想的“斗争”以及理论的“批判”,就连针对文化现象的实质的分析也要故意躲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做贼心虚。

在当今的时代里,大搞文化的建设实际上是为了能够转移民众的视线,因为文化的内容无非是装神弄鬼、采花盗柳、坑蒙拐骗,而文化建设的目的无非是通过挖坑、下套、引蝶、招蜂,最终达到能够不声不响地鱼肉百姓。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最丑陋”的人,只有“更丑陋”的人,把当今的中国人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做一个简单的对照,可以看出,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中国人显得“更丑陋”呢?无须多言!只能够“呜呼”一声而已。

即便是那些背着良心说瞎话的知识分子们也是很清楚的,只是他们没有勇气、也没有面子敢于公开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所有的国民都有意识地避开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丑陋?”这个问题的时候,整个社会就陷入了一种既麻木又虚伪的自欺欺人的状态当中。当然,这样的状态正就是某些人最愿意、最乐意看到的。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们的工作无非就是相互包装、相互吹捧,他们从来就没有接受过思想的洗礼以及精神与人格的锻炼。但是,在毛泽东的时代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针对思想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大风大浪。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文化批判、路线斗争、思想改造、理论整风的运动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其一,毛泽东时代的“学习与批判”不仅是一次真正的针对文化本身的审视,也是一次真正的针对“知识分子”这个身份的自我认识。这样的机会,之前从没有出现过,之后也不可能再出现。

其二,通过毛泽东时代的“思想改造”,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已经出现了一批前所未有的理论家和评论家,轰轰烈烈的“大批判”活动不仅提高了知识分子们的文化理论水平,而且也坚定了知识分子们的信念和立场。

为什么说在毛泽东的时代里,中国人民具有一种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动力呢?因为毛泽东的时代不仅具有一种完善而又强大的理论,而且也具有一种敢于明辨是非、敢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社会风尚。无论是对于剥削阶级的思想、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批判,还是对于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批判,处在这些运动当中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已经逐步抛弃了那种低级的趣味主义倾向,也逐步抛弃了那种既空虚又乏味的“境界”之说以及那种“修身养性”之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没有接受过理论斗争与思想批判的知识分子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凡是不懂得毛泽东时代的“文化批判”的意义的人就绝没有可能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换句话说,只有在毛泽东的时代里,才能够培养并造就出真正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因为要追求正义和进步,所以,就需要一定的斗争。因为需要斗争,所以,就需要一定的思想和理论,这就是毛泽东时代的政治文化。

可是,在当今的时代里,情况则正好相反,因为需要文化的“招牌”,而且是不讲内容、也不需要内容的“招牌”,所以,就产生了一大堆的学术、学科、思想、理论、说法等等。因为需要保养、保护这些空头理论家以及学者们的荣誉和利益,所以,就彻底抛弃了斗争意识以及批判精神。就当代的那些理论家、学者以及污七八糟的大师们而言,说得好听一点,他们只不过是一些混饭吃的人,说得不好听一点,他们是一群制造垃圾和贩卖毒素的人。

﹙三﹚毛泽东与鲁迅;在毛泽东之前,唯一的一位能够坚定地以阶级性为理论基础向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猛烈抨击的人就是鲁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毛泽东崇尚鲁迅的思想,也当然酷爱鲁迅的著作,在毛泽东看来,孔子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界的“圣人”的时代应当要结束,代之而起的一个新的“圣人”则应当是鲁迅。因为鲁迅无情地嘲弄了中国的封建文化以及封建文人,鲁迅并没有像许多传统的旧文人那样极力维护“文人”们的面子和荣耀,相反,鲁迅总是能够撕破“文明”的外衣、戳穿“文化”的本质。鲁迅将国民素质的第一要素视为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勇气和精神,而把那种虚假、伪善的“儒雅”以及“韵味”视为国民素质的劣根所在。鲁迅与毛泽东是心心相印的,鲁迅不是那种贩卖“语言艺术”的大师,而是把自己的一生致力于“战斗的”思想家。同样,毛泽东也不是那种展示“领导艺术”的当权者,而是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思想斗争”的无产阶级政治家。

假如鲁迅能够活到毛泽东的时代里,那么,鲁迅则肯定是毛泽东的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可是,有很多愚昧的当代学者们却进行了与此相反的假设,他们认为;如果鲁迅活在毛泽东的时代里,肯定是第一号大“右派”,是第一个进“牛棚”的人,也是第一个被“打倒”的人。按照这些无知、庸俗、愚昧的学者们的说法,因为鲁迅是一个大知识分子,而毛泽东又是一个不喜欢知识分子的人,所以,鲁迅就肯定要被“整”,另外的一个极其荒唐、极其浅薄的“理由”是;因为鲁迅喜欢揭露、喜欢针锋相对,所以,肯定要被毛泽东的时代所批斗。

当代的知识分子以及学者们之所以要如此的设想,其原因在于;他们与鲁迅都具有一个相同的“身份”,什么“身份”呢?即就是“知识分子”。因此,为了使知识分子们拥有声望并拥有利益,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使“鲁迅”能够成为他们的﹙即就是知识分子的﹚伙伴,因此,他们要想尽一切方法把鲁迅设定为毛泽东的一个对立面。而对于那些既不懂得毛泽东也不懂得鲁迅的一群应声虫来说,把毛泽东与鲁迅对立起来无非是想要说明一下自己也是一个“很有知识情怀的人”而已。他们根本就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既就是;毛泽东的文化观念是阶级立场问题、是党性问题。而鲁迅的文化观念也同样是阶级立场问题以及党性问题。

在毛泽东看来,人的“身份”以及人的“角色”应当趋于统一,人人都应该成为一个能够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的劳动者,然而,由于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身份”与“角色”不可能做到统一,所以,有必要突出“工农兵”或“劳动人民”的身份并有意识地淡化“知识分子”的角色。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们可以为知识分子自己争取“面子”和“利益”,可是世界上有谁为劳动人民争取应该有的“面子”以及“利益”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文化的”就是“政治的”。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只要有所表达,只要有所表态,就无不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或阶级性。就文艺理论或文化理论而言,毛泽东与鲁迅是一个体系,鲁迅以自己的文学实践早就认同并创造了一个没有“毛泽东”这个名字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反过来说,毛泽东已经为他之前的鲁迅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艺思想体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陈涌在他的《鲁迅文艺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等文章中已经有所表述。

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真正能够以坚定的信念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反封建文化传统的人就是鲁迅和毛泽东。理解了鲁迅就等于是理解了毛泽东。反过来说,不能够理解鲁迅就不能够理解毛泽东。然而,为什么还有很多的自以为是的人一边骂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一边又在提倡鲁迅的人格和精神呢?因为这些人不仅是一些愚蠢的没有理解能力的人,而且也是一些凶恶的并且是一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