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有人以自己的草毛之谈去“套用”毛泽东

火烧 2009-06-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批评有人以草毛之谈套用毛泽东思想,分析毛泽东教育改革理念,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反对旧教育弊端,同时提及周森锋事件及工农干部选拔政策。

有人以自己的草毛之谈去“套用”毛泽东

   

   

   

不是清高,——也没本钱清高。我是怕被一些胡搅蛮缠的人扯离自己的工作中心,故,一般不对一些草毛之谈写、发批评文章。  

   

所以说,本篇,又是一个偶尔为之!  

   

强坛上有个叫[草桥关民]的。草桥的意图,让人猜不透。他一贯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取批评、批判态度,而今突然用毛泽东的改革教育的观点,为周森锋的“抄文”、猎名渔利辩护。这真是南辕北辙。  

   

至于周森锋,我有文在先:是希望网民们高抬贵笔,做点“治病救人”式的批评,促其认识改正即可。我之有此态度,是一贯的(可追溯到文革),况且,周年轻,在如今的较为普遍的浮躁、急功、逐利、作假、为伪的大势中,犯有这样那样的作假错失,是难免的。一般地说,每个时代,年轻人犯错,社会层面的责任,是很大的。所以,年轻人,社会钟爱庇护的摇篮,始终当为他们摆设。当然,我的这一观点,不一定对。一家之言嘛!——有知情者,甚会认为我这里也“包藏‘私’心”。  

   

那个时代的人大都知道,毛泽东是一贯地对旧教育不满。毛泽东对当年教育的不满,有三大方面,一是认为寻“金屋”、觅“颜玉”、登仕途式的旧教育,很难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二是从纯知识获得方面说,那种教者“填鸭”般地灌,学者死记硬背,钻偏、怪题,拚着考试,得不到真正的创新性知识;三是负担太重,学得太累,有损学生健康。  

   

所以,毛泽东亲自为教育制定的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普通劳动者。请注意,在毛泽东的改革、改造创意下,教育不但不再是旧式科举(现在,有地方规定,重点、名校的硕士,直接享受副处级,这分明又回到科举时代),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  

   

后来,我党的提拔干部的政策,一度曾大幅偏向工农,在知识分子中选拔党政干部倒成了十分困难的事。在我当时的左(不带引号,即不是假左,也不是左倾)的认识里,是承认这一“矫枉过正”政策的合理性的:因为,这有效地遏制了一些人读书寻“金屋”、觅“颜玉”、登仕途的思想,再者,大量起用优秀工农兵,既能上又能下,拉近官民距离,也降低了行政“成本”,——工农干部,工资很低,甚至象吴桂贤、陈永贵这类工农中的高干,也只拿基层干部的工资;有以工代干的,是保持原工人待遇的。哈哈!这种工农干部,没有多少象张维迎等人欣赏的——可供润滑的——润滑剂啊!  

   

在毛泽东的改革里,他是认为,一旦,读书——为寻“金屋”、觅“颜玉”、登仕途的——旧套路被堵死,那么,读书的真确目的只能是“学知识、有力量,为人民服务”了。这时,为了获取知识,一切都会实事求是,不会“钻偏研怪”,不再有以学生为敌的“没完没了的考试”,也没多大必要作弊造假了。如是,获取知识的道路变得直接、明白且十分的畅通。  

   

——有基本的识字、理解力后,读书求新知,就让老师发讲义,适当地讲,再让学生讨论;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能舍本逐末,不能让学生负担太重(毛泽东曾建议从学生总课程中砍掉三分之一),要启发学生自觉能动性,自己去学习、钻研,当然,要学得真知,刻苦是少不了的,但因从头学得自觉、主动,不会有碍于健康。  

   

——这时的考试,写文章,毛泽东的意思:不过是知识进一步的巩固、拓展和深化。因为不以个人名利为目的,不是为了文章后的签名(那时,文章很少签有真名,集体名义的多),不是为了硕、博,更不是为一下子定副处级、拿高出打工仔数倍的工资,尤其不是为了多一点张维迎的“润滑剂”!所以,毛泽东主张——  

   

“……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 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主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就一边读书,一边在实践中学,文科以社会为大学,农学办到农村、农埸去,理工科,要厂所挂钩……此外,为了培养接班人,学生要兼学别样,要军、学工、学农……  

   

无疑,毛泽东所说,也就是一种改革性试验,即令被试验证明正确可行,全面实行这一改革也还得有一个长过程。  

   

这里写的,也就是让[草桥]知道,他说的事,同毛泽东的观点,没有一点联系![草桥]不该以自己的草毛之谈去“套用”毛泽东的改革、创新。再者,我是想让一些资英去思考,他们中的个别人,对教育实行长期改革,而今有的地方(不是全部)又回到“类科举”的老路上去!还造成了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这是为什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