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在《实践论》与唯识宗的交汇处--如何理解“良知”、“良能”?

火烧 2010-04-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结合《实践论》与唯识宗,探讨‘良知’与‘良能’的哲学内涵,分析其在社会实践中如何体现,强调德性与种子生现行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论》与唯识宗的交汇处--如何理解“良知”、“良能”?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一般人较少注意到“良能”与“良知”的区别。若不能明辨其这两个概念的异同,便无法明了这两个概念的确切涵义。

牟宗三在以儒学接通康德以后,用“智的直觉”来表述“良知”。

实则,“良知”是什么?“良能”又是什么呢?

在此,可以借用一下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哲学来说明这个道理。

唯识宗认为,人的一切行为、身口意业,乃至于世间万法、一切现象,皆为“阿赖耶识”所执持的种子之所现行。这是“种子生现行”。

而这些经过变现之后的人的一切行为、身口意业,乃至于世间万法、一切现象,又会对“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进行熏染,这叫做“现行熏种子”。

这种“本有、现行、新熏”三种形式的意识运动辗转相生、互为因果而无穷始终地轮回。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牟宗三将“良知”理解为“智的直觉”,康德将人类的“良知”理解为“理性的先天综合判断”,都是以形而上学的绝对观念来理解“良知”,因此,他们的理解都有偏差。

无论是以“智的直觉”来讲“良知”,还是以“理性的先天综合判断”来讲“良知”,就如谈论“阿赖耶识”的问题时,只说到“种子”是如何“变现”为现行的。

为何只有人讲“良知”,少有人讲“良能”呢?因为“良能”是指涉人的先天“德性”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何谓人的先天“德性”呢?在《公权力与人性善恶--从柏拉图、毛泽东到人类文明的归宿》一文中,本人已经说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述过这样的观点:“每一事物,凡有一种功能,必有一种特定的德性。”例如,“看”是眼睛的“德性”,“听”是耳朵的“德性”。而人类的心灵也有其特定的功能、特定的“德性”。又通过苏格拉底之口说:“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的确,从人类的心灵的各种功能、德性的充分发挥这个角度而言,人类是“性善”的。孟子阐述“性善”的四个具体论据: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难道不都是指述人类心灵的特定功能、特定德性的充分发挥吗?

“良知”与“良能”,都是“阿赖耶识”种子的本质特征之一。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无限过程,正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良知”与“良能”的辨证运动过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