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东方红》歌曲的诞生过程

火烧 2009-07-06 00:00:00 文艺新生 1037
《东方红》歌曲源于陕北民歌,由李有源创作,表达对毛泽东的感激。歌曲经修改传播,成为革命经典,影响深远。

                                      
 

     《东方红》是一首响彻中国大地、传遍世界各地的陕北民歌,也是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的革命歌曲。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诞生背景,最近,词作者李有源的嫡孙李锦鹏作客央视《星光大道》,谈到了爷爷创作这首歌的过程。

      《东方红》诞生在陕西葭县(今佳县)张家庄,是由民间秧歌的伞头(领唱、领舞者)李有源于1942年冬天创作的。李有源用当地民歌《骑白马》的曲调填写新词,作为《移民歌》的首段歌词,用以表达陕北人民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

       据李锦鹏介绍,党中央、毛主席1935年到达陕北后,李有源逢人便说:“毛主席来陕北,人民有救了、有指望了。”经过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后,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老百姓由衷地感激毛主席领导的这支革命队伍。194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有源在阳光下沐浴着太阳的温暖,联想到毛主席给带来的幸福生活,再望一眼火红的太阳,想到,是毛主席驱散了黑暗、给人民送来了温暖,毛主席不就像太阳吗?于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咳呀,他是人民大救星’的歌词就这样诞生了。歌词产生后, 由李有源的侄子、张家庄自卫军排长、农民歌手李增正于1943年春节进城演出时首先演唱,成为《东方红》歌曲的第一位传唱者。

        由于《东方红》歌词比喻准确、形象,语言通俗、朴素,曲调庄严、亲切,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共同心声,于是受到干部、驻军和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很快就从县城传向农村、学校,传到了延安。歌声吸引了鲁艺文艺工作者马可等同志的注意力,马可请张松林、公木同志修改填写了第二、三段歌词,改名《东方红》,并发表在1944年延安的《解放日报》上。从此,这首抗日战争时期新民歌的代表作传唱数十年,成为歌唱人民领袖的一首代表性歌曲。后来,这首歌曾又由贺绿汀改编成混声合唱曲,1964年,李焕之再度改编成交响合唱曲,用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序幕。

        这一颂歌,随着全中国的解放,随着新中国的逐步繁荣、富强,随着人民对毛泽东主席、共产党热爱程度的提高而更加普及。现在,一些外国友人,甚至一些外国政要还会咏唱这首歌曲,以此表达对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