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东方红》的创作故事:初冬暖阳激发灵感 等4则
红歌《东方红》的创作故事:初冬暖阳激发灵感
新华网 2011年05月05日 09:22:08
来源: 扬子晚报

李有源在这个窑洞里创作了《东方红》。谷岳飞 摄
1942年的一天,看见乡文书马成乐的婆姨正站在自家门前,李有源逗乐唱道:“双辫辫,燕尾巴,你家的男人马成乐/上县开会忙工作,今天晚上不回家。”李有源是一个天生具有幽默感的陕北汉子,他喜拉三弦、会扭秧歌,一辈子创作了100多首歌曲,最著名的当属《东方红》——对于中国人而言,这首歌的熟悉程度堪比国歌。
或许不少人至今都很难理解,一个农民何以能创作出这样的经典,带着种种疑惑,记者来到了这首歌的“故乡”——陕西佳县。
歌词
《东方红》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
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
像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嗨哟
哪里人民得解放
作者
词:李有源(陕北农民)
曲:民歌
创作年代
1942年
创作地点
陕西佳县
这里是“秧歌之乡”——
秧歌高手窑洞里哼出《东方红》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地处陕晋两省交界处。县城建在一个高耸的石山之上,像极了一个山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佳县县城不大,20分钟便能从东到西穿越,提及《东方红》,几乎所有的佳县人都会唱。李有源1955年去世,其嫡孙李锦鹏一直生活在当地,记者和他取得联系也是依靠《东方红》——拨通李锦鹏的手机,彩铃便是这首著名的颂歌。不多时,一个身材高大、敦实健壮的陕北大汉出现在记者面前。李锦鹏说,《东方红》这首歌是他此生学会的第一首歌。
看出记者对《东方红》何以诞生在一个如此贫穷的地方充满了疑惑,李锦鹏首先向记者介绍起佳县的秧歌来。
秧歌是陕晋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南方人估计很难理解它在这些地区的受欢迎程度。据说,当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尤其是毛泽东和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的讲话发表之后,秧歌自此在陕北便极度流行,边区群众中,几乎每12个人中间便有1人会扭秧歌。
佳县秧歌更是名声在外。记者了解到,佳县所在的陕北榆林地区,有段顺口溜概括辖下每个县的特色:“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炭,榆林豆腐秤钩提,佳县秧歌扭得欢……”李锦鹏的爷爷李有源就是秧歌能手,他会弹三弦,会编歌词,因而在群众中声望较高,逢年过节,他总会带着村里的秧歌队到县城闹秧歌。
出佳县县城,往北走大约3公里,便是张家庄。1903年,李有源出生在这里。
李锦鹏带领记者参观爷爷的故居,是一个陕北特有的农家小院,斜坡上挖出三孔坐北朝南的窑洞。东边的一孔大窑洞便是李有源卧室。
推开破旧的木门,一进窑洞便能看见里壁的正中央贴着一幅毛主席的彩色像,李有源的黑白头像紧随其下。画面上是一个胸前挂着勋章、穿着布大褂、留着胡须的憨厚陕北农民形象。画像下便是炕,一张小方桌摆在上面,桌上有一盏麻油灯,一把破旧的三弦立放在一旁。
指着炕上的小方桌,李锦鹏介绍,1942年冬,爷爷李有源正是在此创作出其后闻名中外的《东方红》。
1944年春,佳县组织70多名群众移居延安开荒种地,李锦鹏的伯伯李增正是移民队的副队长,李有源又创作了《移民歌》,并把《东方红》作为《移民歌》的第一段,交由李增正和乡亲们演唱。于是乎,这首歌一直唱到了延安,受到延安军民的极大欢迎。
经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整理,《东方红》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完整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东方红》外,佳县还诞生了另外一首同样带有浓郁陕北特色的著名歌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两首歌互相印证了何以是喜扭秧歌、性格豪爽的佳县人创作了传唱至今的经典。
