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诸论概说
中美关系诸论概说
张志坤
几年来,耳闻目睹有关中美关系的各种描述可谓多矣,中国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学者”队伍济济多士、人才辈出,以天外之神笔为中美关系勾画了多幅美妙空前的图景,因此,大略地归纳一下各类高论,对于开草根者之茅塞,雕我等朽木之未朽,是一件相当有益的事情。
概而言之,有关中美关系大体上有如下几论
其一,美国焦虑论
这种高论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美国变得越来越焦虑了,焦虑有朝一日被中国所超越,失去世界第一的宝座,焦虑可能因此冲击霸权秩序,失去霸主的皇冠。因为心情焦虑,所以要“重返亚太”,所以才对挖空心思地遏制、打压中国。
因为嫉妒别人的发展,焦虑别人可能超过自己就对别人下手,这就是“美国焦虑论”所蕴含的理论逻辑。
但是,尽管这一逻辑充满为美国开脱、解释的色彩,但美国方面却根本不认账。以笔者所知,美国的战略家们对保持世界领导地位和世界老大的位置从来都信心满满,奥巴马总统声称美国还要领导世界一百年,美国决不当第二,前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发誓说要把一切对美国发起挑战的国家扫进历史垃圾箱,这都说明美国信心十足,从中看不出有任何焦虑的意思。按照美国战略家们的意见,美国之所以要拿中国过不去,是因为中国威胁越来越严重,中国挑战越来越突出,而美国要保护亚太各国,捍卫世界的和平与民主秩序,所以才毅然决然来一个铁肩担道义。
这样看来,“美国焦虑论”不过是中国一些“专家”、“学者”鼓捣出来用以糊弄中国人的东西。
其二,夫妻关系论
这是相当权威也相当著名的一种高论。这种高论认为,中美两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如同一对夫妻一般,不能离婚,否则代价太大了。
中美什么时候婚媾成为夫妻关系了呢?
实际上,中美根本就没有正式结婚,只是因为一些中国人对美国的依恋是如此之深之重,以至于甘心以妻妾自居而已,以为中美事实上的婚姻已经客观存在,即使没有正式名分,但也“兔丝附于女萝”,此身再不二属了、
当然,中美“夫妻关系论”也不是一夕之间从天而降,而是逐步发展而来的,其前身是中美“同舟共济、风雨同舟”论,当此之时,中国的一些人挺身而出,高喊“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在一场浩大的经济危机中为美国两肋插刀,表现得十分够意思。因为有苦同吃、有难同当,同甘苦、共患难了,所以后来就发展上升到了夫妻关系。
同样,这样一种关系照旧不为美国方面所认可、认同。因为国人从未听到美国方面有这样的表述。当然,这只是公开渠道,特别的不为人知的渠道内美国是否有过类似的表达,这就不为外人所知了。
其三,殊途同归论
这是“趋同论”、“融合论”的中美关系演绎版。冷战结束以后,学界掀起一股趋同论、融合轮思潮。这种思潮认为,人类社会不同社会制度正在发展同化,正在向一种模式即具有普世意义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靠拢,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伴随趋同过程,各国及各政治实体在文化、经济以及思想价值等方面日渐融合,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于是西方的政治家们喊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口号,并以此作为实施全球侵略行动的借口;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中国与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得出了中美两国也要“殊途同归”的惊人结论。这一中美关系论认定,尽管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么人美国是资本主义的世界领袖,但中美两国相互依赖,正在融合,因而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做了这样的阐释,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在中美关系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努力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加以践行。一些中国人之所以想美国之所想、急美国之所急,其理论根据概源于此。
但是,“殊途同归论”现在已经掉在陷阱了不能自拔自救了,因为十八大以后的中国提出了“三个自信”,明确指出要走自己的社会道路,这样一来,“殊途同归论”只能望风披靡、偃旗息鼓了。
其四,合作共赢论
这一理论承认中美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比如中美台湾分歧,钓鱼岛分歧、南海分歧、人民币分歧等,但坚定地认为,这些“分歧”从根本上说并不能成其为中美关系的障碍,因为中美双方还有巨大的共同利益,而这些共同利益(简称利益)则远远大于分歧,“利益大于分歧”,这是一些“专家”“学者”关于中美关系的战略立足点。正在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所以他们认定,中美两国“只能合作,除了合作别无出路”,于是,“合作共赢论”应运而生,要通过“合作”,来实现“共赢”。
正是因为认定了中美两国“只能合作,除了合作别无出路”,所以坚持这一理论的人不顾当今美国的霸权性质,也不顾“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的常识矢志不移地要与美国各种形式的合作,不管美国在政治上则样敌视、敲打中国,也不管对中国的主权与核心利益发起怎样的挑战,更无视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围堵,一切从“合作”、一切为了“合作”,除了合作之外不想也不会去做任何别样文章,把“合作”视为中美关系至高无上的金科玉律。
但是,“合作共赢论”有一个难以克服的致命软肋,即美国对中国经常不合作,或者毋宁说,在一切有关中国主权与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都不与中国合作,而是狠狠地打击中国,每当这个时候,中国都要遭受空前的羞辱;每当这个时候,“合作共赢论”者过去只是哀婉地说一句“少数人别有用心”,现在则怨怼解释为“一些人抱着冷战思维不放”,以此来搪塞了事。
