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局”的一点辨析
有关“大局”的一点辨析
张志坤
长期以来,有关“为了XX大局”的说法经常见诸于中国舆论,比如“为了中美关系的大局”,“为了中日关系的大局”、“为了中菲关系的大局”等等,这样的说法每一出现,也就意味着到了要把中国与美国与日本等的“分歧”置诸脑后的时候了,并且似乎是在教育人们,不要让这些“分歧”——如钓鱼岛争端,如美台军售等对“大局”形成干扰,或者说,为了“大局”不得不做出局部的牺牲与让步。这样的说法已经盛行多年,差不多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且压倒一切的最高法则。
那么,这个“大局”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对它做怎样的理解与描述呢?
对此,笔者是夙夕念之、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很长时期不能自己,终于有那么一刻破迷开悟,究竟是顿悟还是渐悟也说不清楚,但总之是对“大局”一说豁然开朗——原来,所谓的“大局”,其实就是“和”局。“和”局就是“大局”,这就是“大局”说的精神实质。
细细想来,“和”局就是“大局”可谓其来有自,是当代中国思想逻辑与精神历程的必然结果。这可从“韬光养晦”说起。“韬光养晦”就是夹起尾巴、委曲求全,即使人家老大耳刮子打来,也须忍辱负重,即使做不到打了左脸送上右脸,但自己去一边揉揉之后,还要和人家多亲近才行,用一句官话就是“加强合作”、“深化互信”,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一个“和”局;到了“国际化”、“一体化”流行的时代,“同舟共济”、“风雨同舟”成了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打交道的最强音,一时间,“救美国就是救中国”成为时尚口号,喊出了一些精英的心声。虽然这些东西与“韬光养晦”有所偏离,但“和”的本质却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且在“和”的基础上升华为“融”,即中国要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既然要融为一体,“和”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就“和”与“融”的关系而言,“和”是“皮”,而“融”不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上述思想逻辑的最新发展与最高阶段是有关“和谐世界”的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当代中国不但要立足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还要面向全球建设“和谐世界”,为此,中国上下曾不遗余力地到世界各地推销自己的“和谐世界”理论。“和谐世界”的本质还是“和”,是在“和”的基础上到达“谐”,比如中国与美国之间“谐”,俄罗斯与美国之间“谐”,ISIS与伊拉克之间“谐”,塔利班与西方之间“谐”,“恐怖主义”与“普世价值”之间谐,等等。可见,在当代中国的思想逻辑与精神构架中,“和”是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自然要成为最大的“大局”。正如古人所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谓臻于天下之达道矣!说道这里,不妨顺便说一句:谁说中国没有“普世价值”,这就是中国自己的“普世价值”。
当然,在所有各种样式各种规格的“大局”中,最大的“大局”无疑是“中美关系的大局”,在中国的知识精英界看来,所谓“和”,最关键的就是与美国之“和”,只要与美国“和”了,一切就都有了空间与机遇;一旦与美国的“和”局不复存在,中国的全球空间与关系架构就得进行颠覆性的再调整,这对中国是一个不堪之重。所以,“中美关系的大局”是“大局”说中最经常也最脍炙人口的词句。
必须肯定的是,这样一种“大局”说,其积极意义是相当巨大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提与条件,越是深化改革,越是加大和加快开放的力度,就越依赖这样一种“和”的大局;有了这等“和”之大局,事实上也成就了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所谓“战略机遇期”,其实就是这一“大局”的产物。所以,中国的政治精英们认定,“为了XX大局”,就是为了维护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这至关重要。
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一样,“为了XX大局”的“大局”说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消极意义,或者进一步说,当其积极意义燃烧殆尽的时候,其消极意义就上升成为主流。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方法偏差
求“和”历来都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比如以斗求和、以战止和、以谈促和、用钱买和,等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这方面显然是以“韬晦”为主,“韬晦”本来就是一种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是,在某些人的演绎下,本来属于手段方式的东西却被演绎成了不可动摇的法则,成了必须遵守的准则,所谓“坚持韬光养晦一百年不动摇”,就是这种蜕变的真实反映。这样一来,本来属于积极应变的“韬光养晦”,却反而堕落成了绥靖鸵鸟政策。一些人以此为根据,在中国努力消除一切让美国担忧的事情,举凡美国感到不适的,都要削而适之,举凡美国所要求的,都要努力做到,结果出现严重的方法偏差。
其二,本末倒置
“和”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在西方的生存哲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和”与“战”从来都是互补互动的两手,交替为用,目的都是为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蜕化成为不惜一切代价的目的,这在古今中外都有案例与教训。特别是在近代中国,这一教训尤其深刻,李鸿章的路线之所以为人所诟病,其结果也很悲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没能全面地领会“能战方能言和”的道理,没有全面衡量“和”与“战”的代价与效费比,把“和”当成一切,用他的原话说就是“目前固宜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固,亦不宜自我开衅”,其阶级软弱性与历史局限性就体现在这里。
现如今的中国不能说已经有这样的问题,但类似的倾向却不可忽视,动辄就拿“为了XX大局”说事、压人、遮羞,就是突出的表现,“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不容置疑的目的,并且还打着“和平”的名义。这是相当严重的本末倒置。
三、出现病症
对“和”局依赖往往导致病症,这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好的案例,南宋是也。当此之时,神州陆沉,“九地黄流乱注”,天下当危机存亡之秋。但是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在绍兴议和之后却以为天下已定,过起优哉游哉的天平日来,正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明明有外敌虎视眈眈,但其国其民却醉生梦死,唯以金钱享乐为第一要务,其它一切都在所不计了,所以说这是一种病态。
在这样的病态下,国民心理是对和平存有高度幻想,总以为战争从此远去,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相信“合作”、“互信”是与任何人打交道的不二法门,国家从此再无敌人,环球上下都是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好邻居、好同志,等等等等。
在这样的病态下,不管这个国家是多么富庶,人口是何等众多,一面对战争危机就战战兢兢,甚至连蕞尔小国都因此可以用战争来挑战、来讹诈,在这个时候,所谓的“大局”就不是正资产,反而成了背在身上的大包袱,举措都受限制,最后让“为了XX大局”堕落成为软弱、绥靖的代名词。
现如今的中国有患这些怪病的危险吗?
坦率地说,一些症状已经相当明显,比如有军事专家称,中国的战争危险微乎其微,安全环境无比宽松,美军在亚太存在,对中国利大于弊,美中两国,谁也离不开谁,等等,这些言论都属于基于永久和平幻想的一种呓语。冷战结束至今,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中国而言,持续几十年的“和”局已经进入改组重塑的历史时期,全球大局已经巨变,在巨变的全球大局下,一切什么“中美关系的大局”、“中日关系的大局”、“中菲关系的大局”等,统统都要重新厘清重新塑定,“大局”的概念与内涵也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该再拿过去的那种“大局”说当紧箍咒来限制中国崛起发展的战略步伐,现如今真正的大局是全球战略竞争博弈的大局,这是世界多极化发展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样的大局必然要通过斗争来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