“苦孩子”李有源一心宣传革命——
进城挑粪路上萌发创作灵感
为什么是一个农民创作出《东方红》?记者将问题抛给李锦鹏,对方未加思索:“从当时来讲,这首歌只有是穷人才能唱出来”。
据李锦鹏介绍,他爷爷出生时,李家极度贫困,已是三辈佃农。13岁时,李有源更是因为家中已无粮度日,被母亲送到外婆家“度嘴”。年纪不大的李有源可谓从小便尝尽旧社会压迫之苦。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当地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命运的改变,让读过一季冬书、善编民歌和秧歌的李有源非常激动,他陆续编写了一些宣传革命的民歌和秧歌在村里和县城演出。1942年初冬的一天,李有源一大早起来,进城去挑粪。就快要到县城时,忽见东方一轮红日从云层中磅礴而出,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淳朴的李有源灵机一动:“把毛主席比作太阳,那是最好不过了”。经过佳县县委门口时,李有源又看见了醒目的大幅标语:“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李深以为然。其后,这位进城挑粪的农民歌手陷入到编写新歌的兴奋中。李锦鹏介绍,当天晚上,爷爷便在窑洞的小方桌上开始了创作。其时,情歌《骑白马》正流行,于是李有源以《骑白马》为曲调,填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此后,这段歌词中的“谋生存”被改为“谋幸福”,与时代背景更为贴合。
《东方红》成李家传家宝——
它是每代人会唱的第一首歌
距离李有源故居不远,是东方红希望小学,它是佳县第一所希望小学。缘于1993年时,河北一个名叫张宝银的人,在全国发起倡议,号召全国的少先队员少吃一根冰棍、少看一场电影,来资助《东方红》故乡的孩子。这场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一共募得了20多万元,东方红小学因之建成。
这所希望小学可以看作是《东方红》给“故乡”带来的不多的意外之喜,除此之外,在佳县较少能直观感受到因这首歌而带来的改变。佳县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李有源的后人也一直本本分分,过着清贫生活。李锦鹏算得上李有源后辈中最大的“官”:佳县文化局副局长,但李锦鹏强调,这是自己退伍转业后,从乡文书的位子上几十年慢慢干上来的。
如今,中国的年轻人已经很难理解年长一辈对《东方红》的情感,它的传唱度也不似当年那般火热。但在李锦鹏家中,《东方红》被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承。李锦鹏说,它肯定是李家每代人会唱的第一首歌。
经过努力争取,一个投资九千多万的东方红纪念园眼下已获立项。李锦鹏介绍,规划中,它是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锦鹏希望纪念园的建成能使《东方红》进一步发扬光大,进而改变这座贫困县城的命运……
“五年之后再来佳县,肯定不是今天这副模样!”李锦鹏说。
特派记者谷岳飞 陕西佳县报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0sbba.html
红歌《浏阳河》溯源:湘妹子为毛主席唱家乡戏
纪念“五四”重庆唱响青春红歌会
纪念“五四”重庆唱响青春红歌会 薄熙来出席
新华网 2011年05月05日 14:12:02
来源:中新网


杨艳敏摄
4日晚,重庆6000余名优秀青年党员团员唱响青春红歌会,庆祝建党90周年和五四运动92周年。
本次红歌会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教委、重庆市青年联合会等等共同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等出席。
在《唱支山歌給党听》的歌声中,重庆青春红歌会拉开序幕。伴随着《南湖的船,党的摇篮》、《我们的党永远胜利》、《中国军魂》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重庆青少年唱响了青春上进的风貌。据了解,为庆祝建党90周年,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青年联合会、重庆市学生联合会、重庆市少工委联合在该市青少年中组织举行105场“我爱您,亲爱的党”红歌会系列活动。