这样看来,上述四种有关中美关系的高论尽管都曾盛极一时,但现在都已接近破产的边缘,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已经取代上述各论成为中国与美国打交道的主旨与主调,也覆盖了上述各论(有关“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学说的意义,笔者将另外专文讨论)。回过头来看,短短的二三十年的现代中美关系史中,居然能出现如此之多的奇葩怪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起决定作用的法则仍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代中国经济上资本主义化的蓬勃发展,在中国造就了一支日渐庞大的“中产阶级”,其实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这个阶级与“国际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全球资本主义市场骨肉相连、密不可分,这一特性决定他们在与世界资本主义打交道的时候必然以寻求妥协为基本出发点,这是他们作为一个阶级的基本诉求。这一基本诉求反映到政治层面,首先表现为带有浓厚西方印记的各种时髦政治学说、经济学说在中国大行其道。国际关系理论不过是政治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有关中美关系的诉求,不过是是他们整体政治诉求的一种反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上述有关中美关系的四种论,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内涵,就是要同美国搞好关系,与美国斗争根本就不在他们的思考的范畴之内,所以绕来绕去,都绕开了中美关系斗争的一面,在他们看来,不管什么原因,也不管什么理由,中国都不能与美国斗争,与美国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斗争都是完全不应该发生的。
这将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
窃以为,如同美国经常义务地充当中国人民的反面教员一样,当代中国有关中美关系的各论其最大的积极意义,也是从反面教育了中国的老百姓,因为任何人只要把美国针对中国的实际行动与中国“专家”、“学者”的各种说教联系起来,对比一番,都会从中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获得多种启迪。对此,各人理解不同,笔者以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中美关系事实上一直未能准确定位
中美关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国家关系,这一关具有怎样的政治属性与战略特质,这是中美关系的核心要害。但是,对于这一根本性的问题,长期以来却一直处在摇摆漂移的状态,有一个时期,中国似乎想把战略伙伴关系的头衔也扣到美国的头上,但美国没有接受(所以尽管今日中国的战略伙伴满天飞,但美国却不在其中);接下来,美国想和中国搞一个所谓的G2,中国也难以应承。以至于直到今日,中美是什么关系依然没有定位,来源与美国公开的说法有“非敌非友”说,“战略竞争”说等等,总的看来,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变化多端,但核心坚守始终毫不动摇,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绝不向中国输出任何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自1949年以来直到如今!也就是说,美国在战略上一直在封锁中国,只不过封锁的内容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罢了;相比较而言,中国对美国的政策有点像小孩的脸或者四月的天,忽阴忽晴、忽冷忽热、忽风忽雨,一旦美国给点阳光,就灿烂如花;一旦打耳刮子抽来,就恼羞成怒。遗憾的是,看样子这种状况还将在今后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第二,一些人始终搞不清美国对中国究竟要干什么
人们经常讲,透过现象看本质。美国在世界各地干了许多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打着自由、正义、民主、人权的旗号,可谓冠冕堂皇、华丽耀眼,但这都是表面现象,这些现象后面的本质是什么,真正能够认清、认准的,历来就没有几个。在中国的民国时代,对此真正有情形认识的,还不得不说是蒋介石先生,建国以后,毛泽东主席及其执政团队对此是相当高明的,对美国能做到说打就打、说拉就拉,高下在握、得心应手;但改革开放以后,中美关系总的态势是中国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而且还不知道往哪里走和去干什么。十八大以后有所改变,中国有重新夺回主导权的迹象,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的政治精英群体现在是否真的认清了美国的本质,真正准确地把握住美国的对华战略实质,在所难言。
第三,当代中国的国际关系智库群不足以支撑中国对美国关系
在当今中国,国际关系学可谓高端显学,趋之若鹜者如过江之鲫,而各种国际关系或者战略智库多如牛毛,活跃于各种舞台之上。但是,如同当今中国许多产品伪劣参半,许多行业泡沫严重的情形一样,当代中国的国际关系智库总体上讲也品质不高,当然,一如既往,他们在解读领导讲话,宣讲政策正确方面的功夫依旧炉火纯青,但作为智库,其能所提供的前瞻性预警性战略思想资源则贫乏得可怜,为此,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中国战略“智库”究竟是干什么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之怪现状》的批评文章,笔者认为,对于成长中的大国来说,实力与谋略缺一不可,在某种意义上说,谋略甚至比实力更为重要,因为没有谋略就没有战略,没有战略就要策略失当,就将陷入困境之中。当代中国正走在快速崛起的道路上,所面临的战略形势日益复杂,各种挑战空前严峻,无论是战略上还是策略上,容不得有半点闪失,亟须高明的帷幄运筹。遗憾的是,这一本应由战略智库所承担的职责,实际上却无从着落,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中国的一大软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