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在线教育能打破教育壁垒吗?

火烧 2015-06-09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在线教育能否打破教育壁垒?文章分析在线教育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探讨其在资源分配和数字鸿沟中的作用,指出其在实质公平上的局限性。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有三个层次:一、“有学上”,指受教育的机会公平,人人能享受教育的权利;二、“上好学”,受教育的质量公平,人人都能享有高质量教育的权利;三“上学好”,受教育的效果公平,人人都能在得到好教育后产生好的效果的公平机会。

  我们知道,中国的城乡结构的二元对立使得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有许多方面的不平等,落实到教育资源分配上,第二层次的“上好学”公平缺失的非常明显,是老百姓平时都会谈论和忧心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差距是很大的,即便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其教育资源的差距也不小,大家都是过来人,想必也比较清楚。在不同学校之间,硬件设施条件相差极大,教师队伍和水平也是如此,使得普通的学校和重点学校甚至“超级学校”来比,其教育质量差距不言而喻。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线教育的模式开始兴起,其标志性特点是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互联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溢出效应:不管你出身如何,学习是否努力,无需雄厚家庭背景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你都能通过互联网学习到全国甚至世界最顶级水平的课程,得到最高标准的优质教育。这方面体现最典型的莫过于12年以来兴起的mooc课程,其课程来源于哈佛剑桥等知名大学,其选课人数动辄数万人,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规模扩散。有人把这次mooc的兴起看做一次伟大的教育革命,因为这次革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好学”的公平诉求。

  然而事实上,互联网在线教育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是否真的那么大?那么有革命性呢,考察过“数字鸿沟”这个概念后,我们发现其有效性是存疑的。在数字鸿沟的一段,是教育程度相对高的群体,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在另一端,则是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贫困者,他们或者硬件上设备缺失,或者由于缺乏教育而不具备从该技术为自己牟利的能力,这使得一方面他们失去了可用的资源,另一方面和会使用者之间的经济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加速了两拨群体的分裂过程。落实到我们的公平来说,数字鸿沟使得在线教育的形式平等在实质上体现为不平等。譬如城市里富裕孩子的教育,从小接触互联网和电子设备,享受了多方位的教育资源,也培养了更多“获取资源”的能力,而城乡贫困孩子的教育,也许上大学前都没有怎么使用过电脑,平均每周使用电脑时间不足一小时(这在农村是很正常的),这样即便是把优质教育资源在网上全部开放,这两部分人在获取资源的能力和结果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很明显是在起点上远优于后者的。

  “数字鸿沟”表面上来看是一个对新技术掌握与否的问题,而实际上却植根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当中。底层的群体在出发点上的弱势地位使得他无法和高层的群体拥有相同的使用新技术的条件和能力,而这样的新技术反过来又加大了二者的差距。以mooc为例,在《Democratizing Higher Education: Exploring MOOC Use Among Those WhoCannot Afford a Formal Education》一文中,来自北京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了选择密西根大学6门在线课程的群体,将其分为有过四年大学经历和没有四年大学经历的群体,发现前者的课程完成率远高于后者。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两个群体通过在线教育的资源利用,又会加大二者教育和财富的差距。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这不平等的代际传递,它实际上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就我们的互联网教育来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它非但没有减少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禀赋不公平,反而固化了这种差距。信息技术使教育大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可以说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马太效应”,拥有信息的地区和人群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教育与经济收入。当大家都在为新技术的到来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别忘了,这个技术带来的并不是普照的光,而是加速人们社会经济地位分化的催化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