此外,五四期间,共青团重庆市委将举办“与信仰对话,与青春导航”优秀青年党团员五四座谈会,全国青年“永远跟党走”青春歌会重庆传唱等活动。同时,当地基层团组织还将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五四主题团日、“党在我心中”全市青少年学党史知识竞赛、青年党员大型电视寻访行动等活动。
(银雪)
【附】3月4日,为迎接建党90周年,重庆洋人街风景区“长城”景点举行千人红歌会。3000余名市民登上“长城”,共同唱响《歌唱祖国》《红梅赞》《四渡赤水》等近40首红歌。
红歌《浏阳河》溯源:湘妹子为毛主席唱家乡戏
新华网2011年05月06日 09:12:12 来源:扬子晚报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一听到家喻户晓的《浏阳河》,任谁都会哼上几句。这短短百余字的歌儿缘何而作?词曲作者是谁?第一个在中南海为毛主席唱响的又是谁?毛主席与浏阳河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就像歌曲一问一答,4月21日-24日,“红歌溯源”也对《浏阳河》展开问答溯源,在湖南长沙、浏阳等地一探这首歌“弯”过60年的历史故事。
寻创作源头
见到词作者、今年80岁的徐叔华老人堪称机缘巧合。就在3月份,徐叔华还和老伴、原花鼓戏演员邓序鸾老人专门从北京赶赴长沙,学唱湖南老年艺术团的“忐忑版”《浏阳河》!记者设法联系到老人后,“哈,太巧了!你来吧,我等着你!”电话那头,八旬老人声音热情友善,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原来,已随儿女定居北京的徐老,每年只回长沙小住一个多月,刚好与我们前往采访的时间契合!
4月21日,记者如约来到徐老家中,桌上摆着泛黄的资料,包括仅存一本的《双送粮》——出版于1952年、最早的《浏阳河》书籍。
解放后,湖南成立了湘江文工团。还差一年从长郡中学高中毕业的徐叔华招进去当了演员,但他更大的爱好是舞文弄墨编剧。1950年,长沙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湘江文工团来到原长沙县、现长沙市雨花区所辖黎托乡体验生活。全长220公里的浏阳河,就在这一带注入湘江,徐叔华也第一次感受到浏阳河的魅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弯?!”在黎托乡的陶公庙、潭阳洲一带,有个弯几乎是180度-360度的大掉头!此次记者忍不住去探究竟,果然亲眼见证了这个大大的弯——车子在洲上走,两边都是浏阳河水,形成“两水夹一堤”之势。
当时十四五岁的黎托乡扫盲教员、机干民兵,现已是雨花区著名医生、书画家的黄寿凯老人,是土改的见证者。他记得黎托乡解放时有“小台湾”之称,黎姓是望族,解放前不少人去了台湾。“土改农民真拥护啊!”他回忆,解放前佃农要给地主交“提箩租”:一个担子挑两个箩,每担交一箩,就是交50%的租。但土改后农民交公粮只要14%-18%,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国家和毛主席发自内心感谢。有个实例更让他深深触动:9月农民丰收了要去送公粮,隔壁游五爹让他帮忙写一面“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搭帮毛主席”的小红旗,插在手推车上,一大早带着孙子去送。
“你看,农民用的词是‘搭帮’,这词非常平等自愿的呀。”说到这,徐叔华仿佛又回到当年,“我跟队伍来到浏阳河大堤上,清清的河水倒映着浩荡的送粮队,车子不时发出‘咿呀呀吱’、‘咿呀呀吱’的声音,给了我强烈的创作灵感。”
就这样,一台讲述爷孙俩送公粮的15分钟小歌舞剧《双送粮》出炉了。这台剧的第三曲,就是著名的“浏阳河”问答,构思源于徐叔华一天晚上回到住的祠堂,看不清路差点栽进沟里。他设计了剧情:送公粮你追我赶争先进,与爷孙俩一起“争”的还有个年轻人。爷孙俩的车掉进沟里,想让年轻人帮忙,年轻人要考考小孩,说答上问题就帮你推。
就这样,这台源于生活、富有浓郁地方花鼓戏特色,反映农民欢快心情的戏,马上就在黎托乡万人庆土改胜利大会上开演!当时没戏台子,干脆抬出9个拌桶——拌谷子的桶,每个比八人圆桌还要大——再搭上一排门板,就这样,《浏阳河》的前身《双送粮》,在拌桶上一炮轰动!
寻首唱者
歌曲出炉后,是谁将它最初唱响?几经徐叔华老人夫妇帮助,在离开长沙前的最后一晚,记者寻访到龚业珩老人家中。就是她,第一次将《浏阳河》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听到家乡戏。
《双送粮》诞生后广受好评并得到上级重视,接着经过两个改编。一是原来角色性别单一,便将小孙子改成了小孙女桂花。另一个是曲调改编:原来前两曲是花鼓戏,唯独第三曲是京剧《小放牛》调,风格不统一。就由乐队指挥兼打鼓的朱立奇,采用了长沙市工人文工团唐璧光作曲的《田寡妇看瓜》中的湖南祁阳小调音乐,将原本慢四拍改为快二拍,风格统一,情绪也更欢快。朱立奇和唐璧光,成为这首歌的曲作者。
角色调整,让1951年才进湘江文工团的16岁小丫、龚业珩得以脱颖而出。龚业珩很自豪的是嗓音亮,“那时没麦克风,唱歌都凭肉嗓子,我一说话,别人都捂耳朵。”老人一共10次面对面见过毛主席,3次跟主席对话。“怀仁堂那次是刚解放,我又是湘潭人,才工作,能对着毛主席唱歌颂毛主席的歌,那种幸福的光荣感,无法形容,无法形容。”
这一天是5月22日。关于西藏问题的和平谈判成功,在北京中南海签了字。签字仪式后要演出几个节目,《双送粮》入选了。龚业珩回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去哪里演出啊,只是被告知火柴、指甲刀等之类的东西都不准带在身上。车子到了怀仁堂,大家都兴奋起来!”老人还说起自己的“糗”事:“怀仁堂是竹子铺的地板,我老远就看到毛主席,一激动,脚底打滑,还摔了一跤。”幸亏老演员急中生智,临时加了句台词:“孙妹子,起来赶路洒!”
“演员唱的是原汁原味的湖南话,那天是毛主席解放后第一次看家乡戏,心情特别好。当我唱到‘出了个毛主席,世界把名扬’时,主席站起来鼓掌。”她还记得,后来主席知道她也是湘潭人,姓龚,还幽默地说,“现在提倡汉字简化,干脆你的姓去掉‘龙’,姓‘共产党’的‘共’,或者姓‘工人’的‘工’。”
这次演出让歌曲大红特红。后来每次中南海周六晚上举行舞会,乐队为毛主席奏起的第一支曲子总是它。1959年,阿尔巴尼亚演出团要来毛主席家乡访问,希望唱一首当地最有名的歌。《双送粮》成首选并被改名《浏阳河》,独立传唱。建国10周年时,歌词最后一句“出了个毛主席,世界把名扬”改为“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们得解放”。
再后来,李谷一于1961年接替龚业珩成了第二个著名的演唱者,这时唱的也还是湖南方言。1974年,她被调至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浏阳河》被以普通话形式推广。
特派记者马燕湖南浏阳、长沙报道
[附]《浏阳河》歌词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
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什么县?
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呀咿呀咿吱哟?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
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湘潭县,
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呀咿呀咿吱哟。
词:徐叔华
曲:朱立奇
(一说还有齐芝田)
创作时间 1950年
创作地点湖南长沙黎托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0sb4c.html
摘自“新红歌时代”——中国各地掀起唱红热潮:
一座城市的红色突围
新华网2011年05月06日 15:55:35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0sbez.html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